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巴赫PK莫扎特!! [复制链接]

查看: 36112|回复: 199
11#

回复 104# 610 的帖子

其实,我有最多的话要对莫扎特说,但总是无语泪先流,找不到一种恰当的方式。 我先发一个驿号小夜曲的帖子,先前写的。
23 莫扎特的青春进行曲:第9号(驿号)小夜曲(K320)

迄今为止,笔者听音乐而至潸然泪下的情形,就只有在听莫扎特这一部作品的时候。这部七乐章的大型作品,在我看来,远非小夜曲这个名称所能涵盖它的内涵。我以为,其曲式结构之宏大、音响效果之雄伟,足以称得上是一部交响曲;我姑且称之为莫扎特的“青春交响曲”。碰巧,这部“驿号”小夜曲也是为大学生毕业而作的;大学生的毕业一定也引发了莫扎特本人的一些青春豪情和对未来的某种不确定的畅想和希求。它完成于177983日,莫扎特时年24岁;距离莫扎特的上一部小夜曲“哈夫纳”的创作时间为3年以后。在这三年之中,莫扎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恋的痛苦、母亲的逝世、人世的冷暖,但这一切在这部作品中似乎并没有什么表现。我们在这一部作品中听到的莫扎特仍然是那么兴高采烈,充满希望。生活的全部热望、梦想的全部激情、精神的全部绚烂,在这部乐曲中展现无遗。他从不抱怨生活,即使生活将污水泼向他,他仍回报以美、爱,及欢乐。正如他自己在一封信所说的那样:生活的苦难压不倒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个人的,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是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乐曲一开始,在一段“庄严的柔板”(像是气笛的一声长鸣)后,出现了很长时间的乐队“渐强”;那在我听来,像是火车由远即近,直驶入巴黎或是维也纳的站台。站台上人们你来我往,寻找着各自的亲人和朋友;这时,我们看到,莫扎特从火车上走下来了------他是那样兴奋,左手拿着一大堆乐谱、右手拿着小提琴、肩上背着行囊、斜刺里好像还挎着一把单簧管------他来了,带着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带着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带着他对世人的真诚和生活的热望;他以为巴黎或维也纳会接纳他,至少给他施展才华的一个空间。可是,他得到了什么呢?穷困潦倒、债台高筑、嫉妒和阴谋、庸众对伟大作品的冷漠和不理解、死后竟与几个流浪汉被胡乱地埋在一起------人们喜欢、偏爱他的音乐,但办事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莫扎特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而这个世界欠莫扎特也太多太多,直到现在恐怕也难以偿还。贝多芬曾经说过,他要代莫扎特向维也纳负仇;而实际上,这“仇”是无法“负”的,因为我们欠他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还也还不清。况且,莫扎特也不会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在他的字典中,是没有“仇恨”这样的字眼的。他对别人和世界充满了真诚与同情,他的音乐始终讴歌着欢乐和爱;无论是其人生中,还是在其音乐中,要想找到“发狠”的瞬间,都是太难太难了。就让我们永生都欠着莫扎特吧,直到我们再也听不到他的音乐那一刻------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05 09:39:5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2#

春天的欢乐:林茨交响曲(K425)
莫扎特创作这首乐曲时,心情比较愉快,其时(1783年夏)正当他带着新婚妻子康斯坦茨回家省亲,回程时途经林茨时为答谢当地人的厚爱,而为举行音乐会所作。当时接待莫扎特的贵族是图恩伯爵,我们得为这首交响曲好好地感谢这位伯爵;莫扎特在10月31日写给家里的信这样说道:

11月4日星期二,我将在这里的剧院演出一场音乐会,——由于我手头什么交响曲也没有,我正在拼命赶写一部新的,一定得在演出前赶出来。

这曲子很好地表达了莫扎特的欢快心情,也是交响曲历史上的超级杰作。乐曲通篇充满了明亮欢快的色彩,加之以声势夺人的管弦乐配器,其释放出的欢乐能量有如火山喷发一样,让人根本无法抵挡(莫扎特的哪首曲子不具有这种魔力呢?)。

在我的想像中,这曲子是描绘了维也纳森林充满生机的欢快景象。乐曲一开始,首先是一个慢引子,以一个号声般的音型开始(这是莫扎特第一次使用这种方式的交响曲,我们细听海顿的交响乐,发现也经常作这样的处理,可见这方式是古典时代常用的一种方式),像是森林中的一头黑熊当头长吼一样,不过这熊不是出来吃人,而是来报幕的;接着是较为柔和的过渡,在这里,莫扎特甩出了一个旋转着的快乐陀螺,异常优美婉转,在其将要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莫扎特又将其旋了回来(这一旋律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同时,和声的律动慢了下来并开始重复,将我们对主快板的期望强烈地撩拨了起来,然后就是,这正是这音乐的绝妙之处——快乐的乐流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一群群小鹿从森林中的各处跳跃而至,又倏忽而逝。最精彩的是不断重复如天马腾空的那番乐队合奏,可谓是音乐中对欢乐的最极致表现——不加任何限制的、童稚般无所顾忌的开怀欢乐。像这样的音乐,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不会无动于心,而且我私下里经常为那些没有听到过这种音乐的人而遗憾,如此妙不可言的欢乐,非亲耳聆听怎知其妙呢?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3#

回复 107# 610 的帖子

这两首也是我特别爱听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4#

回复 116# 江月 的帖子

江月兄这段所言甚是,我对乐圣有偏见,但我每每想听音乐时,总是选不到乐圣,前几天很想把弦乐四重奏好好听一下,但还是没听下去,中途作罢。乐圣的音乐俺消受不了,——没缘。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5#

回复 119# chopin 的帖子

我再说一点个人的“孔见”,希望高者校正。我觉得乐圣在写没有主题的音乐时,就有点不知所云——也许只对我是这样。他的乐思极不流畅,就像一个磕磕绊绊前行的跛者,只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像他的钢奏,我听着就是这样的,还有弦乐四重奏,——据说这是乐圣退回到内心的作品。当他试着表现“纯粹”的音乐时,他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我只在他的音乐中听到蛮大的“劲”,听不到美,更听不到江月兄的心旷神怡,我只感觉到心情一步步地沉重下去,在挺好的地方也弄得别别扭扭的,或者要生生发挥想像力,——可那就不是听音乐了。田园确是很美的,但很简单,每当想重听时,那调子自己就出来了,也就不想听了。乐圣之乐只有骨架,没有细节;如果莫扎特是很大的淋浴头,那乐圣就把所有的音乐都集中在一个橡皮管子里喷出来,劲倒是不小,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很需要那么大的劲?而且它喷在身上是不是舒服?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6#

回复 131# alma 的帖子

谢阿尔马转帖,我没看过杨教授这篇文章,但我觉得我的观点与他的在很多方面完全一致,——我完全同意他的论述,到每一个标点符号。莫扎特就是音乐的代名词,音乐不能没有莫扎特,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7#

莫扎特的歌剧是最纯正的歌剧,只以音乐本身的美而吸引人的,不靠情节或其他的什么东西。近来读了两篇论述莫扎特的好文,一为《歌剧与观念》中的第一章,将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与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对比论述,读来丝丝入扣,让人印象深刻;二为萨义德《晚期风格》中以《女人心》解析的一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必能大幅提升聆赏音乐的层次。另,第一个书中的第二章是论述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长篇大论,实在精彩,作者是把舒伯特的歌曲提升到歌剧的层次的。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8#

回复 136# fetonte 的帖子

我其实是没资格谈歌剧的,莫扎特以后的歌剧让我在家里听我都听不下去(现场是可以的,奈何这种机会又极度稀缺);莫扎特以前的我基本都可以听得下去,但我谈不上有什么深切的体会。吕利的我基本都听完了,维瓦尔第的听了一半,亨德尔的听不下去,其他就是见什么听什么了,没什么系统。我个人的看法,拉莫是不及吕利的,怪不得当时拉莫歌剧上演时曾引起吕利与拉莫派的争论,其结果搞到拉莫都不想写歌剧了。噢,对了,我以为在全部时代的歌剧中,谁的都比不上蒙特威尔第,惜传世太少。另,我就没见过中文书中可以一读的歌剧书,刚看过的《歌剧与观念》算是翻译过来的第一本,然亦只是片论而已,不成系统,以君之才,如能写成一本专论歌剧的著作,我将是你的第一个读者。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06 22:10:26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19#

回复 144# shinelb 的帖子

我就是那么一说,我们当然还得排,聊天有时就是瞎聊,不一定都要有意义——就像生活本身。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0#

回复 145# shinelb 的帖子

而且,只有排座次这样的话题才能吸引最多的人参加。因为它最能引起争论,聊天时没点争论也没意思。所以,有时我就故意说点过份的话,以激恕台下的英雄。不过,施纳兄不喜莫扎特是我想不到的。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07 09:51:1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