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山、顺德、广州发烧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 12741|回复: 31
11#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8 0:08:00 发表
老浦东兄非常賞面,竟将金箔过的波霸去斗文豪CD……


不论胜负真相如何,感激老浦东兄错爱……

当天我还带备了一些24/9624/192的高解像音乐文件(AISS files),包括Kent Poon的新作「爵士原音3,免费供老浦东兄抄录。

意外和可惜的是,老浦东兄的电脑无法识别高解像音乐文件,那当然未有抄录了……否则很可能影响战果!
TOP
12#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8 6:48:00 发表
老浦东兄非常賞面,竟将金箔过的波霸去斗文豪CD……


说一些题外话:其实,PC Hi FiVs Hi End CD,我辈一众围内发烧友在香港早试玩多次了。(请参阅:PC HiFi 24/192 Vs Hi-end CD (一至四) 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307748131_6.html ); PC Hi Fi离不开24/9624/192的高解像音乐档,在香港玩高解像音乐文件
案的人仍然少,而美国、欧洲则已成气候。
不论在舍下的PC Hi Fi组合(请参阅:浅谈PC—Hi-Fi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rx1.html;
PC—Hi-fi???

[url=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7989.aspx]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7989.aspx

[/url]
)、香港HiFi音响试音室、和一众围内发烧友的音响组合内,PC Hi Fi要胜出Hi End CD机并不难,只要播放24/9624/192的高解像音乐档就可以了。
附图:我的的专用PC HiFi
IMG_0139c.JPG (, 下载次数:5)

我的的专用PC(2009/5/18 6:58:21 上传)

IMG_0139c.JPG

TOP
13#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8 6:58:00 发表
说一些题外话:其实,PC Hi FiVs Hi End CD,我辈一众围内发烧友在香港早试玩多次了。


其实我辈迄今从未试过PC Hi Fi播放wav文件(CD规格)可以在高分析力的大型组合中胜出Hi End CD(书架箱组合,又未配用外置超高、超低音的则有例外)


反之则胜算甚高
(请参阅:Black Note DSS30数码音乐播放器PC HiFi播放机与传统High End CD机译码器的结合体(至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diz1.html ) 一般而言,24/192规格的音乐文件可把CD抛到九十丈远。

好了,离题万丈,不说了……(未完待續) 歡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TOP
14#

PC HiFi配合wav、MP3,使普羅大眾多了一個選擇,但對於Hi End發燒友而言,必需配合24/96、24/192的高解像音乐档案,才能充份發揮Hi End PC HiFi的威力。

192K在「低音锄落去」的音乐瞬间,那下潜力那冲击的力度,真是冇得顶!”(请参阅:Black Note DSS30数码音乐播放器:PC HiFi播放机与传统High End译码器的结合体(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dka3.html )

"综合两组(44.1 Vs 96K)的比较结果,44.1kHz是不比由自可,一比杰挞挞。如果声音是一「团」的话(像一团面粉?),44.1的声音便是给压得扁扁的。声音在三者之中最不实在。96K的实在多了,低频质和量感都优胜,鼓声出来时较有控制力,乐器分离度和前后层次亦明显胜。之前有点朦胧暧昧的地方,如今像戴上度数正确的眼镜,清晰了(HD?)。录音中收录现场的堂韵,在96K的回放中自然地飘散,建构成开阔的音场。

  192K的播放效果是胜过96K的,不过,赢的幅度便没有「96胜44」那么巨大。但怎说都是赢,音响的实在感以这个最好,画面最澄明,细节表现最清晰,音像比例亦最正确。整体频段的均衡性,感觉上也是以192K的最线性。谁都知马勒的绝活之一,是音乐中那乌云密布的沉重压迫感,和突如其来杀你个措手不及的奇招;192K在「低音锄落去」的音乐瞬间,那下潜力那冲击的力度,真是冇得顶!音乐是挺熟悉的,但还是给这个回放吓了一吓——a happy surprise!

  这里得打个岔。我知道有人玩Kent Poon的音乐档案,得出「192不如96,96又不如44」的战果。错既不在格式本身,也不在录音的制作人。要问:是用甚么器材来做这项比试呢?是豆泥计算机和冇高冇低的小书架音箱,抑或有公信力的Hi-end/专业器材?"(避震梁按:测试线材何尝不是一样,即使沒有超低,超高也是少不了的!)
TOP
15#

中山、顺德、广州发烧游记 (续前文)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7 18:59:00 发表
是日(2009-03-29)走访三家烧友:[font=新細


言归正传
--- 顺德

上午拜访老浦东后,下午走访听音条件最好、音质升级潜质最高的某顺德烧友: Mira座地音箱组合,有独立音响聆听室,高级音响器材和线材(见附图,不介绍器材了,并多谢顺德烧友不介意将过程如实报导)其实本文最理想是由感受最深的顺德烧友执笔,笔者在此大有王婆卖瓜之嫌……

试音片段主要是顺德烧友熟悉的陈洁丽与蔡琴,另加我常用的试音CD 中的小提琴金碟Meditation(Yoko Fujita-Stradivarius on Gold CD)、诺亚方舟第5(请参阅:我常用的试音CD (二) 诺亚方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btj2.html和鬼太鼓的三国幻想曲)
Noye ca.jpg (, 下载次数:2)

诺亚方舟(2009/5/18 19:59:00 上传)

Noye ca.jpg

鬼太鼓座c.jpg (, 下载次数:5)

鬼太鼓座(2009/5/18 19:59:00 上传)

鬼太鼓座c.jpg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09-05-18 20:00:09
TOP
16#

中山、顺德、广州发烧游记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8 19:59:00 发表
是日(2009-03-29)走访三家烧友:

试线的过程就是先苦后甜。由于原先组合的声音声底虽好,但高低都有所不足,3D音场未能发挥所长。特别适合播蔡琴一类乐曲(亦如对老浦东一样,手信是我录制的CDR,另加音响子弹唱头垫)。播古典尤其是爆棚古典,有气无力。音场定位等音效,只属初级。音台低矮,蔡琴像坐在前面离地1高的位置,和乐器的高度重叠;用我的试音碟第一首Meditation,右面小提琴竟不离箱(应在右音箱外侧半米左右)。在低至超低欠奉的情况下(校声水平所限,与音箱、器材无关),诺亚方舟的天主口形结像蹲在音场深处。初时只试换一组线时,我那高分析力的线材反而先将组合其它线材的缺点反映出来(这是高分析力线材校声的正常现象),在找出原因是:分体CD机用了一条平价DIY电源线后,马上将此线换走!

CD电源鸡线换走后,声音升级全面循序渐进,初时诺亚方舟音效和分析力提升而音色偏薄。但当其它原有名牌接线逐一换走,逐部改用笔者的金线后,在分析力、控制力、超高、超低、3D音场等各方面,声音升级循序渐进,重现以往校声的戏剧性改善表现。

IMG_0051c.JPG (, 下载次数:2)

顺德烧友Mira座地音箱组合(2009/5/18 20:06:45 上传)

IMG_0051c.JPG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09-05-19 20:24:11
TOP
17#

中山、顺德、广州发烧游记 (续前文)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8 20:07:00 发表
是日(2009-03-29)走访三家烧友:


在音箱摆位全无变动的前提下3D音场、离箱感不断拓展。录音中的一点一滴,纤亳毕现之外,一团团的乐器组,更能拆成一件件的乐器,符合乐器的大小前后比例,录音空间的残响、极低频的重现,偌大的空间感3D音场穿墙破壁、上天(天花板)落地(地板),突破实际的聆听空间……Meditation右面小提琴终于重现于右音箱外侧半米以外,陈洁丽与蔡琴的口形结像高度由坐变成站起來,足足高近2,乐器的高度則在一米多的位置,不再与人声口形结像重叠(声高于乐器:这才是正确的音场定位,尤其是现场歌剧更甚)没想到在这里陈洁丽与蔡琴的录音和3D音场也可以那么高、阔(好阔好阔)和细致;鬼大鼓的主音鼓高近天花板(离地不少于3)、渣喳、尺八等乐器阔到出屋外;诺亚方舟的天主回到了天上(近天花板中间深处位置)、一班小朋友走位的弧形音场重现眼前,伴奏樂隊藏於台下。

大部份改用笔者的金线后,最后一次播鬼大鼓(三国幻想曲)时:除了低频出色之外,其3D高、深、阔亦很厉害,中间那主大鼓足有3米高(优于我家中的2.5高,不信的去买张鬼大鼓DVD看看(请参阅:鬼大鼓 DVDXRCD特辑介绍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v7q.html[也听听]吧!),左边那[查查」声在左音箱4米多以外由远而近的传来,而许多组合都只出现在左音箱的后方而已。右边那尺八又深又阔,同样阔到出屋外。鬼太鼓的“三国幻想曲”,低至25周,那主音太鼓重现在近屋顶的高度,左面的敲击乐由极左面而近中,右边的尺八又远又阔又深,音场定位阔到穿墙破壁,左右两端的音场宽度可达十多米。(未完待续)
欢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附图:原有的器材、线材
IMG_0060c.JPG (, 下载次数:4)

原有的器材、线材(2009/5/18 21:21:05 上传)

IMG_0060c.JPG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09-05-18 21:21:05
TOP
18#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5-18 19:59:00 发表
言归正传 --- 顺德


(续前文)

只花一個小時,原來只属初级的音场定位,就3級跳地去到了發烧友夢魅以求的高級3D音场定位。(请参阅:我耳中的音场定位 (1- 4)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307748131_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iqo.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iv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jau.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2a7230100ckv2.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上述音效,足以证明良好潜质的音响组合系统,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其潜质发挥出来,绝非吹水。至于这位发烧友是谁,卖个关子,恕不奉告!不过,相信参看附图,顺德众烧友自然心中有数。组合主人还希望在维持最后音色、音效、3D音场的基础上,将甜润度再进一度提升。



如果这组合加配超高音的话,不但可提升高频的贵气,试用我的线材时更能将金线在超高音的强项优点充份发挥(超高音玩好才再玩超低音)由于时间所限,仍要赶赴下站广州。只有留待下次再玩。
附图:分体CD(黑盒)用了一条平价DIY电源线,马上将此线换走!
IMG_0059c.JPG (, 下载次数:2)

分体CD机用了一条平价DIY电源线(2009/5/19 20:23:09 上传)

IMG_0059c.JPG

TOP
19#

中山、顺德、广州发烧游记 (续前文)

其实要达到组合主人的要求不难,只要将两台分体功放下垫的大云石移走,改垫几套音响子弹避震钉就可以了(我的校声要诀是“飞金走石除塑料”,请参阅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 避震梁的校声基本法 (1-14) ),或将两只音箱向内移少许亦可以取得较浓厚的中音。

话又说回来:如果发烧友只要求回放轻曲小调或流行曲,对大型古典和现场歌剧没多大兴趣,不去追求那只一点点的高频贵气、低频的霸气、空间感、空气感、泛音和弱音分析力、超高、超低的延伸,又能满足于初级的音场定位的话,就不需要枉花太多金钱和心血在音响方面(除了面子需要例外)。随便一套胆机再加一对书架式音箱就可以了,什么SACD多声道、高规格音乐文件的PC HiFi(在低分析力的小型音箱组合上,由于低音不足,超高、超低欠奉,24/192的高规格音乐文件往往是被形容为“最难听的数码声”!)全都是浪费!老实说:如果对精确的3D音场没有要求的话,倒不如听单声道只听音色好了。

曲终人散,金线全部还原拆走(再往下场音响交友),音色、音效、音场定位也全部还原。组合主人称:既曾兴奋、又感失落。相约月后在香港及顺德再聚。带同录制的蔡琴机遇台湾版和我的试音碟也就留下作手信了。(未完待续)
TOP
20#

谢谢Eric版主!

被选为精华帖,谢谢Eric版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