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巴哈,《一次听感记实》 [复制链接]

查看: 43711|回复: 226
41#

31-27=4。

     忽见今日来高人,定晴一看是何人?噢………原是乐友砍柴兄。呵呵。
  尽说好听的。

   掏心窝说真话,听了若干长年头,转了一圈,又回到巴哈这儿来了。是年令大了?还是太疲惫了?真格是:五味人生,白茫茫一片真干劲?!
在G弦上……
TOP
42#

     楼主在春节来临之日,祝所有真诚爱乐人,平安,顺心。

   愿168在庚寅年,百舸爭流,众将齐辉,百家爭嗚,满园春风。

   吃的精,喝的爽。听绕梁乐,过舒心年!

       一段北方的民谚: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眼看就是二十三。
                           二十三,糖锅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蒸枣花,
                           二十九,把油煮。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  嗑头,
                           初二,  顶牛 ,      
                           … …    … …
在G弦上……
TOP
43#

牛年最后一帖。

        摘抄一段《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英国牛津大学威斯特勒普、哈里森合著”关于巴哈平均率钢琴曲集的解释。
                第一集作于1722年,供“有意学习弹奏的青年用,也可供已学会弹奏的人自娛用”。显然还有一个目的,即用实践证明键盘乐噐按“平均率”调音的优点。这种体系现己普通采用,所有的半音全部相等(与按数学比例精确地调音的旧体系相反)。其结果是:每一键虽然略不精确,但是弹任何一个调都非常方便。而用老调弹音,有些调实际无法弹奏,因为音准相差实在太大。……第二集写于1744年……在所有的大小调上各写一首前奏曲和赋格曲来支持有关平均率的爭论。………且优美动听。  

            词典中有一完整小段,摘抄如下。不知乐友们看了有何感想。

作品浩如烟海,作有当时流行的各类音乐,但没有歌剧,虽然《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一类作品与一个世纪后的瓦格纳乐剧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