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唱片“史” [复制链接]

查看: 29885|回复: 110
11#

应该就是这个版本。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2#

要是拿《勇士》就酒喝的话,会是什么样呢?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3#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3-27 0:10:00 发表
雷前辈乃资深爱乐者,钦佩老兄的唱片、爱乐的历史。

深感不安!俗话说:装满水的桶不响,半桶水最响,我是后者。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4#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3-26 7:56:00 发表
      这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个年代的人接触的音乐都象商量过似的。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曲式课的第一首范例。当年是怀着怎样神奇的日光仔细地找着“商队”与“俄国军队”的二个性格迴异的主题。
  听的可是开盘机哟。是那种单声道的电子管的好象叫601什么来着。
  多少年没听了,看了雷兄的帖。从唱片堆中翻出来DG的一版。“是廉价版”。
  听着听着…………
  湿了………  

确实,如同老哥所说,从这首曲子理解了一些现在仍叫不出名字的音乐术语。
老哥也是性情中人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5#

原帖由 莱纳 于 2009-3-27 10:58:00 发表
深感恐慌!您的半桶顶俺的两桶咯~~

我那是“饭桶”。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6#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史”呢。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一段“糗事”——
       那是1992年,那是一个7月的夏天,我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来到了外文书店,书店的售货员照旧打过招呼:“又来了,还没有新货到”那就跟店里的朋友聊天吧(买多了自然也成了朋友),但总不能无功而返啊!最后,挑了一套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两张30元,交钱、试听,也没什么感觉,反正又有新唱片了。

       然后,把唱片撂在一边,继续穷聊,一看表,差不多了,该回家了,回头一看,嘿!唱片呢?我的唱片呢?哪儿去了?........这就没了!?

       后来一想,哦........聊天的时候,有位“梁上君子”老在我身旁转悠,八成是他顺走了。不得已,只能又掏出30元再要一套了。
       哎,今儿碰上难得的“雅贼”了。
       从此以后,交了钱的唱片,再也不敢放在柜台上了,应该立马带走。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7#

原帖由 mzl 于 2009-3-27 21:18:00 发表
也遇到过稀奇事,1985年左右逛外文书店,见一人狂买等在一盘上的盒式磁带,我一看有知音,凑上去说一盘就够了,喜欢的话可以转录。没想到他粗声粗气的说:“工会定了,班组长每人一盘,大家学跳交谊舞。”我想这舞该怎么跳?高手在民间!

拿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唐璜》作为舞曲,恐怕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错就错在他也叫“施特劳斯”。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8#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一张LP,一段情》

    1988年2月18日,那真是一个春天的大年初二,难得的阳光明媚,心情不错,一人在家,无所事事,别浪费了这大好春光,没有选择地又来到了外文书店,一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街上,小伙子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美女们花枝招展、妩媚动人,孑然一身的我看得是目瞪口呆、春心荡漾,不禁感叹,低声吟唱着——《此刻你在何处》……….
      “又来了”书店的朋友照旧的一声招呼,才把我从白日春梦中猛然摇醒。
    呵呵,不好意思地尴尬着
   “有不少新唱片哦”
   “哦~~”我这才完全回到了阳光明媚的今天。
    三步并作两步扑向唱片柜台,眼睛眨都不眨地仔细地搜寻着,生怕走漏了一张。可是很遗憾,只看中了这张《展览会上的图画》(维也纳爱乐 普列文)。
    心有不甘啊,又重新看一遍,这张……曲目太偏,那张……重了,这套…….太贵…….
      再往上看,一抬头,咦!这张……怎么这么熟悉,怎么这么漂亮,一双水汪汪的大大的眼睛,头上扎着一把粗粗的辫子……这不是住附近的我一直想认识的那个谁吗!
  “哎,新年好!”我慌忙站起来,与她问好。
  “哟,新年好!”她稍顿,“你在这儿……?”
  “我在这儿买唱片呐,这么巧,你也在这儿…….?”
  “哦~我随便走走看看,你…….喜欢音乐?”
  “哦,我这是瞎听,”
  “你那儿音乐磁带多吗?”
  “也不算多,反正有点儿,哎,嗯…….有空上我那儿一起听音乐”
  “好啊!我还要和女友到别处逛逛,先走了,有空再上你那儿,”
   一转身,回眸一笑百媚生…….我愣在原地,傻傻地看着她的背影慢慢离去,吞咽的口水,我的春心又荡漾了~~~~~
       后来,她果然来了,复制着传统的方式——借书、还书;再借书,再还书;借磁带、还磁带,一来二去,她就成了我的第一个恋人,也可以说是这张LP唱片成就了一段情。
   (此处省略%¥#@*&~!1万字)

    带着兴奋的心情回到家,回味着刚才书店的那一刻,憧憬着未来…….
打开“音响”,放上唱片,美美地享受着音乐和偶遇带来的喜悦,最后,在《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二段,大锣回旋,鼓声震天,音乐在雄壮有力、辉煌灿烂的高潮结束。
    爽,太有音乐的快感了。这张唱片非常值得拥有。
    后来,一直想找这张LP的CD版,都没碰上。
    这是我的第71张LP唱片。
   《展览会上的图画》 穆索尔斯基(现场录音)
   《圆舞曲》 拉威尔
    维也纳爱乐乐团
    普列文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29 17:35:19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9#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月亮河》、《出埃及记》、《瑞典狂想曲》这三首音乐,是我认识了“曼托瓦尼乐团”,那时候,听的还是磁带,但《月亮河》的飘逸、浪漫;《出埃及记》的忧伤、悲壮;《瑞典狂想曲》的欢快、乐观;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是乐团营造的小提琴合奏的效果,如高山的瀑布、无边的水帘,从天而降,漫天飞舞,淹没了你的双耳,不由得沐浴在音乐之中……..
买不起“曼托瓦尼乐团”的CD,那就一定买到他的黑胶。
功夫不愧有心人,89年的920日,两套共4张黑胶——《曼托瓦尼乐团音乐生涯》和《曼托瓦尼乐团——难忘之声》赫然摆在面前,84元,同时还有罗马尼亚排箫演奏家——赞菲尔 的三张黑胶,两张 格什温 的作品以及一张索尔蒂指挥的作品,一共差不多200元,虽不是天王数字,也将近一个月的收入。如果收,那么,这个月的皮带将要往里头多打俩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再说——买!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沐浴在曼托瓦尼乐团的音乐中…….
至今没有后悔。
曼托瓦尼1.jpg (, 下载次数:4)

jpg(2009/4/12 22:36:26 上传)

曼托瓦尼1.jpg

曼托瓦尼2.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4/12 22:36:26 上传)

曼托瓦尼2.jpg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20#

现在都很少买这类书了。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