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笔记本电脑都是好转盘!!! [复制链接]

查看: 118478|回复: 312
11#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9-1 22:10:00 发表
现在我的实验室样品高低音喇叭,耳朵已听不出“失真”,现在再去听市场上的中外音箱,嚯嚯,好象都不太对。


一个人听很容易钻牛角尖的,我是好心提醒你。发烧友在自己家怎么忘乎所以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都没问题,你是在开发产品,就有可能因为偏执导致失误。
当然,如果你是清醒的,这些只是推广的需要又当别论。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2#

原帖由 gpspda 于 2009-9-2 13:21:00 发表
贴膜提高音质这纯属胡扯了。。。cd又不是lp,不压牢靠就不能用,那东西原本就不是那样设计的,0和1贴膜就能变成1和0?


贴膜确能改善音质,要问为什么,真不知道。

也许就因为CD没有读码校验存在错读的原因,贴膜使错读变少?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3#

原帖由 gpspda 于 2009-9-2 13:53:00 发表
其实我很想设计一个试验,让那些传说的金耳朵们蒙上眼睛去录音室转转,随便动几个推子,看他们能听出来是箱子换了还是推子换了,甚至什么都不换,让他们反复听十遍。
我敢打赌,金耳朵会栽的。  


金耳朵即便栽了也不说明差别不存在。盲听看似公正其实不科学。

设黑咖啡(清咖)的颜色为100,纯奶颜色为0;现有两杯奶咖,略有浓淡差别,一杯颜色为71,一杯为69,让你过目后一杯一杯分别拿上来问你是71那杯还是69那杯,十遍里面你有几成答对的把握?要是答错说明两杯奶咖浓淡是一样的吗?

盲听与其说考的是听觉的灵敏度不如说考的是听觉的记忆力,还有就是经验。

盲听3遍全对我有9成以上把握,5遍就只有6、7成把握了,5遍以上就我这水平基本上跟瞎猜一样了。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4#

回复 206# gpspda 的帖子

我想说的是烧友所谓有很大改善或变化其实都是1-2%里面的事,并不容易分别。咖啡和奶也只是比喻。

盲听比较正确的做法是ABN,即任何时候还可以要求重听A或B,真有经验的烧友可以做到十拿九稳。不是烧友恐怕根本就懵里懵懂了。

通透感和圆润感都是存在的。只是烧友大多执迷于这些细微的东西反而丢掉了音乐未免可笑,但说这些听感不存在不符合事实。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5#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9-3 10:52:00 发表
玩音响是两方面的事,一是耳朵听力的不断提高,另一点就是器材的不断提升,两者都很不易。

器材更是需要整个系统的均匀提高,任何环节,包括线材都会影响系统的水准,很难,也很有玩头。


浦东兄有试过盲听吗?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6#

原帖由 gpspda 于 2009-9-3 14:58:00 发表
用几个推子推一推就会好听了???
-------=========---------==========--------
录音的时候,还真的就是用推子推好听的。


不好意思,什么是推子?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7#

回复 216# 老浦东 的帖子

懂了!

那录音的人当然认为这个有用,他手上就有这个啊。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8#

原帖由 KING3124 于 2009-9-4 12:35:00 发表
至于盲听的话题我也想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盲听的结果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例如说论坛上一直在争论的线材问题,如果用高级线材和用机线的效果差距非常大,那我想怎么听都听的出来,就拿楼上朋友的比喻71和69的奶卡我分不出来,那71和60的我还分不出来吗,如果还是分不出来那我觉得就没有必要玩HIFI了,买对好点的多媒体音箱就行了。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如果一条几千的电源线和机线相比是71和60的分别,我想


不知兄弟有没有试过盲听?如果没有不妨试一下,很有趣的。很明显的差别在盲听的时候会变小。

就拿发烧线和跟机线来说,差距肯定是大的(一般而言,跟机线做得非常好的除外),但要是放一首曲子用客观的仪器测波形后电脑比对我相信差别不会超过2%。要是两根发烧线比,我敢说差别不会超过1%。

人耳非常敏感,有经验的烧友1-2%的差别能很清晰地辨别出来,但盲听时也确实感觉差别会变小(其实差别本来就小)。这就是为什么盲听时金耳朵会栽的原因。

不会有10%的差别的。正因为如此,为了这微小的差别一掷千金甚至万金是不是值得才会有争论。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19#

回复 224# gpspda 的帖子

线材不是越昂贵越好,相信不少老烧都是有体会的。新烧可能容易忽悠一点,老烧都很理性的,毕竟很贵的东西,反而变坏谁会下手啊,那不跟钱过不去吗?

我觉得盲听难判断不主要是心理干扰的因素,是本来差别就小。金耳朵也许会觉得失面子,我们私底下朋友闹着玩没太多心理干扰,很放松的,也一样觉得盲听差别变小。我说这个是想说明烧友所谓的宽松啊、通透啊、圆润啊确实存在,但即便被誉为“连升三级”也只是1-2%的差别。非烧友喜欢用盲听诘问烧友,其实有点难为了。但真是高手的话,ABN可以做到十拿九稳。

人耳有研究表明非常敏感,敏感过人眼。人眼大概能分辨6千种颜色,在细分就感知不到了;而人耳据说耳神经前由长到短齐刷刷排列有3万根绒毛,足以对付每一个赫兹,分辨率肯定以万为数量级。烧友听音与非烧友的不同在于烧友着眼于(其实应当表达为“着耳于”)差别而非烧友“着耳于”相同,非烧友觉得某个歌听过就行了,烧友觉得既然有1%的差别就该勇攀高峰,得对得起3万根绒毛,哈哈~~

其实客观事实不会有分别,有分别的是人的认知角度。

至于线材究竟是如何影响音色的,这得问老浦东这种技术型选手。:)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20#

原帖由 gpspda 于 2009-9-4 18:46:00 发表
不不。。我所谓的好换,并非是那种纯粹好坏方面的好坏,而是线材对原始文件的劣化方向的不同,毕竟我们都知道试图百分百重现录音室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于耳朵的问题,毕竟人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机械传导结构,不过不排除真有能精确到1HZ的高人存在,尽管我还没见过。
我不质疑任何人的实力,不过关于老浦东,他如果真的知道了影响的方式,那么他根本不需要在这里聊天了,因为他会因为数钱抽筋而无法打字。。。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又涉及“真”的问题了。

烧友的回放环节力图保的是录音后“原始文件”的重现,那录音环节保的就是“原音”的重现。你玩录音的,你也说了得混音的,其实已经人为了,不同样有“劣化方向”吗?

1赫兹我说的是分辨率,好比人眼能感知1280的图像比720的细腻,但谁也没本事把1280点全数出来。

老浦东那比我厉害多了,应该多鼓励!哈哈~~
不求甚解,不拘小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