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B&WCM1书架箱和艺康斯MS2.3喇叭线 [复制链接]

查看: 4264|回复: 28
21#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TOP
22#

DDDDDDDDDDDDDDDD
TOP
23#

DDDDDDDDDDDDDDDDDDD
TOP
24#

线已出,这段时间忙,箱子继续出
TOP
25#

融精、简、美于一身的不凡


    如果您钟爱B&W的Nautilus设计概念,也较习惯传统音箱造型,那目前的CM系列喇叭无疑是您的优先选择。但如果您的空间较小(约6坪之内),又想在有限预算内,找一对出类拔萃的小喇叭,那CM1就该是您的最爱!为什么?首先CM1的设计理念直接是以高价的Nautilus 805S为模板设计,绝对保有其Nautilus设计概念的优势。


    透过背板的低音反射孔位置,您刚好可以看见管径渐细的中空塑料管,那就是用来吸收高音单体背波的「黑洞」。它可以在传统音箱的造型下,让您享受到Nautilus管背式高音单体的好处(外观上看不到流线的高音背管,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小遗憾)。面板上的铝振膜高音单体,跟Nautilus 805S一样拥有高达50kHz的延伸能力,周围大大一圈的亮银色金属障面,打磨非常细致,正好和中低音单体的亮面银色框架,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看到鲜黄色的中低音单体,内行的您一定知道,这肯定是B&W爱用的Kevlar编织振膜。但您可别以为B&W在此已了无新意,其实上面不但沿用搭载B&W的平衡驱动技术(Balanced Drive),让强度极佳的Kevlar振膜,声波传递更加平均稳定,也有效地降低大音压下的盆分裂失真情形。直接黏着在振膜上的相位锥,不会有固定式相位锥,与单体间隙的风切声。在大音压的发声状态下,此设计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最后,CM1采用非常精简的一阶分音设计,这意味着单体也要有非常精准的滚降配合。分音器有多精简?一共就是电容、电感、电阻各一只。正因为是这么精简的设计,每只组件除了数值精确,还都经过人耳挑选。正如B&W所说:「我们再也无法把它作得更好更简单了!」


「健康」的音质与空间感


    一开始的暖身聆听,我选用的CD唱盘是Cary CD303/300,扩大机是输出功率75瓦的Pathos Classic One,CM1已经表现出相当饱满而有活力的声音特色。不管是节奏摇摆的爵士乐,还是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都可以听到它那种充满精神的弹跳感,似乎每张软件的乐手,都是在极佳的身心状态下完成录音工作。在没有经过精确摆位和周边搭配的情况下,就能听到这样令人充满好感的声音表现,让我肯定它的实力和潜力都不容小觑。最后定稿时,我选择的扩大机改成E.C.的AW120后级(还记得E.C.的Nemo就是为了推B&W Nautilus 801而设计的吗?),并用Cary CD唱盘以平衡讯号线直入连接。

    在E.C.后级驱动下,CM1饱满的声音特色更加迷人,就算是播放大型的管弦乐录音,它还是一样均衡耐听,动态压缩感极小。不过一般听感饱满的喇叭,通常会有中低频较为膨胀、音质密度不够的情形发生,但在CM1上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它的声底在饱满之中,还有着极佳的音质密度,聆听大提琴的拨奏时,您除了可以听到弹跳出来的中低频能量,还会感受到提琴箱共鸣凝聚有形,以及偏暗的木头乐器音色。如果光有饱满的量感,而缺乏CM1这种紧致的声音纹理,上述之表现优异处,往往会被轻易忽略带过。


    经过精确的摆位后,CM1在小小的体积下,可以拓展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三度空间感。帕华洛帝和苏沙兰合作的「茶花女」歌剧中,CM1展现出小喇叭中难得一闻的正确音像比例,您可以轻易地分辨管弦乐团中,各种乐器的相对大小,弦乐群里的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共鸣形体一听就是截然不同。两位歌剧巨星的歌声也绝对不会小里小气,而是庞大饱满带有穿透力,更难得的是音质密度没有因此而显得松散,浑厚的声音饱具感染力。就是这种健康的饱满感,让歌剧软件变得非常耐听,但更令人惊讶的是CM1同时也具有非常优异的空间感表现,歌声抑扬顿挫中的空间感变化,它表现得清清楚楚。而且拜其高密度音质所赐,这种空间感并不会令人觉得高频被强调,空气中的残响有种非常迷人的包围感。我没想过会在此价位听到这样的空间感表现,也没想过会在这样的小喇叭身上,听到这样令人心动庞大管弦乐表现,唯一想到的是,它的竞争对手看来寥寥可数。


种种音乐,样样在行


    换上流行乐和爵士乐软件,CM1展现出来的冲击性令人非常满意,力道之足远远超越其体积限制,强劲中还带有特别软Q的弹性,音乐听来格外具有节奏感。在阵阵快速节拍中,您还会发现它的低频凝聚力格外优秀,低音贝斯的声音不会只有一股低频能量袭来,更会随着乐手的技巧变化,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低音弹跳颗粒感。其低频质量表现之佳,恐怕许多同价位的中型喇叭都会感到汗颜,更何况CM1是对体积小巧的书架型喇叭!


    CM1拥有许多优质小喇叭的非凡性能,但它播放绝大部分的音乐软件时,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一对体积如此的小喇叭。许多小喇叭也有非常优秀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但音像却往往过于细瘦,因而缺乏更深入的音乐感染力;也有许多小喇叭能以非常迷人的「韵味」取胜,但声音扁平缺乏真正的三度空间感表现。这些相对劣势在CM1身上全都是加成的优势所在,它的音质紧致活生,同时音场表现宽深程度过人,在精确摆位下具有还原真正三度空间感能力。


    如果您购买喇叭的预算正好落在此价位,那不管您打算选择落地型或书架型、高频甜美型或低频优秀型,我都建议您找一家可以好好摆位的音响店(尽量避免摆成「喇叭墙」的试听方式),听过CM1作标准再以为选择。但如果您光看其体积而轻略忽视CM1,您肯定有很大的机率会「走宝」!

进入论坛一起讨论
TOP
26#

它的声底在饱满之中,还有着极佳的音质密度,聆听大提琴的拨奏时,您除了可以听到弹跳出来的中低频能量,还会感受到提琴箱共鸣凝聚有形,以及偏暗的木头乐器音色。


       二音路低音反射式喇叭,高性能一吋铝振膜高音单体,五吋Kevlar材质编织中低音单体,平均承受功率100瓦,平均阻抗8奥姆(最低5.1奥姆),效率:84分贝,频率响应:45Hz到50kHz,外型尺寸:280×165×276mm(高宽深),重量:6.7公斤。参考售价:55,000元。





    〔图〕不论是书架型喇叭或是落地式喇叭,几乎都会利用低音反射孔设计,来增加低频的量感与延伸能力。低音反射孔有其利也必有其弊,低音气流强劲排放的同时,通常也会产生恼人的杂音。CM1配备独家的Flowport低音反射孔设计,有效地解决传统设计缺失。双线分音的镀金喇叭端子,不但线材容易紧锁,质感更是无可挑剔。





    〔图〕虽然CM1号称是小体积的书架型鉴听喇叭,而其外观精致度和细腻加工水平,却几乎是B&W传统式音箱小喇叭之中,外型设计最讨喜的一对。采用Nautilus管状背载高音单体,加上打磨细致、格外圆大的铝合金前障板。至于中低音单体,当然还是强度足以用来作防弹衣的鲜黄色Kevlar编织单体。


    个性焦点:音质纯度极高,彷佛声音中的杂质成分都被滤除沈淀。乐器人声质感格外顺耳,播放任何软件都相当舒服耐听。三度空间感表现出类拔萃,乐器强弱起伏的空间变化,在CM1听来都显得分外清晰,只要软件录音质量够水平,您会发现它乐器形体感不但完整庞大,还带着迷人的尾韵表现。


    搭配建议:虽然效率规格标示只有84dB,但实际上CM1并不需要太大功率,就可以发出饱满健康的声音。搭配大功率扩大机时,在音质饱满度及音场宽深程度,的确可以有更明显的提升效果。E.C.后级不论音质音色或其它音响特性都与CM1相当契合,建议可选用其同厂综合扩大机作品。




   〔图〕参考软件:前一阵子许多台湾乐迷争相目睹帕华洛帝的歌唱风采,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大家明显感受到他昔日饱满高亢的高音,悄悄地显露出些许疲态。要真正感受帕华洛帝的歌声魅力,建议从这张他与苏沙兰合作的名盘开始,您会真正地感受到浑厚且优美的歌声质感,还有堪称典范的三度空间感。(CD编号:Decca 400 057-2)



     音响知识:为何CM1的一阶分音设计(First-order Crossover),组件数量可以如此精简?
B&W CM1的分音器采用相位误差极低的一阶分音,选用的组件更是精简无比。由一只向德国M-Cap特别订制的电容负责高通,另一只电感负责低通,加上一只精选电阻匹配单体之间的效率落差。


    经过这么少的组件来完成分音器设计,对于提升音质纯净度和降低换能损耗,当然有极大帮助。既然组件精简的一阶分音这么好,为什么其它厂家不作或得作得很复杂?要知道,越是精简的分音线路,越是需要精准的单体滚降曲线配合,更要求单体的配对精确度,如果喇叭厂没有自制单体能力,绝对是难以多方配合。


    以B&W喇叭厂来说,他们不但拥有自制单体的先天优势,单体更经过雷射量测技术来配对和微调,在准确度上无庸置疑。这么精简的一阶分音设计,在精确的摆位下,您会获得极佳的音场表现,就算没经过精确的摆位,您也可以轻易地感受到它音质上的好处。

    任何一家音响厂商研发出旗舰机种,通常不是为了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而是要彻底展现其实力所在。当然厂商也知道投注于开发旗舰作品,要耗费的人力、心力及财力,成本绝对无法轻易回收,但对于公司整体技术形象之帮助,却是无可取代的高度「回收」。聪明的公司在宣示傲人成就之后,通常会将旗舰技术向下延伸,发开出价格较为平易近人的市场战斗型号。一方面让用家有机会用大幅降低的价格,亲炙旗舰技术的迷人之处,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提高获利率,可谓双赢之举。但要有执行如此强烈的企图心及通盘规划,都是知名大型集团方有能力为之,小型Hi End厂很难比照此模式获取优势。

独帜一格的CM系列


    盛名享誉全球的知名喇叭厂B&W,除了最新发表的钻石高音技术外,近年来最为人熟知的技术成就,莫过于惊世骇俗的鹦鹉螺喇叭(Nautilus)。此作品不但外型完全颠覆统喇叭音箱设计,设计师Laurence Dickie以声学考虑为出发点的缜密设计,最后竟让喇叭外观犹如现代艺术品般令人赞叹,听过实际表现的音响迷都直称是毕生难忘的声音体验!鹦鹉螺喇叭技术向下移植,首先受惠的就是Nautilus 800系列喇叭。它们最明显特色就在于高音单体设计,都拥有和鹦鹉螺相同的口径渐减式管背音箱(Nautilus tube-loaded tweeter),任何音响迷都可以一眼看出,这是沿袭自Nautilus设计的B&W作品。


     虽然已经可以用低上许多的价格,拥有令人兴奋的Nautilus概念喇叭,但即便是Nautilus 800系列中体型最小的Nautilus 805S,价格还是让许多音响迷直叹不可亵玩之憾。这么看来,如果音箱上没有独立的Nautilus管背式高音单体,肯定无法享受来自鹦鹉螺喇叭的裴然技术啰?嘿,先别急着失望,这个例外就在B&W喇叭中,最独帜一格的CM系列里出现了!CM1从外观上看来就只是传统喇叭箱体设计,并没有任何独立高音箱室,但它的确延伸自此技术。为什么它这么特别?资历够深的音响迷一定都知道,B&W最早的CM1和CM2,就是极受好评的型号,尤其是CM2中高音与低音的独立箱室设计,格外受到音响迷青睐,更注定CM系列在B&W传统音箱外型设计中,将会一直是个非凡的特别型号!
TOP
27#

平时上网少,有意者请电话或短信联系
TOP
28#

DDDDDDDDDDDDDDDDDD
TOP
29#

DDDDDDDDDDDDDDDDDD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