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鼓也是一项事业--记琉森音乐节中国演出季最后一场演出 [复制链接]

1#
如果说一场演出能让我改变对于一位作曲家作品的看法,并且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这部作品,今晚阿巴多指挥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演出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则正是这样的演出。结束后我和不少爱乐的朋友说,一时间文如泉涌,就是身边没有电脑。到家后赶紧草草吃点东西,然后开机,记录下此时激动的心情,和大家分享。

开场是莫扎特两首声乐作品,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帮助女高音热热身。人声仿佛我的电子管功放,刚开机状态总不是最佳。待二三十分钟后,灯丝温度稳定了,器件电特性达到最佳了,声音才变得最美。一袭红裙的歌唱家开始声音稍稍有些硬,到第一曲后半程已经润了许多,第二首音色相对更好了一些。两首结束,没有休息,接着就是马勒四的演出。

前两天我预习了瓦尔特指挥的马勒四,但一直没有找到感觉,我还在向紫灰姐抱怨。但今天的现场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经常爱用马勒的作品和贝多芬的比较,觉得马勒的配器太复杂,不如听贝多芬的有共鸣。其实,马勒的作品和贝氏的听法不同。贝多芬的作品,大部分都一直在反复的强调突出一个主题,即使不是专心的欣赏,注意力分散跳过一部分,很快还能再回到状态,跟上贝氏要表达的思想。所以即使开车时用《命运》作为背景音乐都是没有关系的。但马的作品截然不同,太过行云流水了。听众必须集中注意力,专心的欣赏,把握住旋律在不同乐器间的跳动变化,否则很快就会被他抛下。边听他的作品边干些别的事情,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贝氏的作品配器不十分复杂,即使听一些较早的历史录音,例如我最推崇的黑色贝九,音质虽然非常糟糕,但内涵的神韵不减。而马勒的作品,如果录音年代久远,素质不够好,抑或是音响效果不够出色,缺少了宽度和纵深,欣赏不到声音在空间中跳动的感觉,则大为减色。比如今天的马勒四,我就先把它当作类似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去欣赏,先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不过多的去挖掘一些什么“思想”,从声音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好听的。特别是开始,给人非常轻松谐趣的感觉。至于内涵,以后有机会再去慢慢发掘。

我在思考为什么阿巴多棒下的这支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能够堪称世界一流,或许正中后排那位负责定音鼓的老兄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东西。我一直很注意这位先生,一个是位置正中,引人注目,还有就是间歇的时候他经常低头在鼓上做些什么。以乐器演奏的时间来说,这位老兄的定音鼓可能只比旁边的三角铁长一些,但如果以一种龙套的心态来演奏,结果一定是一场不够精彩的演出。我想了一下,如果换做我,有两个困难是需要克服的:一个是走神,一个是紧张。相当长的时间打击乐手都要紧跟旋律的发展,在准确的时间介入,稍稍神游太虚,就会造成偏差,成为败笔。再有,其实连续的演奏大段旋律相对并不难,有些人还会越来越投入,越来越精彩。但要求你的鼓在某个时间进来,还要敲击出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完美的配合其它乐器的音响效果,个人觉得还是相当不易的。如果变成一味的用力锤打,则仿佛是立交桥下大爷大妈的秧歌队了。我给这篇文章的标题取为《打鼓也是一项事业》,意思就是如果乐队中每位乐手都非常敬业和投入,乐团则终会变得非常出色。
                                                                            
打击乐器如此,其它乐器声部自然也都不例外。虽然交响乐中,弦乐声部的分量最重,但我觉得评价一支乐团的水准,弦乐大家都能做得很好了,关键还是要看其他乐器声部的协奏。这点琉森这支乐团就非常出色。前面弦乐声部演奏旋律,背景圆号吹出的节拍则准确而富有弹性,声音轻柔圆润,一下子整个声音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线条和走向。此外各种乐器还非常注意音色的细腻变化,配合音乐的发展,听起来仿佛为声音注入了跃动的生命。我今天还欣赏了刚买的CD,杜达梅尔指挥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演奏的交响乐。我先听的是贝多芬的《命运》。和琉森这支乐团相比,委内瑞拉这支年轻的乐团决不缺乏敬业心和热情,但在音色上稍稍显得不够丰富,整体感觉过于严肃了。而琉森的乐手们显然更擅长用多变的音色来烘托气氛,制造更华美的乐感。这个不能单单靠排练来解决,还需要相当的文化积淀和音乐素养,而这些就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了。总之,我感觉阿巴多这次协同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来华的演出,水准高于前两年巴伦博伊姆那次。现场阿巴多超然而神奇的魅力一举改变了我对他和马勒作品的印象,未来我的音乐收藏也会随之更加丰富。

遗憾的是,和今晚精彩绝伦的演出相比,个别观众的行为有些发指。二层四排单数座位,过道左侧的一位男士和女士苍蝇一样仿佛不停的嗡嗡私语,别人多次对他们怒目而视,此两人却置若罔闻,丝毫不知羞耻二字。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同样四排坐中间的两位年轻男士,有什么天大的事情让你们在阿巴多第一次谢幕还没有结束就起身离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整晚站在指挥台上带领乐团为大家送上如此精彩的一场演出,都不能稍稍占用你们不到五分钟,挽留你们匆匆的脚步,用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这样自私的人我认为不配来欣赏音乐会!

但愿还有机会能在中国再次看到阿巴多的演出!
最后编辑summicron50f2 最后编辑于 2009-09-25 23:43:24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9/26 1:38:2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唉, 今晚最讨厌的是池座阿巴多右后那个乱鼓掌的胖子.

还有管风琴下第三排的那俩烂人时不时的就说几句话, 真想掐死他俩.

阿巴多刚下来时一副不很高兴的样子.
最后编辑kevinlei 最后编辑于 2009-09-25 23:57:12
TOP
3#

所谓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啊,国人脸上多少这样冠冕堂皇的脂粉。今晚在老外面前颜面尽失啊。
TOP
4#

大剧院其实在这方面可以改进,打印一些内容充实的节目单,普及一些当天曲目的小知识,免费发放给听众,一来避免此类尴尬。二来大家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单纯指责一些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呵呵
TOP
5#

赞赏楼主的文笔。
其实,从马一和马四两场现场下来,我一直关注琉森的打击乐首席,准确、到位、很强的表演慾。
长笛的一对男女乐手配合也极其默契,21日的马一现场,我看到了女乐手频频抛向男乐手的眉眼,以及男乐手脸上的道道眼痕,哈哈
最后编辑metalfan 最后编辑于 2009-09-26 00:38:39
TOP
6#

那位经常趴在鼓上折腾的乐手是在调律,因为演奏过程中鼓会转调
挚爱科瓦塞维奇
TOP
7#

回复 4# summicron50f2 的帖子

象乐章间鼓掌的问题, 只能说明一点:

那些人根本就没听过马4, 不知道哪儿是曲目结束.

你说这样的人给他发节目单又有什么用?
TOP
8#

很巧,我在听了21号的音乐会后也是对定音鼓和竖琴印象最深刻。详见本周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中我的文章。
TOP
9#

原帖由 莱纳 于 2009-9-26 0:17:00 发表
所谓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啊,国人脸上多少这样冠冕堂皇的脂粉。今晚在老外面前颜面尽失啊。

这个礼仪之邦的人的基本文明素质可是低得很,今天还进步许多呢,随地吐痰的少了吧?
TOP
10#

原帖由 莱纳 于 2009-9-26 0:17:00 发表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这八个字向来是我们自己YY的
TOP
1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空虚的脑袋并不是真正的空虚,而是因为它:装满垃圾!
TOP
12#

原帖由 kevinlei 于 2009-9-25 23:56:00 发表
唉, 今晚最讨厌的是池座阿巴多右后那个乱鼓掌的胖子.

还有管风琴下第三排的那俩烂人时不时的就说几句话, 真想掐死他俩.

阿巴多刚下来时一副不很高兴的样子.

---没发现胖子身旁还放了一盒月饼和半袋儿烤鸭?
TOP
13#

原帖由 诱惑最后的基督 于 2009-9-26 12:53:00 发表
原帖由 kevinlei 于 2009-9-25 23:56:00 发表
唉, 今晚最讨厌的是池座阿巴多右后那个乱鼓掌的胖子.

还有管风琴下第三排的那俩烂人时不时的就说几句话, 真想掐死他俩.

阿巴多刚下来时一副不很高兴的样子.


这么尖的眼,应该去公交车做售票员,专门抓逃票。
第三排什么,什么胖子都看地那么清楚。
你真的是去听


说话的俩人就坐我身后.

而我的位置正对着阿巴多.

而那个胖子就在阿巴多的右后方.
TOP
14#


我把标题看成“打款也是一项事业"
TOP
15#

呵呵,我想大家还是多聊聊欣赏这场音乐会的感受,别揪着错鼓掌的大加批判了
TOP
16#

那些不听话的捣乱小孩当场掐死,像胖子之类的送集中营做肥皂!我常有这个念头,对不起。
TOP
17#

我也看那鼓手很敬业的样子

一直专注和忙碌。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18#

我恨那两次鼓掌的人,无尽的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