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聘飞思听巴赫--重塑心灵的精神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 87702|回复: 148
11#

回复 24# mzl 的帖子

M兄浮出水面,经文歌亦我所爱也
IM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2/26 22:27:35 上传)

IMG.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2-26 22:27:3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2#

B小调听感

恰恰是在巴赫的宗教音乐里,巴赫表现得最有人情味,反倒是在他的那些纯器乐作品,尤其是那些SOLO里,巴赫表现得最形式化。巴赫的B小调里有16段合唱,都非常温暖和迷人,我觉得作为圣诞大餐的伴乐倍儿合适,巴赫的宗教音乐一点都不高蹈,相反却与人最寻常的感情如此接近,就像跟你聊家常一样。千万别以为宗教音乐都是令人生畏或让人敬而远之的,请从巴赫开始欣赏宗教音乐,就从这B小调开始,有何不可?只慈悲经悲情主导,其它皆是欢乐主导,可以说喜悦奔腾的,管叫你听得心花怒放,海尔维格的这版尤其如此。——补充一下,结尾处的羔羊经也是悲的,又是一段高男高的千古绝唱,全曲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以令人难忘的合唱结束——今宵乐响何处?橄榄岸,锡安残月。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2-26 22:54:53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3#

巴赫的传记

曾看见讨论说该不该看音乐家的传记?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听音乐可以不看,但爱乐则万万不可不看,尤其是巴赫的——比较全的巴赫传记中文版只此一种,是俺精读过的。
IM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2/26 22:59:15 上传)

IMG.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4#

回复 28# BWV 的帖子

敢问这套从何处购得?价值几何?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5#

巴赫之乐与人生的“一大事因缘”

佛祖在《法华经》诘问众生,佛经的“一大事因缘”到底为何?超越生死、离苦得乐乃是其一切开示的根本旨意所在。南怀瑾先生言明,无痛苦地死去是最低限度地成佛。我辈凡人如要达到这种境界,则其径有三:出家修行,吃斋念佛——但这种最简单的生活其实是最难的;像巴赫那样,“对于上帝,你只有赞美和顶礼膜拜”,由信得救——这条路其实与第一条相同。但我们基本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红楼梦》里早说了,“世人都道神仙好,荣华富贵忘不了”。我们还有一条最简单易行的路,听巴赫的音乐——这是通灵通神的音乐,是涵盖一切、无所不包的音乐,是开示教化的音乐,是破解无聊和痛苦的良方。此刻巴赫的经文歌响在耳边,重又陷我于百感交集的心路漩涡,然后又有一根澄明的光柱拨然而起,炫然于头顶上方,灼灼升空而去;渐觉周遭白光淹然,人如坐上莲花宝座,那白发长袍老者是何人?那拄杖放光者为何人?巴赫的宗教音乐定要带你到精神的真喜悦中去——我们对伟大的作品要有耐心,一切不朽者在初次接触时无不是令人倍感枯燥的——这只有莫扎特是个例外。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6#

圣母颂歌

还有一首BWV80“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城堡”_此首堪称巴赫康塔塔皇冠上的明珠。这张碟从头到尾,无一刻不精彩
IMG.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12/28 22:10:55 上传)

IMG.jpg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2-28 22:10:55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7#

内心深处的期许与慰叹——马太受难曲

我准备在家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独自听巴赫的这首名曲,并做一点研究:

岁月流逝,这部受难曲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没有受到完全的摧毁。作品结构复杂,有上下两个部分,但里面还有潜在的五幕;形式也多样,有单独的合唱团、双合唱团、众赞歌和十五首咏叹调,通过福音书史家这样一个角色串成一线。受难曲篇幅宏大,演奏时需要有强大的魄力。巴赫为这部作品动用的音乐组织比他的任何其他作品都要庞大得多,可见巴赫对它的重视程度;两个合唱队、两个乐队(每个都有自己的管风琴,这也许是因为圣托马斯教堂有两架管风琴的缘故,它们中间隔着15米)。
IM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2/31 20:15:43 上传)

IMG.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8#

我常常感叹,是什么样的内心力量和深厚的信仰及至技艺能使一个人把这样的作品写成长达3个半小时之久:

巴赫生前有确切记载的演出时间是1729年4月15日,地点当然是在圣托马斯教堂;但可以肯定的是,巴赫早在两年前,即1727年的4月就曾演出过一回。巴赫于1750年故去后,这部伟大的作品即淡出人们的视野;有证据表明巴赫的第二个儿子,卡尔-菲利普-伊曼努尔上演过它的某个改编片断。如大家所知,这部作品的辉煌复兴完全得益于20岁的门德尔松于1829年3月11日在柏林的成功演出;但这次演出因着当时的音乐趣味而对原作作了很大改动。其后,门德尔松于1841年在这部作品的首次上演地——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又演出了一回,这次应该是更接近原作的。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听到完全按照巴赫原作风貌的演出。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9#

这部作品并不是我不常听的那种,相反,却是我常常听的:

巴赫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了超乎寻常的宗教热情和虔诚,这种感情绝不是装出来的。随着乐谱的展开,人们沐浴在一片非同寻常的温情之中,内心成为中心,低沉庄重的重奏曲、咏叹调和宣叙调的行进圣歌不断地接近内心世界;作品中的合唱尤其感人至深,那漫山遍野的缓缓流动的歌哭,像是撒满青翠群山的哀悼;那轻柔的歌声,像是在从头到脚抚摸耶稣基督那受伤的身体。这是哀悼音乐的极致,它一方面是哀悼,另一方面也是代人类表达痛悔之情;因为正是基督所要拯救的人类,处死了来救他们的恩人。从此,人类的原罪又增加了一层新的罪孽,有良知的人时时在为此忏悔;而对此一无所知的懵懂之人仍然混着他们的岁月,而人类就在新灾旧难中磕磕绊绊地前行。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0#

圣母颂与BWV82我厌倦了
IMG.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5 22:09:57 上传)

IMG.jpg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