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比较好的谈电影的音乐的文章:
马勒第五交响曲“小柔板”:著名电影配乐之一(作者:舒存)
意大利电影《魂断威尼斯》
导演:维斯康蒂
配乐: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小柔板)
马勒写过多部交响曲,大部分带人声。《第五交响曲》是第一部以纯器乐形式出现的,传统意义上的交响曲。其中第四乐章,就是著名的“小柔板”。曾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读者投票选为最感人的乐章第一名。
“小柔板”只有103小节,是马勒所写的交响曲中最短也最出名的乐章。首先是音乐写的非常抒情动人,精彩至极,但内涵相当深邃。配器只用了弦乐和竖琴,与前三个乐章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有别于其他交响曲的慢板或柔板。
“小柔板”广为人知,影响之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维斯康蒂的功劳。1971年,意大利著名电影大师卢契诺·维斯康拍摄了电影《魂断威尼斯》。电影是根据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家得主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改编,维斯康蒂给电影配乐,特意选用了马勒第五交响曲的这段“小柔板”。电影上演之后,轰动一时,“小柔板”也备受人们喜爱。
轰动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这是一部揭示同性恋内心情感世界的电影,换言之,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艺术性电影。第二,维斯康蒂在电影中,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几个名流的同志身份。电影中,他直接把托马斯曼的小说家身份改为指挥家,观众直接联想到的是,电影影射了“小柔板”作曲家指挥家马勒。因为电影中指挥家直接取名叫艾森巴赫,大众也把目光聚焦于这个同名指挥家身上。同时,维斯康蒂自己的性取向也袒露于世。
第三,《魂断维斯尼》深化了“小柔板”的音乐内涵。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当凄美含蓄,维斯康蒂为了点化这部电影的主题,四次大段落反复,直接运用到马勒的“小柔板”音乐,与电影故事的境界十分相符。特别值得品味的是,四次反复出现这段“小柔板”,其中忧郁苦闷、喜悦幸福、恐惧担忧、希望陶醉,给人印象尤为深刻。维斯康蒂用画面向观众演绎了人类面对死亡和命运时所能产生的有爱,有愁,有喜,有虑的多种复杂情感,正因此,马勒的《第五交响曲》,特别是“小柔板”广为人知。
过去,音乐会都把马勒第五这段“小柔板”处理为悲剧,伴随马勒的知名度,这个音乐也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马勒音乐研究专家吉尔伯特·卡普兰收藏的《第五交响曲》总谱手稿,上面有马勒密友门盖尔伯格的文字说明。马勒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好相识阿尔玛,马勒派人送去了这首“小柔板”手稿。虽然乐谱上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阿尔玛读完总谱后完全明白了马勒的心思。阿尔玛也是个作曲家,成为马勒的妻子之后,直接参与并誊改马勒许多作品。门盖尔伯格注明:马勒和阿尔玛两人都曾亲口说过。
马勒在“小柔板”中,采用了自己“五首吕克特诗歌”之三“我消失于这个世界”的旋律,具有夜曲风味。由于在降G大调的中部,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半终止来逐渐导向终乐章,所以,也被视为第五交响曲终乐章的序奏。电影《魂断维斯尼》选用时,着眼点不是“小柔板”跟第五乐章的风格连接,而是挖掘了这个主题的内涵。如果不是维斯康蒂,很难想象“小柔板”还能诠释成这样多种意境。
马勒第五交响曲由此产生了新诠释派。简单说,新派观点是,马勒在创作“小柔板”时,内心主题并不只是“死亡”。现在,各种演绎很多,演奏的时间长短,几乎成了“小柔板”不同诠释的一个重要标识。最短的演奏,大概时长在8分钟;最长的有11分以上。电影的时间所限,《魂断维斯尼》选用的是“小柔板”主要部分,从听感上来说,音乐相对比较完整,但时长每段各部相同。
编号:EMI 7243 5 67512 24(4CD)
古典音乐精选套装CD
上面链接是坛子转帖的《电影中的古典音乐》,介绍了百代的这一套碟片,精选电影中选用的古典音乐配乐选段。其中,独独未见提及马勒第五交响曲著名的“小柔板”,所以特别发帖说明一下。
至于“小柔板”及马勒第五交响曲的版本,拜托各位,请推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