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鸣、谷应、半入云[我的听音室] [复制链接]

查看: 19117|回复: 65
1#
这是几年前出游云南滇东北会泽县,瞻仰过会泽小城内“江西会馆”后写的游记片断和拍的照片:




上图既为“江西会馆”戏台
    江西会馆:
    入了大门,穿堂正上方便是大戏台。站在戏台对面仔细打量,即刻怀疑国家大剧院会否有如此好声呢?
    全木结构,长年风雨浸润,油漆已入的木心,那份柔、韧、润的物性,具有了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乐声性格。
    戏台后方、两侧设置的木格屏壁,将前台与后台、乐池隔而不断,彩顶为多面体喇叭状,罩在戏台上方。旦衣小生一张口,那声音在戏台前、后空间内流转迂廻,混合熟了,又汇聚到戏台中央凌波水袖身前,经花格穹顶扩放出来,声腔乐音便涌出了台口。木格屏壁、台口上方雕花斗拱均是上好的反射扩散板,那一声腔韵便不止在台上响了,乐音游曳到戏台对面的真君殿,染了一抹柏香味后,又转身漫开来,整个广场便飘荡起来吚呀音韵了,不知是乐音入了云端,还是云朵迷醉停驻了。
    戏台上方刻匾“山鸣、谷应、半入云”的感悟,恰如其分的勾画出唱戏、听戏、入戏的最佳境界,入了云的,又岂止是戏音呢?两边柱子上挂着“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的对联,让往来过客出了大门还会三思回想呢
分享 转发
TOP
2#

上小学时,村子里只有一台电视机,做完作业得冲锋去那家排队入场,好在是同族亲戚,都能挤到好位置。
记得是一天晚上等着看《大西洋底来的人》之前,看了一个洋人乐团的表演,后来知道那叫西方古典音乐,自那一次后,莫名的喜欢上了看过的那些乐器奏出的音乐……。
自此若干年,听音乐成了一种习惯,后来知道这种习惯叫“发烧”,发烧这些人既便从未闻面,也都不分彼此称为“友”,与“友”相关的词汇很多,诸如“洋声”“中国声”“水力”“味道”“入门”“JS”“听音室”……。
TOP
3#
威傲音响

GOOD!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4#

九十年代,昆明的JS热情高涨,也舍得投入,音响展示会基本每周都有,港、台及沿海称为音乐人的三教九流来的不少,每次去激动万分,顶礼膜拜般听完各种吆喝,高人们换机的换机、拉琴的拉琴、演讲的也从不知彼倦,听过万万千后,安静下来,还是觉得自己家里的烂机器好听。
开会太热闹,没法静下心来,古典也不是摇滚!小蜗居里一本闲书、一壶清茶、琴声响起,你就成大师与上帝了!
有个好的听音空间多好呐!
TOP
5#

呵呵 梁祝旁边的书好熟悉,那么多版本的梁祝时光兄喜欢那个多一点哈?
TOP
6#
TOP
7#

换了几次房子,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空间来完成“听音室”的愿望,但没有听音室也并未能改变自己长久养成的听音习惯,也不会影响到闻乐神逸的愉悦与身心放松的舒畅。
机器是用来听的,自知从无高烧过,也便更能把别人的发烧历程看作是对一种不同的未知心性的认识!
前年又换了房子,房子太大(六层跃七层顶楼,近三百平米),安排完所有功用房间,仍旧还有房间空闲无用,总不能第人两间卧室吧!
干脆做个专门、独立的“听音室”!
做独立听音室目的:
    1、相对完全封闭的空间,提高隔音效果,外界噪声的影响降低、听音时对家人、邻居的影响降到最少甚至没有影响;
    2、适当的面积及尺寸比例:选用的听音室面北,不是主要的起居用房,不影响家居用途,长×宽×高为5.1×3.5×2.8米。
    3、顶板30厘米吸音空间(其中10厘米为蚕丝棉、打孔板、乳胶漆封面)、前墙10厘米吸间空间(蚕丝棉、打孔板、乳胶漆)、其余墙面为墙纸和石膏拉毛面,地板为仿古砖、后墙为开放式实木架、窗及门入口拉同质布帘。

这是前墙:


这是后墙:
TOP
8#

听音环境8错哦,PP也8错。三对“音箱”,还有障板。“晚上等着看《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经历,说明LZ至少接近不惑之年了。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9#

呵呵

小提琴挂墙上

不怕弓弦上沾灰尘
Blacknote CDP500
darTZeel CTH-8550
Kharma  CE-1.2
TOP
10#

后墙放得是书还是cd、l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