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谈谈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给我的启示 [复制链接]

查看: 45546|回复: 117
41#

回权少:尽管现在很少听交响曲,但贝多芬的交响曲无疑是令人刻骨铭心的。
《英雄》和《田园》是我最喜欢的两部贝多芬交响曲,
而且我特别喜欢这两部作品的末乐章。
贝多芬喜欢把末乐章作为高潮来写。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构思深邃、宏伟,情绪宽广,
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
都是些相对完美的作品,令人难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2#

权少提到肖邦:肖邦最令人伤感的作品我认为是第二奏鸣曲,
也就是《葬礼进行曲》。我曾多次提到这部作品,尽管我对这方面没有什么亲身体验,
我的家人都很健康。
但这部作品我感觉不仅仅是谈《葬礼进行曲》,
我觉得这是肖邦境界很高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带给人的温暖是很感人的。
我喜欢弗朗索瓦和波里尼的版本(阿格里奇的也很好)。
弗朗索瓦弹得很萧瑟,而波里尼弹得很温暖(我认为波里尼不是冷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3#

接下来谈“标题音乐”,欢迎大家讨论。
“标题音乐”是一种与“纯音乐”相对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带有文学或故事联想性的作品。
这就是说,作曲家在创作这种音乐的时候,
脑子里面总有某个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或民间传说的影子,
而“纯音乐”则没有文学或故事的含义。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音乐”的“内容”呢?
是否我们一定要搞懂音乐作品里的“文学内容”或“故事情节”才算理解这部作品呢?
或者我们根本就不需要理解这些“文学内容”和“故事情节”?
欣赏“标题音乐”和“纯音乐”大家觉得区别大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4#

象听《1812序曲》大家是否一定要了解这段历史吗?
而听《娘子谷》是否一定要理解背后惨绝人寰的故事吗?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12-16 17:56:0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5#

原帖由 Sunzai 于 2009-12-16 17:30:00 发表
谈论这些对我来说太深了,正好在这学习了。问一下,天鹅湖这类的芭蕾音乐属于标题音乐吗?我喜欢听是因为知道故事情节,聆听时每个场景浮现脑海,美妙的音乐,老柴太有才啦!
应该叫《芭蕾音乐》吧?但后来又改编成组曲形式,可以说是标题音乐吧。就像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样,也叫标题音乐。呵呵。是比较复杂。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6#

原帖由 bhcbhcbhc 于 2009-12-16 21:43: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12-16 17:30:00 发表
象听《1812序曲》大家是否一定要了解这段历史吗?
而听《娘子谷》是否一定要理解背后惨绝人寰的故事吗?

以上还是要了解背景的,1812看过《战争与和平》就有点数了,娘子谷这个文献比较少,权当他南京大屠杀乌克兰版吧。
还有个问题,老肖的《1905》,《1917》,《BAB
标题音乐就是program music,。“program”为“纲领”之意,不是指题目。F.李斯特给标题所下的定义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事前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标题是说明作品具体内容的一段文字,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仅仅是一个题目。也有许多作品的题目同时也是标题,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因为“梁祝”代表了一个具体的民间故事,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了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7#

原帖由 金监听一号 于 2009-12-17 1:53:00 发表
我们爱乐者并非都是从事音乐的专业人事,并非一定要弄懂作曲家那些专业的作曲技巧和方法,但能对作品的特定“空气”——即对作者、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的了解,则更有利于对聆听作品的理解。当然各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最受益”,”、“最愉快”的欣赏方式。  
我个人是认同老兄的说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8#

原帖由 金监听一号 于 2009-12-17 2:31:00 发表
   我们都知道,标题音乐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出现,如维瓦尔第的《四季》。但实际上,标题并不一定都是对音乐内容的概括或提示,很多情况下二者毫无关系。对标题音乐并不感兴趣的巴赫,也写过几首标题音乐,最著名的应该是《勃兰登堡协奏曲》,可这个标题只是因为要把作品献给勃兰登堡侯爵,并由
大部分同意兄台的说法,但也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老柴的《悲怆》不是标题音乐。理由是认为《悲怆》只是一种情绪和气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9#

当然,音乐审美的特殊性,音乐的标题更不可能代替全部音乐的内容,
正如法国画家库尔贝所言“名称任何时候都不能正确的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
音乐的内容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海涅说:“语言停止的地方,才是音乐的开始。”
虽然许多标题是描绘性写法,但蕴藏在音符中间的还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感受。
标题性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标题只是提供一个理解方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0#

原帖由 bhcbhcbhc 于 2009-12-16 21:43: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12-16 17:30:00 发表
象听《1812序曲》大家是否一定要了解这段历史吗?
而听《娘子谷》是否一定要理解背后惨绝人寰的故事吗?

以上还是要了解背景的,1812看过《战争与和平》就有点数了。
对于《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不过我觉得听10分钟的音乐不用看这部长篇巨著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