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德颂R30的特点与听感 [复制链接]

查看: 57117|回复: 131
11#

发表这个贴的主要原因,无非是R30这些新品用户还不算太多,拿出来吹下水,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其中夹杂的个人喜好在所难免.丹拿党数目庞大了,也还一样不少反丹拿的同志.何况一个不太合群的国产品牌.还是那句经典"谁用谁知道"继续热身.够日子再淡感受.
TOP
12#

昨晚大约九点左右开机听,听到大约十二点半左右.窗外风雨大作,一个朋友仍然风雨无阻的赶了过来偿鲜.一晚下来感觉机器的声音仍在变化中,我特意在刚开机听了段童丽的粤语精选.然后在开机三小时后重听了这几首歌.可以听出变化是明显的.特在人声的表现上和伴奏乐器的分离度比刚开机时有可闻的改善进步.昨晚终于忍不住把.(鼓怪)这张碟片放进了碟机内.选播了第四段大鼓.这是一段极难播的鼓乐.有此碟的朋友可试一试.音量调到差不多58,地动山摇的大豉播完.我和朋友对望了一眼,长长舒了一口气.前二晚对低频的怀疑终于一扫而空.我只能讲在我的组合里这是播这曲最好的一次.相信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认为我的音箱线还是有升级的必要;.今晚继续听..............
TOP
13#

原帖由 无题 于 2010-9-21 20:45:00 发表
R30的前级是仿金嗓子的AAVA技术,声音的弱动态和纯净度应该有一定的水准。听过声音很高级。
仿什么技术这个我就不太关心,我只关心最终声音的表现.据我了解前级里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零件.芯片之类.且应源自美国.具体是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TOP
14#

我身边有用mark仔383.的用家.我没AB对比.不敢讲那个输那个赢.383也是有听过的.我认为R30的风格有些类似.但控制力和力度显然强于383.期望有时间可与383PK一下.
TOP
15#

原帖由 白云蓝天 于 2010-9-22 7:26:00 发表
关心一下价钱。
我只是用家,商家的定价是25000.至于能砍多少,就看你的水平了.
TOP
16#

原帖由 wwly331 于 2010-9-22 8: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river 于 2010-9-22 1:01:00 发表
我身边有用mark仔383.的用家.我没AB对比.不敢讲那个输那个赢.383也是有听过的.我认为R30的风格有些类似.但控制力和力度显然强于383.期望有时间可与383PK一下......
但事实搞这个PK有点难度.不是每个人或发烧友都愿接受这些横向对比
TOP
17#

今晚是没有月亮的中秋.时间分给了家人.反而没有听机,只是开了待机.经过了连续几晚的聆听心中也对R30有一个基本轮廓认识.有空继续听继续写.待到听够200小时再总结.
TOP
18#

几天没有更新了,R30回来到今天刚好一周.每个晚上也开机听,前几晚都有相熟的朋友上来听机.招呼一番.我自已反而听得不是很仔细.这几晚自已听.渐渐的刚回来的新鲜激情褪去.就开始有了不同的体会.中秋假期最后一晚.上了我们本地一资深发烧友钱先生家中取经,听机.己大约有半年多时间末拜会钱生了.钱生在我们佛山三水玩音响多年,是资深烧友,二十多年来对音响的热忱一如既往.对凋校,配搭等极具功力.是我的良师益友.其事迹身影在<新音响><发烧音响>等杂志上常见其踪迹.他用丹拿C2,使用胆机配,声音平衡自然.极为出色.我主要是向他请教凋校声音的平衡.和线材的一些问题.缘何有此举?因新鲜过后.我己听出自己的系统中由于功放更换,虽然比旧系统有大幅度提升.但仍由可闻的不足之处.
TOP
19#

不足之一;中频虽可听性极高.但仍有点硬.之二;中高段高段未到理想之感.之三声音的整体也就是平衡性未如理想.终上所述.排除三大件硬件的固有个性.和素质后.我便在线材上找问题.刻不容缓的就是换音箱线.现使用的是陶街不知名的进口洋垃圾(我可肯定用此东西的烧友不在少数)这种东西价廉,确有一些声音特性极吸引人.根据我多年使用的心得.全面性欠奉.经钱生指导后.又不想花大价钱买音箱成品线.便从富盛买回英国Atlas  Cable的中价位散线加入到系统中.立刻便展开了聆听.
TOP
20#

重回R30的听感中来,我是个心急之人,也不管什么新机新线要煲的程序了,今晚加入Atlas cable音箱线后听了四个钟,总结有几方面的改进(顺便透露此线不贵.具体可问富盛.)绝对不会分你身家.第一个小时声音有点蒙.确实新线要热身,二小时后无此现象,上面提到的三点不足之处确有大幅改善提升.无条件提议丹拿用家想所费不多的情况下考虑用此线,  讲到听音内容.近二年我喜用冯伟国的<忆江南>来试机.此碟集音响性,音乐性.记录性一身.且价格便宜.冯生亲自带录音器材到江渐一带去收录的江南丝竹内容传统真实,现场收音录音.质感极佳.大多演唱演奏的艺人虽造诣极高但仍是真的民间艺人.没有受西乐和现代乐器的污染.听此碟.令我仿佛间便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没有高楼大厦.只有小桥流水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那一种神韵和用声音还原历史的功力,虽有商业目的思维但仍要赞一个.第一首< 春江花月夜>是八件民乐合奏.在我的系统中,在R30的推动下.声音和谐自然乐器分离度极有水平.最为难得是每件乐器的质感强烈.且不觉得诘耳.使人仿在现场般.特别是箫笛声音的还原.另外第六.七.八的评弹那种现场的丰富细节的捕捉.因为我在那一带游玩时在现场也听过此类民间戏曲.回想起现场的记忆和以往在其他音响组合中的民乐播演水平.R30在民乐江南丝竹这方面的声音表现这方面.确实在放大器特是中国制造的众生中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