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位昔日通信攻城师眼中的CD音源 [复制链接]

查看: 62688|回复: 276
11#

总结:

1.Jitter问题。这是一个民用级标准,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现有的技术可以“尽力而为”去治标但不能治本,除非把标准修改,向专业设备靠拢,那样价格一般也水涨船高。
2.处理好模拟部分的“缓冲-低通-放大”。有很多方法,商品机里的设计千奇百怪,多数CD没能避免运放的错误应用。我的看法是缓冲和LPF避免使用运放,电压放大可以使用运放,当然最好全部用分立元件。本质上分立元件和运放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运放多数是基于工业应用的设计,开环增益极高,外围设计对转换速率影响极大,在音响电路上使用不慎很容易造成问题,从而使音质恶化。
3.电源。这方面前面忘记说了,可以参考高级的CD机。一般就是多路电源供应,在杂波滤除和降低内阻方面下足功夫。接地回路要科学,业余DIYER的一点接地是最高级的做法。
器件方面不能马虎,不比数字电路,变压器、滤波器件、晶体管、运放、耦合电容、退耦电容对模拟部分的影响极大,因为它们其实都是音频回路的一部分。实际上模拟电路的器件并不多,少而精并不难。电子管不在讨论之列,因为它是音染相当大器件,用在CD和前级的话,很容易让声音偏离中性,当然了也视乎设计,我看到很多有名的电子管前级电路都用了多管和深度负反馈的设计,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吧。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4 01:06:02
TOP
12#

吕什么的
        咋你一开口就喜欢扣帽子呢?咋你一开口就这么妖呢?不人身攻击你会死了不成?什么叫做没有实际器材证明这些观点,你怎么定义我没听过所谓的好CD,你不正是一个十足的扣帽子意淫高手?
        这个帖子认同不认同都可以来讨论,但普通人发言不会是你这样的方式。象你和那个与奸商勾搭的小人,喜欢爱自己的产品吗,你们爱自己自己爱去,抱着Stuser D730又或者是什么狗毛去意淫好了,没人会碍你。不屑与你理论,更没必要和你具体讨论,要实际行动吗,你抱着自家主人的产品去实际行动去意淫就行了。

        普通CD产品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而高级CD精益求精音质有相对提高,对多数人来说,听听音乐足够了,但是对音响发烧族苛刻的听力来说,就依然经不起挑剔。数码技术在方便普及使用的同时,CD它也伴随缺陷而生,无论怎么后天努力,也难于跨越这道坎。就象人一样,即使能拿到全国武术冠军,但人体速度、力度的局限决定了不可能拥有武侠片里那样的武功。我从小听LP,简单但音质确实非同凡品,后来很长时间为各种音源包括CD所迷惑,研究了听多了比较了也就逐渐了解了。数码音源的优势,更多时候是方便易用,要听到最纯正的音质,LP确实算个办法,只是片源少和难保存的缺点是不好克服的。有时候简单的反而就是好,LP、PASS、2A3/300/845应该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就看各人怎么理解和处理了。有很多人压根就不发烧,什么高价器材他们听也听不出感觉,兴趣不在此列了,音乐吗随便听听拉到,奸商的舆论导向蒙不到他们。这个圈子注定是越来越小的圈子。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4 09:50:27
TOP
13#

原帖由 abrams 于 2009-6-14 13:48:00 发表
個人認為樓主如果可以品論世界頂尖CD唱盤的不足在那裡,相對的也知道其優點在那裡。
或者從這些頂尖的CD唱盤線路上分析其不足和其擅長之處。個人的意思(非扣帽子,請樓主見諒)就是說自認站在這些廠牌頂端的,一定知道頂端底下的CD唱盤之優缺點。另外呢,樓主認為市售錄音優良的CD專輯也不妨推薦和大家分享。還有就是以樓主思維來說,讓樓主設計一台CD唱盤,那樓主要終端賣價多少錢?

我发这个帖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说CD好与不好,并不是居高临下地攻击谁家产品。在商业方面,所谓适者生存,消费者个人的任何说法,都不可能影响它自身的运作规律,我没想过去操这个心,音乐和音响嘛,对大多数人来说,听得舒服或者玩得开心就够了。
只有发烧友爱折腾,不都爱折腾吗,我就觉得,折腾一件东西,看清它的局限性或者说缺陷是有意义的。CD它根本不算什么高新技术,都多少年前的标准了?不客气地说,它就是民用级产品,无论厂家标榜它家产品的技术多么尖端又或者多么有艺术内涵,都无法突破它自身的局限性。简单地说,JITTER的解决方案一天不革命,它的音质就始终是大众级别而不是发烧级别。当然了这个问题也是相对的,不排除个别产品歪打正着,又或者人为加工改变了声音的走向,从而获得一部分人的青睐,毕竟人的偏好、理解、接受程度等等方方面面存在差异。如我前面所说,多数人都不发烧呢,电脑音乐就听听津津有味了。
CD的这个缺陷实在有点大了,即使自称录音质量很好的CD,在相对高级的系统上播放,始终可以感觉到它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和LP的播放效果一比就明显存在差异,“终究难逃一死”这话也许就这个道理。但我要承认这个问题是相对的,很多时候系统存在瓶颈效应,又有谁的三言两语可以准确定义一个系统呢,很难说CD就是罪魁祸首。
那么CD是否值得重视和留恋?我个人认为,对多数人来说,量力而行地选择市场普及较高的产品就可以了。实际上各件产品的音质音色千差万别,各人的听觉和认识又存在差异,个人做出的选择不具有权威性。发烧友嘛很自我很自恋也一点不奇怪,心安理得去听音乐才是目的。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数码音源依然是主流,它很方便不是吗。发烧友要追求完美,可惜现实是无法完美的,何况被民用标准掐住了脖子的CD。严格来说,CD也好,LP也好,其它也好,都不够完美,这个世界就这样,商业才是趋势,精神难以纯粹。
TOP
14#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09-6-14 18:54:00 发表
楼主根本不真正知道 JITTER,不管民用、专业、科研、航天。。。。不管是放音乐还是资料性的声音储存/传送。。。。 不管是通讯还是生活玩意。。。。 不管是 CD、DVD、蓝光、无线、封包。。。。 总之是用数码式去处理声音就存在 JITTER,其实只要是用数码式去处理任何影音内容均会存在 JITTER,零 JITTER 在未来十年也不可能可以指望有机会达到的。

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定义我不真正知道JITTER呢?你是大脑经过思考还是小脑经过推敲后下此结论?
我强调CD对JITTER的处理过于简陋对音质的负面影响,但何时说过零JITTER??希望你好好看看前面。
感觉你也是奸商一伙的。对不起,你爱扣帽子,别以为我不会,或许我还扣对了。
TOP
15#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09-6-14 20:35:00 发表
原帖由 未仔的贱骨头 于 2009-6-14 19:16:00 发表
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定义我不真正知道JITTER呢?你是大脑经过思考还是小脑经过推敲后下此结论?
我强调CD对JITTER的处理过于简陋对音质的负面影响,但何时说过零JITTER??希望你好好看看前面。
感觉你也是奸商一伙的。对不起,你爱扣帽子,别以为我不会,或许我还扣对了。  


这个帖子不欢迎你这样嚣张的奸商。
不过你要厚着脸皮赖在这里,我也见怪不怪。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4 21:01:54
TOP
16#

原帖由 xhd423 于 2009-6-14 21:26:00 发表
关于讨论误码的问题,我想插个嘴,我不太懂,请lz指教。我感觉cd的误码率不会太多,前提是好的cd光头和好的光盘。因为当我们用光驱装软件时,软件如果碰到误码的话,肯定装不下去。但除非光盘和光头有问题,一般正常的话都能装好,我想cd音乐也是一样的。

很多人确实是这样理解的。
但此误码非彼误码,处理的对象不同,结果也自然不同。
假设你手上有两张没有损坏的光盘,一张是软件盘,一张是CD盘,你的CD-ROM在读取数据的时候,可以想象,两者的数据都完整地读出来来了,这恐怕是你理解中的“没有误码”。
没错,但是,这还没完,问题的焦点不在于读取数据,而是之后的数据处理。
软件盘的数据被读取后,通过物理层的运算通常是CPU在一个内存段进行运算,传递到另一个内存段后CPU再根据上层也就是是操作系统结合应用软件的指示进行操作,比如软件安装啊游戏装载啊等等,通常的应用软件这个过程不涉及A/D和D/A转换。
对于CD光盘呢,它就不是这样了,为了便于解释,拿CD解码来举例,CD光盘的数据被光驱系统读取后,立刻输入解码器芯片也是D/A芯片比如PCM1702,也有一部分厂家自建缓冲解码系统,读取数据后先经过缓冲再解码。那么CD光盘的Jitter“误码”是怎么产生的,在CD播放器里面,是指因为解码时钟的失真导致D/A转换的失真。时钟是什么?一串占空比均匀的脉冲电平,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串脉冲的上下沿在时间上配合得不够精确,而且这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是一台CD机数码部分的关键,也是争议的关键,有人认为没问题,可以轻易搞定,也有人认为难以搞定,我的看法是先天不足,民用级标准的先天缺陷在此。
TOP
17#

补充:

Jitter在录音阶段应该就产生了,只要你有A/D或D/A的转换,时钟就是必须的,Jitter就产生了,只是一个轻重问题。
有人说Jitter到处都存在,对解码的影响是有限的,没错,确实是有限的,尤其在数字通信里面,这个不是问题,其实也是两回事情。但是对数字音频的音质而言,对音响发烧的苛刻要求而言,它就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这也不奇怪,民用级的技术对付发烧级的要求,本身就是冲突。
TOP
18#

回复

音乐的播放有多难?
这是相对的。数字音频技术在录制、调试、保存等等多方面都是一个飞跃,在提高音质方面,却有进步也有退步,这是奠基者的出发点造成的。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发烧友,一项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也必须考虑成本。
我说这些,不是存心要挑数字音频的骨头,只是想说说自己心目的CD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有的CD它就是一民用级的产品,有些方面进步了,有些方面退步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一把双刃剑,理解了这点,恐怕设计师、厂家以及我们消费者就懂得如何取舍了。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4 22:51:26
TOP
19#

原帖由 科研级旗舰 于 2009-6-15 10:10:00 发表
LZ人如其名,鉴定完毕
要谈通讯,相信wadia那帮从3M出来的工程师比更明白怎样做好数字音源

你以为你是什么哪。
又是一位狂妄嚣张的奸商吧,自己不嫌臭就好了。
TOP
20#

原帖由 xhd423 于 2009-6-15 8:10:00 发表
为何不讨论一下SACD?

我认为SACD只会带来更严重的Jitter,高采样率和脉宽调制是噱头,Jitter才是关键,数字处理的环节越繁琐,比如A/D、D/A的次数越多,Jitter就会累积上升,速率越高的采样,时钟带来的失真恐怕就越严重,本身简陋的电源供应和不当的PCB布线也会带来更多的Jitter,这些都针对数字音频而言的。音频的录制和播放原本是一件原始和简单的事情,在原有模拟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就有很好的音质。数字音频带来先进特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音质的扭曲、恶化,咋听之下CD的动态规模宏大,高低频凶猛有力,但难以控制或者说难以启齿的Jitter和90%处理不当的LPF注定了中高频的听感不行,经不起发烧友的严格挑剔。人耳就象一部高级的仪器,不客气地说,任何瑕疵都要被发烧友的耳朵杀死,要不是这样,发烧友也犯不着挑剔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器材投资,就为了听到更满意的音乐,代价可算不小,没听说过花几十万去买一台电视机的吧。高档的CD可能对转盘、电源、DAC、LPF乃至PCB都比较重视,但治标不治本,严格说来CD录音就有Jitter,而整个系统的Jitter状况更是两眼一摸黑,没有明确的测试指标,商业宣传和主观臆测说明不了太多。当然了各人的听感能说明问题也可以,自己听得满意就不是坏事,不发烧就更啥事情没有,CD方便又好用,多数人并不刻意追求音质,或者更注重音乐内容本身,MP3才是时下盛行的"HI-END"。因为不会刻意去挑剔,加上碟片、功放、音箱、环境都有失真和音染,综合的结果,音源未必是显而易见的瓶颈。
最后编辑未仔的贱骨头 最后编辑于 2009-06-18 09:09:1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