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祖英的歌声只是二三流而已 [复制链接]

查看: 15428|回复: 102
91#

李谷一 彭丽媛 殷秀梅是我最喜欢的三位称得上歌唱家的女性
在中国绝对顶尖
TOP
92#

回复 90# ccjtb 的帖子

朱逢博是个非常可爱的歌手,我也很喜欢她。
但是说谁强多了这个还尚细细探讨。
朱逢博年近70,属于另一个时代的歌手,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特色也不同。
朱的弱点是,技术上还有很多瑕疵,但是声音细腻、内秀。宋恰好相反,音准、声线稳定等技术很好,但是演唱风格相比之下粗犷一些,也许因此有些人因此以为这是个缺点。不是那种小家碧玉的发声才是好的。我是这么看的,未必正确,但是我坚持自己的看法。
TOP
93#

朱逢博和李谷一大体同一个时代,李的声誉之所以更高,是因为她技术非常好。少年时代我不喜欢李谷一,而喜欢朱逢博,后来改变了。
TOP
94#

朱逢博的一首请茶歌美的让人难忘!

20多年过去,再也没有听过如此动听的歌声。也许是个人喜好吧。呵呵!
TOP
95#

原帖由 上山砍柴 于 2009-10-20 21:59:00 发表
朱逢博是个非常可爱的歌手,我也很喜欢她。
但是说谁强多了这个还尚细细探讨。
朱逢博年近70,属于另一个时代的歌手,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特色也不同。
朱的弱点是,技术上还有很多瑕疵,但是声音细腻、内秀。宋恰好相反,音准、声线稳定等技术很好,但是演唱风格相比之下粗犷一些,也许因此有些人因此以为这是个缺点。不是那种小家碧玉的发声才是好的。我是这么看的,未必正确,但是我坚持自己的看法。

      "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对这个观点深不以为然。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帕瓦罗蒂就不如什么戴玉强之流,卡拉斯,富特文格勒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既然过时过时,而早年录音技术落后,绝大部分还是单声道,那么他们的唱片早应该扫入垃圾堆才对,可事实是这样吗?
       至于朱逢博演唱技术是否有瑕疵,不如宋祖英,这个我不是是专业人士,不好评论。但说到朱声音内秀,属于小家碧玉,反而宋祖英大气而粗犷。这点实在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早年朱逢博的声音特点与李双江并称,李双江的声音是小家碧玉?而且演唱风格如果属于粗犷的话,那么最低最低的一点要求,唱歌中气得足,声音有强烈的穿透力。但这两点,往往就是很多不喜欢宋祖英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她那声音也能叫粗犷?想不通。
       对宋祖英的声音,我赞同楼主的观点。的确,最明显的,就是唱歌中气不足,没有穿透力。听她那张百年留声CD 最为明显,因为都是前人所唱过的名曲,可以进行对比。跟李谷一那些早期的名家比,高音一起来时候,声音马上变薄,又尖又细,显得气若游丝,气息时断时续,好象被人捏着嗓门似的,听的人鸡皮疙瘩全起来。就这样的水平,也能称为歌唱家。
       对于民族唱法这个提法,一直以来都很困惑。从宋祖英之后,什么祖海,汤灿之流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声音,台风,几乎一样。不注意的话,还真分不出来。回想80年代中期以前那批歌唱家,各自有自己的声音特点与演唱风格,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如果说民族唱法是从中国的地方戏曲发展而来,但是从来没听说哪个剧种的唱法发声是那样中气不足,气偌游丝,毫无穿透力可言。戏剧在麦克风发明前就有,很难想象,在没有扩声设备的情况下,声音中气不足,没有穿透力的演员不会被人轰下台。
TOP
96#

"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对这个观点深不以为然。如果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帕瓦罗蒂就不如什么戴玉强之流,卡拉斯,富特文格勒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既然过时过时,而早年录音技术落后,绝大部分还是单声道,那么他们的唱片早应该扫入垃圾堆才对,可事实是这样吗?

----------------断章取义,无限延伸,文革思维。

至于朱逢博演唱技术是否有瑕疵,不如宋祖英,这个我不是是专业人士,不好评论。但说到朱声音内秀,属于小家碧玉,反而宋祖英大气而粗犷。这点实在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早年朱逢博的声音特点与李双江并称,李双江的声音是小家碧玉?

我说朱逢博发声小家碧玉,你因为朱李并称,就得出我说李双江也是小家碧玉这样的结论?这是你的逻辑?
TOP
97#

不得不说,50年代后期,80年代前期这两个中国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的优秀作品,最大的遗憾就是基本都没有留下好的录音版本,让我们这些爱乐者无法充分欣赏那些前辈的优秀真人演绎。
直到90年代,包括流行乐坛的刘欢、那英等都没有什么好的录音作品,尤其是刘欢,他的录音作品简直不堪入耳。倒是李娜的某些版本好些。
TOP
98#

呵呵,上山砍柴兄理解错了。朱李并称,我想其实要说的是,他们在当时的中国,声音特点比较接近,都以高音很容易唱上去,嘹亮而且有强烈的穿透力。李双江当时被称为金子般的嗓音。提李双江,是觉得跟李双江并称的高音竟然被称为小家碧玉 ,奇怪而已。
   对于时代不同要求不同,我也不妨说清楚点。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完全可以跨越时空,所以象帕瓦罗蒂,卡拉斯这样的大师,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会随着时代而褪色。当然,除非你觉得宋祖英那仅仅是流行文化,那确实是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你完全可以说现在的某某歌星比以前的某某更有魅力,那不奇怪。但我觉得象朱逢博,李谷一,郭兰英这些老一辈的歌唱家他们都是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半分。
TOP
99#

我也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时代不同”。
我回头听老一代歌手的演唱,技术问题真的很多,包括那些名气很大的。就不点名了。相反,当代的小歌手,都不会存在这些问题。当然不等于说这些小歌手比前辈们强。歌曲的表现力毕竟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当代小歌手虽然技术全面一些,但是却像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未必是优质产品,但是看上去都似乎很符合学院的标准化的。这是个矛盾。因为问题很复杂,也不好分析更多。
这是我那句话里的“时代不同”的意思。我没有将这个观点放大成为一个普通观点,因此,不必提及帕瓦罗蒂或者其他人。


至于我为什么说朱是小家碧玉,是因为其演唱展现女性的那种非常柔软的气质,与声音是否有穿透力无关,这是一种质的问题而不是量的问题。

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能让自己的观点更明确一些?
网络即兴发言,未能总是很明了,还请包函。
TOP
100#

原帖由 老石 于 2009-10-21 0:10:00 发表
不得不说,50年代后期,80年代前期这两个中国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的优秀作品,最大的遗憾就是基本都没有留下好的录音版本,让我们这些爱乐者无法充分欣赏那些前辈的优秀真人演绎。
直到90年代,包括流行乐坛的刘欢、那英等都没有什么好的录音作品,尤其是刘欢,他的录音作品简直不堪入耳。倒是李娜的某些版本好些。

这确实要怪中国太封闭,西方1958年就有立体声出现(录音技术实际上55年就有,但58年才有立体声LP,中国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不过80年代前期,中唱和广州太平洋还是录了不少歌唱家的作品,虽然这些歌唱家基本都到了中晚年,不如最黄金时期的状态,但总胜于无。不过那时候中国的CD 制作水平根本不行,尤其是太平洋,听他们的卡带还可以,CD 根本不能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