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4990|回复: 763
11#

并且,马勒既然可以和生死这个命题联系的这么紧,即便我给出我以为的生死观,也不过是我的经历,我阅读的小说,我看的哲学书等等构成在生死观在马勒那里得到了安慰,得到了认同,得到了闪现,所以也可以看看喜欢马勒的人读过的小说或者哲学作品。

生死这种东西不是像个苹果和香蕉一样,摆在那里可以去拿到,可以说出来的,我想马勒本身也说不出来,只是无尽的感触而已。但是通过“去生活”就可以得到。

亚河兄请原谅,我可能一下子抓不到你所要说的东西,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本对马勒及其探讨的问题有点结论,所以很多时候说着就自顾自了,但是诚心探讨,请指教。
TOP
12#

因为对生死问题形成观点后,多少会无意识的理解不了别人的生存道路和状态,自己可以照着一条准则生活,而更重要的是理解别人的准则,生死观这种问题,自己的远不如别人的重要,自己的就坚定坚持,别人的多谈谈,多理解理解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贡献,呵呵。我最主要的一个收获是把这些生命中的不幸看淡了,于我而言,何时结束,怎么结束都不怕,只要放马二就成,不然迟早找你的茬。呵呵
TOP
13#

马勒本身很矛盾的个性最吸引人,他有时候很悲观,狂躁,作品的粗俗的确称不上一个牛叉,但作为个人的普罗大众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在生活中抓狂,,,马勒也有虔诚的一面,这不是虚伪的造作,他仿佛看见了天堂,把渺小的个人远远的隐藏在了音乐之后,就像普罗大众一样,人性所表现出来的光辉映照了这个虔诚的心,说来说去,马勒都很俗,就是这个俗也让很多人觉得他和听者最接近。我有时候也很偏激,听马勒前我一直听贝多芬最多,喜欢力量的作品,但我也面对了很多的无奈,而这些无奈,我在贝多芬那里一下子找不见,我却在马勒的这种放大的反复“矫情”中听见了,这样,反复,啰嗦这样的大家认为跛足的技巧让位给了情绪上的宽慰,我便成了马勒的信徒。
最后编辑马晓乐 最后编辑于 2009-09-20 18:33:15
TOP
14#

还有,乐迷常有一种随音乐手舞足蹈的冲动,马勒的音乐能给我最丰富的手舞足蹈的场面,那种狂躁时,你可以使劲发泄四肢,安静时,你可以把双臂收于胸前,这种四肢的伸张都能让人觉得爽。其他作曲家那里也有,勃拉姆斯,那种婉约很棒,但难免想让我把他踢一脚的冲动。
最后编辑马晓乐 最后编辑于 2009-09-20 18:31:42
TOP
15#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9-20 18:32:00 发表
原帖由 诱惑最后的基督 于 2009-9-19 20:54:00 发表

还没说完啊。168的贾军鹏事件

一休哥: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吧。



嗯喏,就是这样的马勒才能写出那些交响作品  呵呵
TOP
16#

原帖由 亚河 于 2009-9-20 20:07:00 发表
原帖由 CJ御姐控 于 2009-9-20 19:28:00 发表
首先就想歪了,马勒交响曲最基本就既告诉我们天下之大,亦告诉我们天下之小,这层都没有体会到,整天喊着听马勒要死要活,实在笑掉大牙  

就这点大小,还用烦劳小马告诉,呵呵。


hehe 别开涮偶。马勒至善,至诚,我努力做到这点的话,所说的无非就是一个喜欢马勒的人为什么喜欢马勒的案例,所以很私人的在某种意义上,但却是真实的,客观的。所有的贴子中很少抄书,(没有说抄书的意思),只是说就真的都是个人感触。偶听马勒从06年5月开始,算不上时间久,切磋。
TOP
17#

06年5-1放假,有朋友介绍了个淘碟的地方,广安门外附近,当时主要去淘小克莱伯的东西,顺便看见了伯恩斯坦那套马勒,当时看见过说伯恩斯坦的马勒比较推荐,问价钱才150都不到,就收了。5-1假期在家听了,忘了先听哪个了,但是是被马五吸引的,而且是被马五最后的第五乐章吸引,后来买了EMI拉特尔出的马五,喜欢第五乐章到4分多种时候奏出来的整齐、节奏的旋律,而且那部分有个小小的“变化”,节奏上,这个小小的一不安原来节奏的跳跃让我很是喜欢,,,反复的听过马5第五乐章,后来就听其他,也很感冒,直到07年时候感觉第三也很好,很少碰8,9.
TOP
18#

原帖由 亚河 于 2009-9-21 9:04:00 发表
马晓乐上面的帖子,没有假大空,颇具真情实感,可能比较接近小马音乐的某些气质。

看来,内省、自闭的个性,容易与小马音乐共鸣,当然,自恋、自负的个性,也会拉起小马的大旗。只是感觉,继续观察。

不合时宜的坚持自我的结果是真实和怪异并存,但请兄相信,我不算一个自闭的人,内省、自恋、哪嘛自负都可以承认,唯自闭不当,而且马勒的音乐也不是自闭的音乐,就马勒本人来讲,他在当时维也纳的生活不算与世隔绝,且其一生即便想自闭闭世,我们也能看到他根本放不下太多东西,对阿尔玛的感情,对孩子的父情,以及可能的在谋生道路上权力的争斗。。。所以马勒即便有自闭的一面,我想他内心肯定有高速自己“打开”的意志,而就像我之前所说,所有不那么极端的人都应该从马勒这种自省中冲出来,马勒就算一个迷幻药一样,不打破马勒也不算真正欣赏马勒,但所有的打破都知道是在马勒音乐本身中获得了这种安慰和力量,所以即便要从马勒中走出来的人,也会拜在马勒面前。
一直想说的是马勒绝对不等于大厚重,听完一遍,对于乐迷来讲都能听出马勒在呻吟,在矫情,但还要听,反复的听,就能听出来他的轻薄,细腻,能听出来马勒永远没有沉沦,永远没有堕落,永远是安慰人向善,向上的东西,马勒的音乐的生死观也算有点“向死而生”的味道,就像之前有个朋友说的,“不知生,焉知死”,他拿这个反驳马勒,但我其实想拿这个证明马勒,马勒就是以生写死的典范,是向生而死的例子。
TOP
19#

原帖由 亚河 于 2009-9-21 11:02:00 发表
如此,还那么怕死?


完整的人生体验出来的人生是个杂乱无序的人生?很狭隘啊。


可以争锋相对的文河兄,人生难道不就是杂乱无序的么?或者这个世界上绝对有信众认为人生是杂乱无序的,既然有这样的信众就会有这样的学说,也就少不了这样的音乐。不然这帮人可能连安慰都找不见。呵呵.
口号:马勒最红网友最亲
TOP
20#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9-21 23:53:00 发表
这次我坐在阿巴多对面,看着阿老那极富弹性的手势,反着听了一回马勒,不知道现在脑子里回响的旋律是不是反的。马勒这部交响曲的构思很有意思,第四乐章又回到了第一乐章,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回旋。  第一乐章,起首就将我们带到了广袤的原野,不知这是原始的村落还是现代的农庄,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黎明的曙光正在孕酿,——这黎明的酝酿过程也就是巨人诞生的孕育过程,一声一声的布古鸟叫仿佛是在


好几次,我看到阿巴多对面的人群,不禁想,神明在座。。。神明在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