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常听的优秀作品 [复制链接]

查看: 8826|回复: 34
11#

很有意思,其实一些“冷”一点的作品比被人整天拿来比较版本的要有意思多了。。。个人观点。老师介绍点斯柯里亚宾好么???
TOP
12#

对于比较偏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某年某月的周末,照例到外文书店逛逛,总希望每一次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收获,这天,浏览了几遍,还是没能找到自己尚未收入门下的名作,心里不免有几分叹息和失落。
依我这人的脾气,不拿下点东西,心有不甘啊!哪怕扫点“垃圾”也不虚此行啊……
终于,看中了一张黑胶唱片,是捷克一个小唱片公司的唱片,因为,里头有一首阿丁塞尔的《华沙协奏曲》,还算有点面熟。再加上有几首音乐的标题起的颇有几分浪漫的情调——《秋之协奏曲》、《夜莺音乐会》等,拿下吧!即便不好听,就当“藏品”了。
回到家,放上唱机,唱针一刮…….竟“刮”出了几段优美动人的音乐,或几分清爽,或几分诗意,或几分忧郁,或几分惆怅……这纷纷飘坠的音符,仿佛几片深秋的枫叶。
这几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个人认为比较少见难觅,听的机会自然就少。

A面:1、《阿尔卑斯山之南》(作曲:费雪);2、《秋之协奏曲》(作曲:巴戈尼)。
B面:1、《华沙协奏曲》(作曲:阿丁塞尔);2、《音诗》(作曲:费比赫);
3、《夜莺的音乐会》(作曲:特罗扬)

  琴:特斯科;
小提琴:杰戈祖尔科娃
布尔诺广播通俗乐团
  挥:胡迪克
《华沙协奏曲》.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5 21:38:44 上传)

《华沙协奏曲》.jpg

《华沙协奏曲》..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1:38:44 上传)

《华沙协奏曲》..jpg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3#

封套就很漂亮啊!很有点穆克的味道!
TOP
14#

这是阿格里姬演奏的录音
http://www.tudou.com/v/5kO0dsiiQTA
[quote]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10-4-15 21:39:00 发表
面:1、《华沙协奏曲》(作曲:阿丁塞尔);
这个协奏曲实在是太好听了,这个协奏曲的谱子我找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后来终于得到了,有两架钢琴谱还有钢琴独奏版本,我现在研二的学生在大二刚开始和我学的时候,音乐会我就给她选的这个协奏曲(钢琴独奏版),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不知道这个曲子,有人会问“肖邦”的?音乐会结束后这个曲子就泛滥了,琴房里到处都能听见这个作品。国内翻译的最权威的音乐词典里还有这个作曲家,英国作曲家阿丁•赛尔,主要为电影配乐,这个协奏曲是为影片《危险的月光》而创作的,这个协奏曲的副部主题真的能使人流泪。本人一直在找这部影片到现在也没找到,很想看看。这个协奏曲应该有几个版本。
img06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2:56:08 上传)

img068.jpg

img06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1:04 上传)

img069.jpg

img07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1:04 上传)

img070.jpg

华沙协奏曲.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6 16:08:27 上传)

华沙协奏曲.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6 16:08:27
TOP
15#

练习曲对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套练习曲更是难上难。不仅技术难风格更是难,德彪西的作品对很多学生都是不好演奏,主要是触键和踏板,德彪西的踏板很难,德彪西音乐的色彩在钢琴上很难表现好,听过几个版本还是觉得内田光子的这套不错,不仅能听还可以看,内田光子光着脚踩踏板,这张LD的A面内田光子边讲解边示范(内田光子的德语不错,英文字幕)。钢琴的音色由触键的速度、力度、方向、深浅、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决定,特别是斯坦威钢琴有三层音色。一般人只能表现出两层音色,有一次殷承宗老师过台的时候给我讲如何去表现斯坦威钢琴的三层音色。
1、车尔尼之后的五指练习,开始第二小节的降6这个音德彪西用的太漂亮了,因为增三和弦是德彪西和声的特点。五指练习能写成这样真是绝了。
2、为三度而作,双三度的技术难住了很多弹钢琴的。
3、为四度而作(东方色彩)
4、为六度而作
5、为八度而作,所有弹钢琴都要面对的难题
6、为八个手指而作的练习曲(快速均匀跑动的LEGATO不是很容易)
7、为半音阶而作
8、为装饰音而作
9、为重复音而作
10、为对峙的音响而作
11、为复合琶音而作
12、为和弦而作
这是最早买的录像带(我很喜欢录像带的声音)

一个是PMDC一个是在坛子里买的首版,我的系统也分辨不出来。
特别喜欢这张LD,是在北京华彩音像店那里买的

4f8ffef39a81b4d50a46e08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9:25 上传)

4f8ffef39a81b4d50a46e088.jpg

27cda30f3aa4913e6059f3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9:25 上传)

27cda30f3aa4913e6059f390.jpg

c5987418cb7731ac4aedbcc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9:25 上传)

c5987418cb7731ac4aedbccd.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5 23:29:24
TOP
16#

原帖由 hopeman. 于 2010-4-15 21:10:00 发表
很有意思,其实一些“冷”一点的作品比被人整天拿来比较版本的要有意思多了。。。个人观点。老师介绍点斯柯里亚宾好么???

这是上学期帮一个朋友写的请指正。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
有着“二十世纪的肖邦” 之称,并以“神秘和弦”闻名世界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斯克里亚宾1872年生于莫斯科。其母亲是一位钢琴家,斯克里亚宾5岁就能演奏钢琴,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萨弗诺夫学习钢琴、塔涅耶夫学习作曲。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也认识了日后与他并肩的另一位俄国音乐界巨人拉赫玛尼诺夫。毕业后他开始游历欧洲,开始了他的钢琴演奏生涯。1898-1894年回到了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授。后因专业创作的需要,辞去了教授职位。斯克里亚宾于1915年4月27日在莫斯科逝世,年仅44岁。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创作于1897年,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同时也是他唯一的钢琴协奏曲。同年在敖德萨首演,由斯克里亚宾自己担任独奏。斯克里亚宾早期的创作风格接近于肖邦,他继承了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与风格,如:奏鸣曲、幻想曲、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并首创了钢琴“音诗”这种体裁,早期作品大都延续了浪漫乐派创作风格特点,细腻而富有诗意,大气磅礴,特别是这首协奏曲。在这首协奏曲中可以看到他个性的萌芽,极具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幻想性和戏剧性。
这部规范的协奏曲是他第一次对这种体裁的尝试,虽然这部协奏曲的文献价值并没有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影响力之大,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却是那样华丽别致震撼人心。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涅高兹曾赞誉这部作品:“鼓舞人心的诗韵、运筹巧妙的手法、有时变成华丽词藻的热情洋溢和心旷神怡、高傲而不失态、常常表现与世隔绝的和在宇宙空间‘翱翔’境界以及唯我主义的自我神化。”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 是为钢琴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部协奏曲。斯克里亚宾的神秘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特点在这部协奏曲中充分体现,他借鉴了古典协奏曲的结构特点,创作了这部气势宏伟、感情真挚的大型钢琴与乐队的作品。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第三乐章有节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快——慢——快的三乐章套曲。
第一乐章在全曲中占了比较重的分量,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乐曲一开始的引子由圆号吹奏出气息宽广、歌唱性的舒展旋律,这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旋律特征,给听众以神秘感,管乐吹奏出的旋律再配以弦乐器进行烘托,逐渐的拉开了整首乐曲的序幕。
八小节的引子之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独奏钢琴以复调形式进入,运用左踏板来表现这段较深沉的音乐。第二部分由乐队奏出主题旋律,钢琴的右手用三连音分解和弦烘托乐队,弦乐齐奏将旋律的推向一个小高潮。这个3/4拍子俄罗斯舞曲风格的主题,在节奏上被切割的不是很明显而且还很自由,在谱子上出现了很多延长符号以及渐慢的符号,这并不是斯克里亚宾的自己写的而是由跟他合作的指挥后加到谱子上的,他是根据斯克里亚宾的演奏特点后将其写到谱子上去的,这也说明了斯克里亚宾的这个作品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风格特征,浪漫、自由、幻想,充分说明了斯克里亚宾即兴演奏的特点。
第二乐章音乐缓慢而安静,充满了幻想色彩,篇幅不长但精致而迷人。这一乐章为变奏曲式,行板,升F大调
第二乐章变奏曲式的主题由乐队演奏,如歌般的旋律舒缓而略带忧伤。接着钢琴在高音区清新明朗的奏出,音色纯净透明均匀,单簧管在宁静的曲调中幻想性地展开,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说明作曲家想要表达一种低调而不失华丽的乐思。
第三乐章为有节制的快板,升f小调,古典奏鸣回旋曲式,这是一个段落分明、充满激情和狂热的终曲乐章,情绪的起伏很大,有模仿肖邦的痕迹。
结构庞大的末乐章,钢琴与交响乐队融为一体,钢琴就好像是乐队中的一件乐器,钢琴与乐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具交响性。作曲手法上斯克里亚宾运用了传统协奏曲中竞奏的手法,戏剧性在这一乐章表现得尤为突出,钢琴与乐队的竟奏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产生了丰富的声音色彩效果,钢琴与乐队的音色、旋律、声音强弱、演奏结构等的对比使得这个乐章在整个乐曲中更有聆听的价值。终曲乐章华丽的演奏技巧、极具浪漫派的音乐气质、跌宕起伏的音乐高潮,音乐最后辉煌的结束。
一、作品的技术类型
钢琴音乐的织体丰富多样,但技术上则可简洁归类:

(1)
和弦与八度
这种技术类型从现代钢琴演奏的角度来看与手臂、肩膀及身体有关,故也有“重”技术之称。这种技术风格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得到大力发展,并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斯克里亚宾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弦与八度,正是这些宏亮、厚实、辉煌、华丽的效果八度与和弦的,才渲染出这部协奏曲富有诗意,大气磅礴的气势。
如:第一乐章148小节——158小节,第三乐章第142-150小节,第280-382小节。
(2)手指快速跑动
这种技术类型突出体现为有规律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这种类型对手指的独立、均匀、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
(3)旋律性手指快速跑动
这种属于手腕、手臂放松与力量转移技术类型。委婉、缠绵富有诗意的抒情旋律给宏亮、厚实、辉煌、华丽的音乐带来了一阵清风,具有极佳的戏剧性的效果。
(4)左手个性化的技术类型
斯克里亚宾左手旋律化的织体创作特点使演奏的技术相应的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左手音型不管在创作思维、音响结构、演奏技术上都是典型的斯克里亚宾似的。
二、作品的演奏处理
这部分将讨论这部作品的触键与声音、力度变化、节奏与速度、句法等,应当注意演奏中的实际问题和处理方式,更好的把握好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总体音乐风格,诠释好作品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
()关于触键的要求
(1)和弦与八度
在这部协奏曲中,八度出现最频繁,作品也因八度的运用显得特别辉煌。斯克里亚宾在这个时期模仿肖邦的痕迹显而易见,包括音乐本体结构写法、右手长句子的旋律线条、大量运用和弦等等,但最能体现斯克里亚宾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就是左手的部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左手部分是使用和弦伴奏音型,而在斯克里亚宾的这部作品中左手部分则多用八度旋律进行。
在斯克里亚宾细腻的抒情世界里,时而沉稳优雅,时而活泼刚烈,要运用和声的变化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斯克里亚宾惯用断音和弦及重复和弦两大类,这些断音和弦在早期的作品中出现并成为他那一时期的典型语言,而后者是斯克里亚宾独特的和声语言。
(2)手指快速跑动
手指的独立、灵活、均匀是钢琴最基本技术。从事实演奏来看,良好的手指技术是手指、手腕及小臂相互协调的结果。清晰、均匀是手指快速跑动技术中最重要的。
斯克里亚宾《升f钢琴协奏曲》中华丽、幻想性的手指快速跑动则有着自己的特征。只有做到手指尽量靠近键盘、手指下键速度要快、手指快速进行中良好的力量转移才能表现清晰、明亮、华丽、富于幻想的声音。
(3) 关于节奏的处理

我们要重视乐曲中出现的各种带有舞蹈性特点的节奏,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斯拉夫舞曲等,准确地找到舞曲节奏的韵律感,使音乐更加生动。时而出现的即兴性节奏需要演奏者从速度的转换、语气等方面去综合体会那种弹性与即兴性节奏
从乐谱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节奏很规范,没有太复杂的复拍子节奏出现,但是由于本曲创作上的特点:多声部复调化、自由即兴风格使本来规范的节奏变得复杂化,所以演奏者一定要掌握好多声部复调的演奏技术以及规范节奏自由化的处理技术。
(4)关于力度的处理
在观察乐曲的力度记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pp出现了23次之多,fffff也多次出现,这说明作曲家在力度变化要求上的力度风格尽显无遗。所以我们从乐谱中表情术语不难看出斯克里亚宾对演奏力度的要求是非常精确的,对力度的变化极为敏感,他总是将渐强与渐快,渐弱与渐慢结合起来,而喜欢将较长的渐强过渡到渐弱,追求神秘的轻言细语,慢慢消散的感觉。演奏者要对力度变化掌握的游刃有余,不要追求过度响亮的声音,这样就会失去作品的诗意和神秘感,要用内在的控制力去表现力度的变化。
(5)关于踏板
踏板在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曾被认为是踏板大师级的人物。在演奏他的这部协奏曲过程中,很多段落踏板不要完全的踩下去,如果踩到底会使音响过于实化,应该通过踏板深度的变化来控制音色,赋予音乐不同色彩的表现。本曲子中的踏板既踩和声又踩旋律,踏板连接和弦,要保持曲调线条干净,“踏板要不明显的放”。所以说踏板也是手指触键以外追求音响改变音色最必要的手段。
在八度和弦式旋律中,踏板应该同时考虑到旋律、和声的清晰及逻辑重音,有的地方可以考虑使用颤音踏板,同时要根据同一和弦、音乐的句法来综合考虑运用连音踏板、同时踏板、手指踏板等。本曲由于强弱力度空间较大,所以弱音踏板的使用就会比较多,如第二乐章多处可运用左音踏板,在指尖触键减弱音量的同时,踩左踏板来改变音色,一如珠宝商所谓的“暗光处理”。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展现出的是斯克里亚宾的另一个情感世界,和他后期的神秘主义相比,这里所要表达的更是一种丰富的情感,饱满的热情。
一切演奏技术及其理论分析都是为更好的诠释音乐内容,两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作品的诠释,实际上是演奏者在理解了构成作品的细节后个人想法的反映,而不只是停留在某些表面现象上,演奏者尽量通过已掌握的各种技术及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研究,即演奏要建立在对作品深入了解及对作品创作技法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观察创作上的各方面特点,理解其用意后,再通过声音来很好地体现出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的诠释才具有说服力。
TOP
17#

这几个版本我比较喜欢阿什肯纳吉和马泽尔的。
f27dec176fa541164a90a7a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f27dec176fa541164a90a7a6.jpg

c66c5964b04f65e4f73654f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c66c5964b04f65e4f73654f2.jpg

bf0a541e73b14f024034176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bf0a541e73b14f0240341766.jpg

b091f3e96629d928b80e2da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b091f3e96629d928b80e2da6.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5 23:55:49
TOP
18#

我发现,我还是优秀冷门音乐的爱好者,不少音乐我还很喜欢。
请Burt老师再贴点,菜鸟可以多学习学习。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0-04-16 01:16:19
TOP
19#

能够谈谈卡雷利亚组曲么?个人很喜欢,不过好像录音挺少的。。。
TOP
20#

多谢老师指点,斯克里雅宾以前我只听过奏鸣曲,很喜欢,我去找协奏曲来听听!

很喜欢老师说的“一如珠宝商所谓的“暗光处理””,有意思!有空多给我们说说钢琴技巧知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