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7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黑胶漫谈 [复制链接]

查看: 363826|回复: 1449
21#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4 9:54:00 发表
N兄:你先决定预算。
一般情况下:
转盘(包唱臂):唱放:唱头基本上是这样:
2:1:1


这种比例比较传统些,个人经验:盘:头:臂:线,2:4:3:1
TOP
22#

原帖由 ast654321 于 2010-2-24 14:43:00 发表
原帖由 akennadun 于 2010-2-24 10:0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4 9:54:00 发表
N兄:你先决定预算。
一般情况下:
转盘(包唱臂):唱放:唱头基本上是这样:
2:1:1


这种比例比较传统些,个人经验:盘:头:臂:线,2:4:3:1 [/qu


没有准确的拾取,放大器、线材等的衰减,到了音箱还能由多少细节和泛音?所谓一头重千金是玩黑胶颠覆不破的规律。其实这个比例也是大概其的,到达前级前的黑胶音源是个系统工程,也不能一概而定。万元级的唱盘搭配几千元的唱头的化,唱头必是短板。这是个人经验,供参考。

另外,之所以将唱头比例提高,还有一个二手市场的问题。从玩黑胶开始,很难一步到位,因此上,保护较好的唱盘、唱臂因升级出让的机会很多,但唱头鲜有敢于尝试二手的烧友。所以,唱头陪伴的时间回更长。一开始买高级些的唱头,看似浪费,其实从长远角度看,还是经济之举。
最后编辑akennadun 最后编辑于 2010-02-24 15:43:26
TOP
23#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4 15:28: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4 11:46:00 发表
说件趣事:我认识一位朋友收藏黑胶过万的,主要曲目都有头版,
就是我前文提到的mm33兄。
其实听音乐,不发烧也可以的,CD也可以随便听。
但MM33兄实在令我受到很大震动,《极品人生》那些会员哪个都是使用50万音响系统的。
这些事情我原来都不知道,现在只是比较感慨而已。


使用贵价器材未必能说明什么,50万还真不是什么高端的器材。近期《发烧音响》刊登的陈瑛光访谈高丽三个高烧的文章,真的让人惊叹。
最后编辑akennadun 最后编辑于 2010-02-25 09:54:37
TOP
24#

很不愿意说什么性价比的事,性价比最好的莫过于垃圾,捡来就能卖钱,呵呵。

硬件如此,唱片更是如此。
TOP
25#

唱片出现炒豆声,要分析原因。

脏,是二手LP唱片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也是很多炒豆声的原因。这样的话,要尽可能的采用清洗。手洗的方法在很多论坛上有介绍,在这不在转帖了。另外就是用机器洗。机洗要选择合理的机器。像VPI16.5这样的机器,仅仅是清洗液结合真空吸附的方式进行表面清洗,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脏污现象,这样的机器也比较多,国产的也有,缺点就是噪音大。超声波清洗机也有使用,但曾在网络上看到有人反映,采用超声波清洗并真空吸附的方式,会对唱片的高音有损伤,但个人没有用过的经历,不敢乱说。还有就是像LORICRIFT那样的机器,它有一支类似唱臂的结构,内部有很细的尼龙线,在真空泵吸附的过程中,“唱臂”将线压在唱片凹槽内“播放”一遍,同时内部的尼龙线带走细节的脏东西,这样机器比较贵,只有进口的。

唱片本身受损也是炒豆声出现的原因。有些唱片的表面光洁如镜,但无论怎么播放,都有严重的炒豆声,这样的往往是唱片本身已经毁损严重了,可能是上家没有调整好盘臂头吧。遇到这样的唱片,一般是没有太好的办法,这能是运气不好了。

在北方,静电也是出现炒豆声的原因之一。解决方法就简单多了。
采用喷涂一些东西在唱片表面,好像在重播时没有太多的炒豆声,但是否会对唱头有影响呢?另外,唱针能不能直接接触音槽呢?拾音的准确性会不会有问题呢?这些问题可能也要认真实践研究。

坛中高手:“二手唱片的品相比版次更重要”。这句话太准确了,如何判断品相,就是各人有各人高招了。

个人经验,供参考。
最后编辑akennadun 最后编辑于 2010-02-25 18:24:40
TOP
26#

原帖由 novak 于 2010-2-25 19:03:00 发表
akennadun 兄说得真对。我那些爆豆严重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甚至唱不过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污迹。


老兄,个人所言有些是个人经历,有些是看到和听说的,供大家参考、批判了。
TOP
27#

原帖由 610 于 2010-2-25 20:39:00 发表
另,请教坛上DX,对于早期单声,因飞利浦公司代理发行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因此荷兰飞利浦公司也发行了诸如布达佩斯四重奏组、瓦尔特的莫扎特交响乐等的唱片,这些荷兰压制的唱片与美国发行的唱片相比,音质哪个更好?


听瓦尔特指挥的贝多芬全集,如前面Y大师所示6只眼的,可谓是毛发毕现,干净利索;到了菲利普的HIFI STEREO时,声音非常温暖热情,抒情性更好。两者都得留着。
布达佩斯立体声的,听过CBS版6眼、2眼,没有听过菲利普版。个人比较喜欢他们早期在CBS的单声道版,蓝底银字的,比立体声的要好,个人以为。
TOP
28#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6 6:36:00 发表
定时总结一下,我是使用一般音响系统的,对黑胶比较入迷,入迷的原因至今不明,我谈的都是自己的看法:
1、黑胶播放小提琴、大提琴效果要好于CD,这是我最喜欢LP的主要原因。
2、黑胶的动态和低频听起来舒服。
3、我并不觉得黑胶播放交响乐要强于CD,可能跟我不会玩有关,但听到是怎样的就如实说。
4、玩黑胶会觉得有情调,主观感觉,也是如实说。
5、黑胶是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味道轻重和机器有关。有些


感觉黑胶唱片在重播弦乐比CD好很多,主要在于泛音的丰富,特别是人声的重播,个人以为更为突出。同样的道理,在重播其他类型的乐器以及乐队也是这样的。

LP与CD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隔离度,一开始从CD转听黑胶时,总感觉乐器的定位不是很准确,这与CD的制作原理有很大的关系。黑胶的声音,按照一个朋友的说法,是片状的包围感,而CD则是很独立的发声。

由于黑胶唱片的制作方式的原因,头版以及早期版次的唱片的信息量要远多于后期版次。当然,随着黑胶市场的变化,头版的价格被过分炒作,当然也不能为了张“塑料片”花费过多,毕竟音乐不是生活的全部。
TOP
29#

原帖由 谷米 于 2010-2-26 13:53:00 发表
求教各位:听单声道的是不是要用单声道唱头?单声道唱头对唱机是不是有要求?

这个问题很有点意思。

在合肥王先生的黑胶世界网站里,有一个讨论唱片刻纹图解的帖子,对于单声道、立体声唱片的刻纹有比较直观的介绍(可惜那个帖子的FLASH现在不能正常显示了)。

单声道唱片大体可以分成单声道刻片和立体声刻片两种。如,卡拉斯在EMI录制的阿依达,早期是按照单声道刻片方式刻制,编号为33CX XXXX;后期,EMI推出了DMM的唱片,这时的压片方式为立体声刻片方式,编号为HQS XXXX。

两者的区别在于:单声道刻片方式,是在音槽底部垂直刻片;立体声刻片方式,是在音槽两侧侧向刻片。

由于存在两种刻片方式,就带来了重播方式的不同。因此,在重播单声道唱片时,要区分处理。

现在也有不少唱头号称是MONO 唱头,其实有些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从DECCA、ORTOFON等当年单声道唱头来看,唱头的针杆都比较宽、粗,甚至采用梯形片状,原因就是它们的拾音敏感度在于垂直方向,而不是像现在的有些唱头针杆的设计。

以上问题仅仅说了唱头的拾音方面的问题。对于采用唱盘、唱臂方面呢,其实没有这么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时代对于音响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黑胶的盘臂头方面,这个因素更加明显。

简单的说吧,个人认为如果能做到:什么时期的唱片用什么时期的硬件重播,就太完美了。而实际上,做到这点确实很困难(当然,完美主义者除外,呵呵)。那这能是相对妥协的处理此类问题,尽量的在硬件上能兼顾就可以了。

个人浅见。
最后编辑akennadun 最后编辑于 2010-02-26 16:32:08
TOP
30#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8 8:13:00 发表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0-2-28 8:11:00 发表
安塞美的唱片(我手里的)音效都很不错
是啊,他的唱片就贵在音效啊。


安塞美指挥艺术在舞曲、交响诗以及芭蕾等方面,堪称绝美无比,在美国大陆,明希也是这样的风格。在DECCA公司,安塞美录制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唱片,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版的舍赫拉查达极具舞蹈性,由业余乐手组成的瑞士罗德曼管弦乐队在安塞美的指挥下,绝不输欧洲大乐队的表现,实在是DECCA的经典录音。

关于音效方面,其实也不是所有DECCA唱片都好。库布里克在DECCA的录音效果,就差强人意。这可能与不同的录音团队有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