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瑞士DORON 小提琴 & 鋼琴/ 人声精品 [复制链接]

查看: 5687|回复: 26
11#

原帖由 ANDRE 于 2009-2-23 13:15:00 发表
諾波索夫 (Ricardo Odnoposoff)


出生於阿根廷留學德國

1914年的2月24日,奧特諾波索夫(以下簡稱奧氏)出生於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雙親都是來自蘇聯,奧氏的父親是一名家具商,但卻精通小提琴,很自然的奧氏就由父親啟蒙,五歲時奧氏以神童的姿態舉行首次的音樂會,由於奧氏天賦異稟,沒有多久,父親已無法再給他授課,於是找了一位奧爾的學生Aaron Klass先生

再推介他另兩款精品:
DRC4011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OP.35)
普羅高菲夫: 1號小提琴協奏曲 (OP.19)
l
阿根廷小提琴大師利卡爾多奧特諾波索夫 (Ricardo Odnoposoff) +銘器 Guarnerius-“del Gesu” 珍稀立體聲銘盤

DRC4002
德弗札克 : 小提琴協奏曲 (OP.53)
格拉祖諾夫:小提琴協奏曲 (OP.82)
l
阿根廷小提琴大師利卡爾多奧特諾波索夫 (Ricardo Odnoposoff) +銘器 Guarnerius-“del Gesu” 珍稀立體聲銘盤
瑞士原裝進口; 原廠母帶精心轉製
DRC4011.jpg (, 下载次数:31)

jpg(2009/2/28 13:04:51 上传)

DRC4011.jpg

DRC4002.jpg (, 下载次数:27)

jpg(2009/2/28 13:04:51 上传)

DRC4002.jpg

TOP
12#

Odnoposoff  哪里有买
论坛:http://www.diybuy.net/forumdisplay.php?fid=64&sid=rWSjBk
TOP
13#
TOP
14#
TOP
15#

原帖由 morefeel 于 2009-2-23 13:10:00 发表
很有吸引力

2010/4 已發行
Cat#:DRC 4013
孟德爾頌 & *西貝流士 : 小提琴協奏曲
Artist:吉特利斯 ( Ivry Gitlis) 小提琴, Almeida* / Josefowitz 指揮 蒙地卡羅歌劇院管弦樂團
Details:由胡伯曼(Huberman)發掘,並師從:蒂博(Thibaud)
愛涅斯科(Enesco)及弗萊什(Flesch) 三大名家; 蒂博小提琴大賽(1951年)金獎得主之立體聲銘盤

Cat#:DRC 4004
奧特諾波索夫(R. Odnoposoff)小提琴藝術
Artist:奧特諾波索夫(R. Odnoposoff), Rivoli 指揮 日内瓦廣播交响樂團
Details:小提琴大師利奧特諾波索夫珍稀立體聲銘盤
銘器瓜奈里Guarnerius-“del Gesu”精彩演繹: 流浪者之歌/ 詩曲/ 哈瓦涅玆/ 變奏曲/隨想曲
DRC401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7 3:00:02 上传)

DRC4013.jpg

DRC400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7 3:00:02 上传)

DRC4004.jpg

TOP
16#

吉特里斯那张是哪年录音?
TOP
17#

回复 16# punk 的帖子

Recorded in Monte-Carlo June 13th/14th 1978
TOP
18#

原帖由 ANDRE 于 2010-4-17 13:47:00 发表
Recorded in Monte-Carlo June 13th/14th 1978

(小補充)

http://blog.yam.com/milsteinheifetz/article/4969695

依符利‧吉特理斯Ivry Gitlis
卡爾.弗萊什的弟子V
演奏家在一場成功的音樂會之後,除了接受觀眾熱烈的掌聲及歡呼外,還得想個妥善的辦法「脫身」,好讓這場音樂會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最常用的作法就是回饋幾首「安可曲」,但如果仍然無法滿足觀眾的的渴求,就得要看演奏者的應變能力了,通常管弦樂團的指揮會把小提琴首席帶回後台,以表示今天到此為止,獨奏家則以『不帶樂器』(鋼琴家則以把鋼琴蓋蓋上)的方式來謝幕,讓大家好聚好散,觀眾雖不再難為音樂家,但也多少留下些許的遺憾。

當然這也成為一場成功音樂會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另外是否還有其他幽默風趣的『神來一筆』,而能使得賓主盡歡呢?或許在小提琴大師--依符利‧吉特里斯Ivry Gitlis身上,可找到一些啟示。

幸 運 的 天 才 兒 童

一九二二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吉特里斯(以下簡稱吉氏)誕生於今以色列的海法市Haifa,母親是一位聲樂家,祖父則是合唱團的指揮,所以對吉氏來說,音樂便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伙伴,雖然家中的經濟情況並不富裕,但吉氏的父母親仍在他六歲時讓他開始接觸小提琴,並先後和亞密B.Ami及卡爾密Carmi學習。
由於吉氏的領悟力極高且天賦過人,三年後便在家鄉舉辦個人的第一場音樂會,展現他在小提琴方面的優異才華。
br> 一九三二年,吉氏的天賦終於被著名的波蘭籍的猶太裔小提琴大師--胡伯曼B.Huberman發掘,並推薦他到歐洲深造學習,由於吉氏的家境清寒並無法負擔旅費,胡伯曼得知這件事後,便以演奏會的方式來替吉氏籌措經費,不久之後,幸運的吉氏便因大師的協助,而終於能實現前往法國巴黎留學的夢想。
到了巴黎後,吉氏便立即參加巴黎師範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在一百多位報考人中,吉氏以優異的表現脫穎而出,順利考入巴黎師範音樂學院,並由J.Bouchert收為門徒。

兩年後,吉氏以第一獎的最高榮譽通過畢業考試,由於他強烈的學習慾望,使得他又繼續留在巴黎,並先後和瑪爾西克M.Marsick的三大弟子:蒂博J.Thibaud、愛涅斯科G.Enesco及弗萊什C.Flesch學習,雖然三位大師皆出自同一個門派,但卻各自擁有不同的特色,對吉氏日後的演奏風格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出 眾 的 才 華

一九三九年,吉氏在歐洲展開個人的演奏事業,可惜沒有多久卻因二次大戰的爆發而被迫暫停,法國淪陷後,他移居到英國避難,起初原本想加入皇家空軍,但卻遭拒絕,後來只好改在彈藥工廠工作。
雖然吉氏當時的生活只能以「勉強渡日」來形容,但他依然勤奮練習,並到英國各地做勞軍的演出。大戰結束後,吉氏重新開始他的演奏事業,並和英國各地知名的樂團合作演出。

一九五一年,吉氏回到巴黎參加〔蒂博小提琴大賽〕,以優異的表現獲得首獎,之後吉氏聲名大噪,演奏合約不斷,除了歐洲之外,吉氏更遠赴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國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

隔年,吉氏回到祖國,並與「以色列愛樂」同台演出,回報鄉親熱烈的期望,同年吉氏被美國VOX唱片公司網羅為旗下的藝術家,並開始灌錄唱片,一九六三年吉氏以音樂大使的身份訪問蘇聯,為祖國拓展外交關係。
兩年後他在柏林演出巴爾托克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獲得非凡的成功。一九六七年,他又再次受邀在柏林舉行獨奏會,深受當地樂評家的激賞。

七0年代後,吉氏已成為世界樂壇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他一起同台演出的音樂家有:G.Szell 、G.Mehta、E.Ormandy、J.Horenstein等重量級大師,而當時名氣正「如日中天」的卡拉揚也注意到吉氏傑出的表現,並且邀請他合演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可惜卡拉揚的盛情卻因吉氏無法挪出更多時間來練習而告吹,雖然這對每位當時的音樂家來說都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吉氏為了忠於樂曲演奏的完美性而放棄這麼好的演出機會,足見他對自己演奏品質的嚴謹態度。

感 念 與 回 饋

一九八二年的十二月,以色列當局為了紀念猶太裔小提琴大師胡伯曼的百年誕辰,特別在特拉維夫Tel Aviv舉辦了長達一個星期的馬拉松式音樂會,邀請了許多傑出的猶太裔小提琴家(在前期已有詳述)來共襄盛舉,吉氏當然也是獲邀的成員之一。

在這個一系列的音樂會中,吉氏除了演奏他最拿手的巴爾托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之外,同時也和史坦、明茲及韓岱爾三人合演韋瓦第的《四把小提琴協奏曲》,以實際的回饋行動來感念這位當年提拔他的大師。
若沒有胡伯曼當年的慧眼賞識,二十世紀的演奏舞台將因少了吉氏這位巨星而遜色不少。

八0年代後期吉氏的演奏會雖不再像之前一樣多,但依舊維持一定的演出場次,同時他入法國籍並定居於巴黎。
一九八八年起被聯合國聘任為「音樂親善大使」,另外在世界各大知名的音樂夏令營中,也時常都可看到他教育後輩的足跡,至今他以八十的高齡依然有零星的演奏會,並和知名阿根廷女鋼琴阿格麗希合作,不定期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


TOP
19#

这个厂牌极少见,录音不知如何?
TOP
20#

回复 19# 背多疯 的帖子

錄常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