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我爱LP
原帖由 amrs 于 2010-2-23 17:19:00 发表ARC的参考唱放很好,69DB,增益足够。换胆后,很是了得!俺用了6,7 种唱放,还是我的最爱之一。
原帖由 novak 于 2010-2-23 23:21: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3 15:38:00 发表我和谢兄聊过这个问题。牛有种种不如意,他比我懂。他自己的也卖掉了。你的MM唱放很贵吗?不贵就卖掉。还去掉了那个麻烦。你说呢?这个我不懂,想请教。MC唱放里面没有升压牛吗?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0-2-23 15:38:00 发表我和谢兄聊过这个问题。牛有种种不如意,他比我懂。他自己的也卖掉了。你的MM唱放很贵吗?不贵就卖掉。还去掉了那个麻烦。你说呢?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0-3-4 20:07:00 发表买这套唱片的时候抱有很大希望,听了以后不像想象的那样,为什么?是我的系统不行?
原帖由 linnsondek 于 2010-3-11 1:35:00 发表LINN 虽然经过历代进化但仍然无法突破物理天限,从重播的绝对准确性而言不可能胜过高级硬盘系统。很多发烧友觉得“软盘”比较有所谓音乐味。这也许只不过是之前所听过的“硬盘”素质不够好或者搭配、调校不够准确而已。小弟认为唱片中的信息发掘得越充分,并中性、准确地重播出来,音乐味就自然蕴含其中,无论是LP 还是CD。唱片就象一幅油画,画家就是作曲者、艺人和制作人。要欣赏这幅图画,欣赏者就是要把它看清楚,而不是在上面添加自己认为应该有的东西。唱片音效是制作人声音美感的体现,只是每位制作人的美学观点不同,我们才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取向。之所以有以上的感受,缘于数天前路过海印顺便到达声探访骆师傅。海印现今真不是一般的清净,坐了近一个小时都没见到其他客人。随手在唱片堆里拿出一张Mia Farrow 旁白,普列文指挥的彼得与狼,大约是七十年代中期的压片,就听这个吧。Farrow 说出第一句独白我就被彻底迷住了。真的,当遇上真正好的系统时头几个小节就足以令人感到其非凡之处。聆听者会觉得所有唱片里的信息都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了,根本无需借助想象力就可以“看到”音场里发生的一切。所有的HiFi 元素都是刚刚好,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就象是置身音乐厅现场,你不会去挑什么“低频量感不足、不够音乐味”之类的毛病。当时的感觉的确就像是置身现场,只不过是等比例缩小了的现场,某些乐器甚至比现场更清晰可见。这只不过是一张名不见经传的ASD罢了!那一刻很让我有点心灰意冷。这堆器材价值数十万啊,看来这辈子都无法体会自己手中那些“名版”有多美了。我问骆师傅用LINN会不会声音更美。回答是不会。因为LINN盘的物理特性注定无法提供如此深潜、稳定的低频,低频细节也无法完全发掘出来。只要丧失任何细节整个音画就会随之褪色。要知道他自己是超级LINN迷,珍藏着一套顶级配置的LINN系统,只不过恐怕再没有发声的机会了。在这个昂贵而调校相对很准确的系统里(包括房间效应)无论是听什么版本都能迅速分辨出声音取向的不同。后期刻片不好?复刻版不好?我只可以说“世事无绝对”。但是绝对能轻易知道这张唱片是不是你喜欢的声音,不管它是什么版。
原帖由 sm163 于 2010-3-12 23:08:00 发表帮看下这是什么臀,有没必要换下,上 GRAHAM B-44 第二代 Gold-SME。[img=600,409]http://www.hiendlife.com/bbs/attac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