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24bit/96khz, 192khz音源的一些疑问 [复制链接]

查看: 32157|回复: 68
11#

回复 24# 3L-AUDIO 的帖子

呵呵 既然是讨论 就提些有意义的东西  而不是摆出 "没有讨论必要,上帝帮助你" 一类的架子,That really makes no sense.

传统理论上讲,如果把人耳当做22k低通滤波器的话,22k的方波 和22k正弦的听感应该是差不多的,从数学推理上可以推出。当然,人耳不仅仅是简单的低通模型,可能对听不到的高频会有感知(我对人耳模型并不熟悉,希望得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那就会有差别。

如果可以提供可听频率信号完整性对听感的影响的相关文章那最好,否则下午我尝试下用48k,96k的听感对比,看看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TOP
12#

回复 25# 挠挠 的帖子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解释  低频和超低频端却倾向于时域分析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对人耳模型和声音心里学几乎没有研究 如果可以的话 能否提供些人耳对高频信号感知的相关文献 万分感谢!

而对于大型录音(交响乐,歌剧,合唱)多声道更多信息的音源才够, 我觉得这也是SACD和HDAD的优势所在,非常赞同!
TOP
13#

回复 31# 药学生 的帖子

哦? 这个说话我不太理解啊 44khz采样已经可以完美重现中频信号  96khz也不会给中频带来更多的信息  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请指教
TOP
14#

昨天下午做了些测试  为了仅仅体现过采样率对声音的影响  系统如下: 电脑+ 创新0404 USB声卡+DT880耳机
音源是从国内某测试网站下载的一段《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泛音充足) 为44k采样与96k采样的两个版本 均为24bit量化

选取公司4个人做了AB盲测  方法是令其先熟悉乐曲 然后让其在5分钟之内选出听感较好的一个版本 (不知道此方法是否科学 ^_^)

结果如下:
有两个人觉得96k采样的声音更好 (其中一个觉得差别很明显),分别使用了“更清澈”,“更饱满”词汇
一个人觉得完全听不出区别
一个人觉得越听越糊涂 最后认为44k采样的版本更好

后来我和公司另一位同事又仔细听了下 觉得96khz采样的版本会有微小的优势 (如在声音的爆发力 饱和性)当然 使用的系统差也可能是优势不明显的一个原因 (例如可选用频段更宽的音箱)  

综上,我觉得过采样确实可以带来音质上的提升 呵呵 人耳朵还是挺有意思的

当然 我相信SACD DHCD会有更大的音质提升 (包括更好的介质,后期的noise shaping等技术)
TOP
15#

回复 33# 药学生 的帖子

是一个叫做乃奎斯特的人告诉我们的  兄台可能不是学信号处理出身吧  

至于你说到的模数转换带来的误差  是量化的范畴了  和采样率无关
TOP
16#

回复 38# xilux 的帖子

我对这个声卡不了解  感觉上推不大起来  没办法公司就这么一个声卡  呵呵
TOP
17#

回复 54# apeflacwo 的帖子

这位大哥 估计您完全没理解我在说什么  您是学声学的 我是学工程的  您要是学过信号处理 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TOP
18#

回复 60# apeflacwo 的帖子

您大概还是没有理解我  我的研究领域让我只了解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  对于这个领域  我在我之前说的任何结论都是完全正确的  除此之外的领域(模拟电路,声学) 我是怀着humble and curious 的心态来求问的  或许我没办法一句话两句话解释我的意思 我理解声音的质量和非常多的因素有关 (我之前的同事有和我谈起过,南京大学的声学硕士毕业)正因为如此 对于我不了解到领域  我从来不敢妄加多言  因为我也理解不了 开篇我也说了  希望能得到信号处理领域的一些知识理论来解释  如果最基本的采样定律在声音这里发生了偏差 那将是非常有趣的  

PS: 至于您说的泛音 这么基本的知识我们普通工程师自然是懂的
TOP
19#

回复 54# apeflacwo 的帖子

我所说的采样频率和你回帖里说的采样频率是两回事 我的采样频率是信号处理理论上的采样频率 所以我说你没理解我是没有错的 当然 在这种咬文嚼字的问题上纠结不清没有任何意义  正如我开篇所说  我寻求的更多是在数学或者信号处理理论上的解释
TOP
20#

Why is 96 kHz better?

It has to do with the Analog to Digital (A/D) converter. A Mr. Nyquist found out that the sampling frequency of an A/D converter must be twice the audio frequency we want it to convert. Humans hear up to 18 kHz, give or take, unless they have ruined their ears in front of Marshall stacks, 147 Leslie’s and other blasters.
So a converter with the traditional 44.1 or 48 kHz sampling rate can convert up to 22.05 of 24 kHz audio, well above what even a newborn can hear.
So why 96 kHz is bett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have to dig deeper. If an A/D converter receives frequencies that are above the Nyquist frequency (e.g. overtones at 30 kHz) it does not simply ignore them. It ‘folds’ them back into the audible frequency spectrum, resulting in false tones.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a filter in the analog part of the converter that filters all frequencies above 22 kHz, so they can’t fold back. These filters are called brick wall filters, because they stand there like a brick wall that doesn’t let anything trough. Unfortunately, small portions of the audio are bouncing back from this ‘wall’, creating so called artifacts (turbulence/ distortion) in the high frequencies that are audible.
By raising the sample frequency from 44.1 kHz to 96 kHz (audio from 22.05 to 48 kHz), the filter frequency can be raised too (from 22 kHz to approx. 35 kHz). The filter can be smoother (like tilting the wall). The back-bouncing gets reduced and only affects frequencies above 20 kHz.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