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复制链接]

查看: 6462|回复: 29
1#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与变奏曲
Beethoven: Complete Cello Sonatas & Variations

大提琴的音色天然地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被人誉为是大提琴音乐的新约圣经,一共有5部,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完全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在钢琴的陪衬下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使它听来忧柔之中兼收刚强。

在唱片史上,罗斯特波维奇、里赫特这两位大师大师堪称典范的录音属于该套作品的决定性版本,于1963年和1967年以立体声方式录音留存于世,Philips再将当年的LP经现代数码混音改善,于1994年推出双CD套装,把这部分名演一次性收录,更添收藏价值。
原版CD2附带了3首变奏曲:变奏曲中1首为以莫扎特〈魔笛〉主题所作12段变奏曲、1首为以莫扎特〈魔笛〉主题所作7段变奏曲、1首为以亨德尔〈见凯旋的英雄归来〉主题所作12段变奏曲。

贝多芬写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涵盖他重要的创作时期。第三号献给贝多芬的挚友暨大提琴家,年轻的葛莱亨斯坦男爵。罗斯波维奇与李希特的搭档这一回完成三连霸,罗氏身为当今大提琴演奏泰斗,此版1961年的决定性演出,获五位评论员一致的推崇。以总得点24点的优异成绩称霸,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以焦法表示本版的伟大。第五号与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一样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此曲宗教含意较浓。罗斯卓波维奇以富丰想象力的自发思考,挥洒出第五号本曲的魅力。与李希特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以上摘自音乐圣经

编号:Philips 442 565-2 (1994/ADD)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之权威版本
post-318410-1116750983.jpg (, 下载次数:517)

jpg(2009/2/11 15:21:15 上传)

post-318410-1116750983.jpg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2/11 21:18:2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Pieter Wispelwey (cello)
Dejan Lazic (piano)
Channel Classics CCS SA 22605 (2 Hybrid SACD)
Year of
release
2005

单计录音,Wispelwey是现今最幸福的大提琴家,他在Channel Classics有近三十张的录音,有巴洛克曲目,更有不少冷门的现代作品,而且还可以重复录同一曲目,他最新的CDDvorak协奏曲,就是一个例子。贝多芬的奏鸣曲他早录过一次,更是用原音乐器(钢琴则用fortepiano)。这次他用回现代乐器(所谓现代乐器,不一定是新造的乐器,古琴改装过也算是)灌录,录多一次的理由是,刚买了一支Guadagnini

Wispelwey也将古乐奏法带进这录音,常用猛力落弓,做出较暴烈的声响,弓法也用上swelling的奏法,即一个音略轻开始,到中途才加大,到尾再收回,就只在一个音上,用上渐强及渐弱。造句普遍较短,有时两三个音就是一个phrase,也经常加强快慢及强弱的对比。所以如果你听惯较noble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譬如FournierWispelwey的奏法是激烈。会不会是他想在这些奏鸣曲中,重现贝多芬暴烈的性格呢?

录音上,大提琴与钢琴的声响明显的置在左右,这当然是现场演奏的正常摆位,但这里的不同是这里的左右,却无分前后,钢琴的声响非常突出,有时会将大提琴吞没。总体上,Wispelwey的暴烈能令乐曲添生气,不过在如歌及音色的丰满上就好像差一点。

演奏:8
音响:9CD层)

——以上摘自hkclassical林主编


这张碟也是本坛的newbjman推荐的测试cd之一。

“在香港和亚洲可能Wispelwey 的名气远不及王健和马友友, 但这六零年代出生的大提琴家已经差不多所有的大提琴曲目都涉足,同时横跨baroque 大提琴和现代大提琴领域。 这里他和他的搭档合作无间,流水行云般的把精彩的曲目演奏出来,首期两首钢琴和大提琴的平衡度是大提琴家的考验,但这里听不出他们有谁压倒谁的比赛。 可能因为他的Baroque 的背景和经验,Wispelwey 是采用较轻快的手法,较短的做句,没有用过分的Vibrato,,和重手法的Rostropovich 的演奏是另外一个体会。 这两位也许不是天皇巨星,但演出之佳,是近年的佳作。

另一特点,是录音的优良,使我听过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中,可以用来做测试CD的一张。大提琴的声音,精准,厚暖但充满细节。两件乐器的大小比例,分隔和深度令人感到他们就是在你家里你的面前表演。好多大提琴录音太夸张,这一张没有,不会过肥或把水杯也震破。我只是用CD 来回放,可能SACD 音效会更厉害。”

——以上摘自newbjman
222605.jpg (, 下载次数:503)

jpg(2009/2/11 15:24:55 上传)

222605.jpg

TOP
3#

珠玉在前,虽才疏学浅,但贝大奏是我最喜爱的曲目之一,也说上几句。

Peter wispelwey是荷兰大提琴家,1990年第一套录音巴赫就大受好评,1992年获荷兰音乐奖,在Channel Classics算上新那张Dvorak已有32张录音。过去十年,有句话,美洲有yo-yo ma,欧洲有Peter wispelwey。

Peter认为自己很幸运,尽管古典音乐在衰退,但他有好的唱片公司给他发行唱片,而且他还可自由的选择乐团、拍档和曲目,对自己的唱片有绝对的预算、编排、后期制作的控制,甚至小册子和封面都是亲自过目订版。

这张贝大奏是2005年的录音,用的是价值连城的1770年的Guadagnini琴。Classics today给了两个满分10分。
从录音的角度来说,确实十分棒,无论是大提琴还是钢琴,音色漂亮共鸣逼真,Peter和Dejan在演奏时很喜欢渐强渐弱的表达手法,在这个录音中交代得很清楚。
从演绎的角度,如果是听惯了罗和李的,刚开始一定不喜欢这个Peter录音,罗和李象是两位长者,围着火炉,促膝长谈,是用最朴实无华的手法表达音乐,只有音乐,没有卖弄眩技,一个引路一个跟随着。Peter和Dejan就不是这种感觉,俩人象同赛道的竞争者,虽然音效听起来很过瘾,但有卖弄之嫌,他俩的演绎带出贝多芬的宏伟,但缺少了对唱,这个录音是无比兴奋的、甚至带着狂野,是一个了不起的录音,未必能超越前辈但也是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我很期待Peter的那张Dvorak的大协、、、

奇怪的是,最近听的HAITINK指挥LSO贝多芬也感受到兴奋与狂野,似乎新世纪的大师们对贝多芬有了全新的诠释、、、
Image_3628副本.jpg (, 下载次数:493)

jpg(2009/2/11 15:28:16 上传)

Image_3628副本.jpg

LA60708brinkburn-4副本.jpg (, 下载次数:487)

jpg(2009/2/11 15:28:16 上传)

LA60708brinkburn-4副本.jpg

TOP
4#

这个作品很好听,经常听。我听的是老罗和李赫特的LP。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fouriner的更好听一些
TOP
6#

也推介
AULOS  AMC2016(2CD)貝多芬: 五首大提琴奏鳴曲/ 沙弗蘭, 大提琴
AMC2016(2CD).jpg (, 下载次数:433)

jpg(2009/2/11 16:42:45 上传)

AMC2016(2CD).jpg

TOP
7#

原帖由 knap 于 2009-2-11 15:38:00 发表
fouriner的更好听一些

傅的气质更像优雅的宫廷贵族,可能听他的三号更贴近贝多芬的创作。
另外,傅好像没有贝大奏的全集录音留下吧?
TOP
8#

原帖由 ANDRE 于 2009-2-11 16:43:00 发表
也推介
AULOS  AMC2016(2CD)貝多芬: 五首大提琴奏鳴曲/ 沙弗蘭, 大提琴

daniil shafran,前苏联的音乐家。还没有听过他的唱片,要去找一下了。
TOP
9#

卡萨尔斯、赛尔金的贝多芬大奏也不错。
TOP
10#

原帖由 不求 于 2009-2-11 17:03:00 发表
原帖由 knap 于 2009-2-11 15:38:00 发表
fouriner的更好听一些

傅的气质更像优雅的宫廷贵族,可能听他的三号更贴近贝多芬的创作。
另外,傅好像没有贝大奏的全集录音留下吧?

有呀,知道的有三个版本,钢琴家分别是肯普夫、古尔达、施纳贝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