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又收到一张照片,还是个老头,又酷又帅!!! [复制链接]

查看: 5759|回复: 32
21#

herbig是强人啊 有什么片子推荐吗
TOP
22#

原帖由 wangfeng202 于 2009-4-24 17:16:00 发表
Blomstedt好像有些不好不坏:长期“霸占”旧金山,但是也无缘灌录贝多芬、布鲁克纳、勃拉姆斯、马勒等人的全套交响曲作品,最重要的录音似乎就是一套尼尔森交响曲,离开东德后的发展似乎也未走到“正轨”上。

不好不坏?何以见得?
TOP
23#

原帖由 莱纳 于 2009-4-24 23:58:00 发表
不好不坏?何以见得?

呵呵,我是这么看的:
公认 Blomstedt  最拿手的作品主要有两样:德奥古典音乐和北欧音乐。
可是在旧金山乐团,老头的最突出的专长有些无用武之地,至少唱片公司不会找旧金山乐团录贝多芬、布鲁克纳、勃拉姆斯。作为一个“德派”指挥,不能在这些大家的重要作品上有所建树,是无法建立顶级指挥的声誉的。
很有意味的是,DECCA公司当时找Chailly和阿姆斯特丹、阿什肯纳奇和克利夫兰同时录了全套勃拉姆斯交响曲,而Blomstedt反而只能靠边站。
要是能由Blomstedt和德累斯顿录一套勃拉姆斯,怎么也会比阿什肯纳奇强吧?
老头这一时期留下的唱片,就是尼尔森、格里格,甚至还有Berwald、Harbison、Sessions等不太出名的作曲家的东西,是否有些才不正用呢?零零星星几张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斯特劳斯,说明不了大问题。整个口味偏向旧金山而不是Blomstedt。
老头倒是到了格万豪斯以后。录了诸如《布鲁克纳第九》等重要录音,可惜此时指挥家本人鼎盛时期已过,而且唱片市场也早已走下坡路,难有太大作为了。
不好,是说他的发展在德奥古典音乐作品上未如Masur,其实大家看好Masur的,还是他和格万豪斯的贝多芬、布鲁克纳;不坏,是说他比Herbig强,总算在美国站住了脚。
呵呵,想的不一定对,请指教哈
TOP
24#

楼主,能不能给我一张您的签名照片。。。。
挚爱科瓦塞维奇
TOP
25#

回复 23# wangfeng202 的帖子

分析的很透彻,赞同!
TOP
26#

最精明的是马苏,真是有两手。
一手在美国,美元没少挣;一手死死按住格万豪斯:美国人不靠谱啊,兄弟,我的一世英名还得靠你啊!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4-25 10:32:35
TOP
27#

原帖由 wangfeng202 于 2009-4-24 18:22:00 发表
“另提一句,Herbig现在担任了台湾“国家”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了。”

真的吗?可怜的大师沦落到什么地步了啊,呵呵!!!  

台湾有啥不好?东西好吃,气候温和,生活舒适..
而且国家交响乐团其实也不坏,个人觉得水平在亚洲算不错的了。音乐厅也好,现场观众的表现也比大陆的强多了。
TOP
28#

恩,说的在理。可惜了一位大指挥。不过这也是外界条件所限咯,要是有与masur一样的待遇相信不再masur之下。
TOP
29#

原帖由 亮亮2 于 2009-4-25 11:07:00 发表
台湾有啥不好?东西好吃,气候温和,生活舒适..
而且国家交响乐团其实也不坏,个人觉得水平在亚洲算不错的了。音乐厅也好,现场观众的表现也比


呵呵,是啊,我说的“不好”,是从“名利”这个很世俗的观念上说的。就Herbig的能力来说,应该有更好的去处。
Herbig上世纪90年代好像来过上海,指挥过上交,整得上交佩服到五体投地。

我记得有一位钢琴家,厌倦了音乐厅和唱片公司,厌倦了追名逐利,认为真正需要音乐的是劳苦民众,遂自我放逐,
浪迹四方,做了一名“流浪”钢琴家。这当然又是一种境界了。

我能理解Herbig,他的心境一定和当年的切利一样:既然不见容于花花世界,不如彻底放弃,去到世外桃源。
Masur和Berbig,几乎同时走出东德,一开始好像都在达拉斯乐团做客席指挥。最后一个做到纽爱的总监,一个估计要终老“台交”。世事沧桑,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啊。莫轻言谁成谁败哦!!!
TOP
30#

还说 Blomstedt  吧,旧金山期间似乎只在DECCA录音。唱片公司录东西,除了考虑指挥,不能不考虑乐团。
当时的Decca,贝多芬交响曲方面,索尔蒂在录他的数码版,霍格伍德在录古乐版,没Blomstedt什么事。
布鲁克纳交响曲方面,Chailly 和大会堂在录全集, Dohnanyi和克利夫兰也在向全集进军,Blomstedt只能录个第六玩玩。
马勒,也是Chailly和Dohnanyi。Blomstedt只录了个第二,但就是这个第二,当年好像获过大奖。
Blomstedt再强,毕竟手里的乐团难比大会堂和克利夫兰。
打个比方,如果老头是关公,手里的家伙就不能是板斧。

可是话也难说,就说Chailly和Dohnanyi,机会都比Blomstedt好吧?结局似乎也不一样。
Chailly赶在“唱片危机 ”之前如愿以偿录完布鲁克纳、勃拉姆斯和马勒的全集,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功成名就!Chailly后来离开大会堂,到格万豪斯接下Blomstedt的班,其行为简直超凡入圣!!!
Dohnanyi 的布鲁克纳和马勒就有些褒贬不一,终于半途而废,最后由Decca把他的这两样半成品打个大包算作了结。Dohnanyi在泰拉克还有一套贝交,听过的人都夸声音好。
总而言之吧,指挥家除了要有实力,还得有机遇,不然徒令人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除了有机遇,还得有实力,不然难逃滥竽充数之讥。在顶尖级别上较量,不是闹着玩儿的。
据说巴伦博伊姆为了自己不得不出手的贝多芬,带着Staatskapelle Berlin整整实战演习了十年才敢进录音室!
是该为 Blomstedt 庆幸还是遗憾?听他当年和德累斯顿的贝多芬、再听他最后和格万豪斯的布鲁克纳就有答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