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音乐世界 [复制链接]

查看: 54385|回复: 163
131#

乌兹别克民歌民间舞蹈音乐,朵以拉手鼓伴奏
乌兹别克民间音乐品种纷繁,内容丰富,除木卡姆以外,还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民间器乐、说唱音乐等体裁形式。
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歌可分为“艾修来”、“也勒来”和生活习俗歌三大类。“艾修来”意为“大歌”或“长歌”,因其曲调长大,结构复杂,故名。“艾修来”多以古代著名乌兹别克诗人那瓦依的诗歌为唱词,其内容或悲叹人生的苦难,或叙述失恋的痛苦,或劝人止恶行善。“艾修来”节拍徐缓、抒情,旋律古朴、典雅,情绪深沉、内在,曲调优美动人。“艾修来”多为基本曲调及其几次变奏构成,一般有三至五段。亦有一部分“艾修来”采用曲牌联缀的曲式。“也勒来”直译为“歌曲”,多以民间歌谣为唱词,其内容以表现爱情为主。“也勒来”曲调的结构短小而方整,节奏活泼,曲调欢快。“也勒来”可供演唱,形式为独唱或对唱,也常用来伴舞。乌兹别克民歌中的生活风俗歌有摇篮曲、婚礼歌和宗教习俗歌等多种,一般不用乐器伴奏。
乌兹别克人有着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其中有独舞“达扑及”、双人歌舞“来派尔”和集体歌舞“乌派尔”等。“达扑及”又称“达扑乌苏尔”,意为“手鼓舞”,是由一位男子击手鼓,一位女子独舞的形式。表演“手鼓舞”需要具有高超的舞蹈技巧,伴奏“手鼓舞”也得有非凡的演奏技能。双人歌舞“来派尔”的音乐是在民歌,特别是在“也勒来”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集体歌舞“乌派尔”多用于婚礼和庆典,其舞蹈音乐有的是由“也勒来”联缀起来构成的,几首不同的“也勒来”串连起来就形成了小型歌舞套曲。这种套曲一般从慢板的抒情歌曲开始,然后接中速的歌曲,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每首歌曲之间在调式、调性及节拍节奏方面有明显的对比。“乌派尔”有时用特殊的称为“热可斯”的舞曲伴奏,著名的舞曲有“坦那瓦尔”、“地里哈拉其”等。这些乐曲的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情绪热烈。
        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说唱音乐有“达斯坦”、“苛夏克”和“艾提希西”三种。“达斯坦”都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主要表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歌颂爱情的美好和坚贞。“苛夏克”意为民谣,乌兹别克人也常在热瓦甫和都它尔的伴奏下,根据这类曲调自编、自弹、自唱一些篇幅比较小,不一定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说唱作品,其内容风趣,很受群众欢迎。“艾提希西”是一种兼有说唱、对唱和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可由一人或三人边说边唱,内容大都是带嘲讽性的小故事。歌词常为即兴创作,近似口语。
        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乐器有都它尔、弹拨尔、热瓦甫、艾捷克、手鼓等。器乐曲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木卡姆中的间奏曲,乌兹别克族语称“塔拉那”;另一种是根据民族或歌舞曲的旋律移植改编的,如弹拨尔独奏《艾介姆》、《木那捷斯》,合奏《织丝巾》、《库尔特》、《伊拉克的戈壁》等。





back-.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7/22 23:44:50 上传)

back-.JPG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7-23 00:04:23
TOP
132#

土库曼斯坦的传统音乐概况
位于中亚西部的土库曼斯坦有300多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土库曼族。土库曼族源于古代的西部突厥,土库曼(turkmen)这个词的意义便是“突厥人”。土库曼语是突厥语,与中国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裕固等民族的语言同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
    和其他阿勒泰语系的民族一样,土库曼人在遥远的古代,信仰萨满教。在土库曼语中萨满被称为“巴合西”,据语言学家考证,“巴合西”源自古代汉语,是“博士”一词的音变,因为在古代萨满被认为是博学多才的人。土库曼人在一千多年前和其他中亚民族一起改信了伊斯兰教,但和萨满教有联系的民间音乐遗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通过“巴合西”们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一直传承至今。今天土库曼人把民间音乐家称为“巴合西”,而土库曼的传统音乐,也多由“巴合西”们进行表演,因此“巴合西,,在土库曼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今天的土库曼语中,“巴合西”是一个多意词,不但用来称呼民间歌手和诗人,也用来称呼民间史诗的演唱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库曼的“巴合西”相当于哈萨克语中的“阿肯”,和柯尔克孜语中的史诗演唱者“玛纳斯奇”也有些近似。“巴合西”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老师”,蒙古语中也是这样称呼的,当代的“巴合西”中有自学成才者,但大多数是经过向老“巴合西”学习后才成为“巴合西”的。“巴合西”大多在被称为“托一”(toy)的民俗活动中进行演唱,“托一”一般是在庆祝小孩诞生、给小孩剃头、婚礼以及为年满62岁的老人祝寿时举行。“巴合西”演唱的曲目主要有在土库曼语中称为“德散”(dessan)的叙事长诗、富于哲理性的小型说唱形式“铁尔麦”、民间歌曲,也演奏民间乐曲。
    叙事长诗有两个主要的类型,第一类是古代流传至今的英雄史诗,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乌古斯可汗的故事》,叙述了突厥民族早期的历史和神话传说;第二类是l6到18世纪中亚大诗人用突厥语或波斯语写的长诗。
    “巴合西”的一次表演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雅坡比勒达克一阿伊地姆拉”(yapbyldak aydymlar),第二部分称为“欧他一阿伊地姆拉”(orta aydymlar),第三部分称为“其可姆里一阿伊地姆拉”(cekimli aydymlar)。第一部分音区较低,第二部分用中音区,第三部分用高音区。他们的表演总是从抒情委婉的低音歌曲、乐曲开始,音区逐渐升高,到激越动听的高音歌曲、乐曲结束。这三个部分所用的音区因人而异,一般第一部分的最低音是扩dl,最高音则为Cl--11;第二部分的最低音是C,到,最高音是el_一al;第三部分的最低音是el--al,最高音则没有限制,“巴合西”可以按照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声乐技巧,自由地加以发挥。“巴合西”在演唱时,一般用二弦的弹拨乐器独它尔自弹自唱,也有人加上弓弦乐器艾捷克伴奏。这两种乐器和中国维吾尔族的乐器独它尔、艾捷克形制基本相同。土库曼的独它尔有13个品,一般用第一品到第五品伴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音域比第一部分宽,一般用第一品到第十品;第三部分是高潮部分,则几乎所有的品都可能用到。








TOP
133#










TOP
134#








TOP
135#








TOP
136#

土耳其奈伊笛(NEY)演奏家 Ulvi Erguner,其也是土耳其往昔伊斯坦堡电台的音乐指挥家。
Ney,土耳其Sufi教乐器中的四元素之一,被看作现代长笛的前身。Ney在古时是用烘制的芦苇杆制成,挖有五到六个指孔带吹口,从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吹奏史。当代的一些娴熟的乐手,可以在Ney上吹奏出三个八度以上的音域
奈伊——Ney, 附有簧片的直笛。中东的竖笛类管乐器,也是世界上比较古老、传播区域非常广泛的一种乐器。Ney所发出的略带沙哑的声音,是伊斯兰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音色,尤其被苏菲派穆斯林广泛采用。 奈伊笛直接以管口斜吹, 音色近於箫和新笛之间。

ULVI ERGUNER “Kutb-ı Nayi”
He was born in Istanbul- Sultan Selim, in 3 August 1924. His mother is Muazzez Hanim, and his father is Suleyman Erguner (1902-1953), who is a composer and the ney master of the last century.  
His brother Asaf Erguner (brn. 1927) was an economist and a tanbour player. Also his sister Serap Erguner dealed with music and played zither.
Ulvi Erguner had to visit various places in Anatolia with his father Suleyman Erguner because of his fathers duty in bureaucracy and for this reason he was graduated from various schools (with high degrees). He wanted to be registered in the Army Military Academy but he missed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and because of this he was graduated from the Quartermaster Corps. in 1943.
He had his first knowledge about ney and music from his father. In Konya Military Middle School, he profited from Ahmet Ezgimen and played in the military band.
During his duty as an officer in Ankara and Istanbul, beside his father, he practiced music with Halil Can, Nuri Halil Poyraz, İlyas Tonguc, Fahri Kopuz, Hulusi Gokmenli and Sadeddin Heper. He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radio broadcasts of the TRT [Turkish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Ankara and Istanbul. There, he made good use of his conversations with Mesud Cemil.
Ulvi Erguner was in charge with various ranks in Gelibolu, Kars, Erzurum, Ankara and Istanbul. Between 7 June 1958 and 9 June 1959 he was in Korea, and after this, until his retirement as a lieutenant colonel, he was charged in Hayrabolu and Kesan. Soon after his retirement,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Turkish Classical and Folk Music in TRT- Istanbul. There he also was also located as a neyzen and the chief of the chorus.
In this duty, he founded the Ulvi Erguner Ensemble. Ulvi Erguner also separated the department of folk music and his assistant Nida Tüfekci became the head of this department. Ulvi Erguner establish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urkish Sufi Music at the radio and worked on the Turkish composers such as Meragalı Abdülkadir and Katip Celebi.
Beside ney, Ulvi Erguner could play ud and violin too. He performed ney in his fathers style which is called as the “Erguner Style”. Ulvi Erguner was famous with his spiritual performing. His improvisations are recorded in the archives of TRT. Ulvi Erguner performed ney as the head neyzen in the Commemorative Ceremony for Mevlana in Konya.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7-25 11:02:11
TOP
137#

西爪哇岛的原住民巽他人的音乐
伴奏乐器以打擊樂器為主,主要有銅鑼、鐵木琴、鼓,船形西塔琴、直笛、二弦琴及其他管弦樂器等:
銅鼓樂器組 Bonang
由雙排的壺形銅鼓(鑼),掛在水平的鷹架上,銅鼓分大、中、小三種

伯農(Bonang Panembung)是最大形的銅鼓,聲音低沈,古樂器,目前不常見
伯農巴朗Bonang Barung是中型中音銅鼓
伯農帕尼魯Bonang Panerus 高音體積小
真德(Gender)鐵木琴,有13片琴鍵,是樂團中表現旋律的樂器。
14片的稱真地巴朗(Gende barung)及10片真地瓦源(Gender Wayang)等鐵木琴。甘捧(Gambang)是不用銅鐵做的木琴。是鐵道的枕木,擊捧是牛角做的。
銅鑼(Gong),在樂團中通常有大、中、小三種尺吋。從40CM到90CM不等。
肯普(Kenpul)掛鑼是掛著演奏的,從一個到一組10個不等。
平鑼(Kenong),從一個到3個。是平放在特殊的木盒中。
Ketuk 比Kenong小。
舒林(Suling )竹制的氣嗚樂器。
吉林彭(Gelempung )有26弦,可調成13對音色,堪稱印尼的西塔琴。
拉巴巴(Rebab) 是中亞、阿拉伯的2弦琴,聲音柔和,拉弓用馬尾做的。







TOP
138#

因纽特人(Inuit,爱斯基摩人的一支)和格林兰上的丹麦人都保存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民族音乐的风格。全国流行的民族传统包括表述故事,然而这在1857年南格林兰印刷业(South Greenland Printing Press)的引入而大量减少。
在岛上的东部和东南部能找到在欧洲文化侵袭下保留得最好的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包括用一个椭圆形的木鼓表演的神圣的鼓舞,鼓上有一个bear-bladder 在顶部。[4] 在格陵兰,鼓舞是唯一的土著音乐。在现代,这是roots revival的一部分。[3] 萨满用鼓作为他们宗教事务的一部分,有时还会举办唱歌比赛,谁得到的观众笑声最多谁就赢了。[5] 因纽特人的鼓舞是一种正在衰退的传统,在现代的格陵兰逐渐被业余歌唱组合如用土著的音乐元素改编的Silamiut所代替。[6] Piseq 是一种个人讲述日常生活的音乐形式,通常代代相传。格陵兰的因纽特民歌被用来讲故事和娱乐大众。[4].

因纽特音乐格陵兰因纽特人和一些在加拿大育空努纳武特西北地区以及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东部某些地区的近支土著爱斯基摩人拥有相同的音乐传统。格陵兰的因纽特是东部北极 的一员;阿拉斯加和东北部的加拿大的因纽特人是中央北极地区因纽特人音乐地区,与之相反形式的是西部因纽特人的音乐[7]
格陵兰的因纽特音乐很大程度建基于唱歌,而鼓则被保留下来在大型庆典和其他聚会中演奏。虽然这里有很多有声乐的民歌,但传统并没有纯粹的因纽特器乐(没有唱歌和舞蹈的伴随)。格陵兰大部分的鼓由动物皮肤和木架构成(拉长动物皮肤放在木架上),鼓手用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装饰。除了鼓外,哨子bull-roarersbuzzers亦十分普遍,还有口簧琴小提琴,大部分是近代进口的。[7]
[url=][/url]
鼓舞与加拿大东部和中部的鼓舞一样,格陵兰鼓舞是建基于一个唱家人编写的歌曲的舞者,舞者一般于一间称为qaggi的专为社区活动如鼓舞而建的冰屋跳舞。舞者的技术透过其长时间演出的忍耐力和其作品的特质评定。鼓舞是格陵兰的因纽特人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元素,有个人表达、纯娱乐和社会约束的功能。[7] 从本质上来说,许多鼓舞是竞争性的,由一对“舞曲二人组”担纲。他们滑稽地载歌载舞,互相揭短。总的来说,这是一场轻松欢愉的盛事,但有时它也被作为化解有宿仇的户族和个人间针锋相对局面的手段。笑话都是要提前准备的,谁能把观众逗的最乐,笑的最开怀,谁就是胜者。



TOP
139#

好帖。再次帮顶。
TOP
140#

日本尺八的流派,
主要有黑泽琴古所创立的琴古流和中尾都山所创立的都山流。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尺八的吹口不同。

宫田耕八郎是古琴流尺八名家,
同时也是日本音乐集团(Ensemble Nipponia)的始创成员之一。
宫田耕八郎的这张唱片是Nonesuch 公司在70年代的录音再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