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7:超越极限的快感,PMC DB1S+试听篇 zt [复制链接]

查看: 7302|回复: 11
1#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7:超越极限的快感,PMC DB1S+试听篇
玩车的朋友看到所谓性能版小钢炮,总会燃起一股超越极限的热情,音响迷也一样,对于回放实力超越体型限制的小喇叭总有一份迷恋。PMC DB1S+就是这么一对小喇叭,它要超越极限,而且做的比谁都彻底。

老实说,我对于PMC喇叭一直有着矛盾情节,一方面,我对精密复杂的设计特别着迷,所以我对PMC那精心规划的低音传输线式音箱充满兴趣。我是小喇叭使用者,所以PMC藉由传输线式设计所创造的超越体积限制的低频对我也有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个人不太喜欢过于理性的音响回放,所以PMC彻底中性鉴听的诉求一直让我心存观望。这次试听DB1S+清楚解答了我对于PMC的一些疑问。

低音传输线式设计真的有效吗?
虽然DB1S+的箱体比一般书架喇叭都还要小,但是PMC竟然在这么小的空间中塞进了长达1.5公尺的低音传疏通道,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如此设计的确有效,在本次四对喇叭中,DB1S+无论在低频量感、延伸、气势与音场规模各方面,都是表现最出色的一款。聆听钢琴演奏,无论规模感、整体频段均衡感或低音键气势与向下延伸能力,DB1S+都令我感到满足。小喇叭有可能超越体积限制吗?DB1S+毫无疑问办到了。

传输线式的低频会比较不自然,速度会比较慢吗?
我知道许多音响迷对低音传输线式喇叭有这样的疑问。要做好这种设计的确不容易,这是为何市场上有能力设计这种喇叭的厂家如此之少的原因。不过PMC对于这种技术显然已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DB1S+的低频不但不慢,而且还特别紧凑快速,击鼓瞬时也极为敏捷,听不出任何传说中传输线式设计的负面问题。

传输线式的额外好处?
这种设计不但能创造更充沛更延伸的低频,而且更棒的是,我听DB1S+即使不开大音量,也能获得均衡的低频表现。对于在小空间使用小喇叭的用家来说,这项特点可是千金难买的。

最后,DB1S+的声底会过于理性冷感吗?
最近讨论区正在探讨何谓「中性」的回放?我想DB1S+的表现可以做为代表。它的音质音色非常透明纯净,听不出任何刻意取悦人耳的染色,中高音以上明亮清晰,能量强劲,毫不刻意压抑,中低频也无刻意凸显的频段。它可以精确反应前端器材的差异,所以遇到不好的器材搭配或不够好的录音,DB1S+会毫不犹豫的呈现出这些缺陷。换句话说,不会让你听来太好受。
不过,这并不代表DB1S+的回放索然无味,相反的,如果前端器材的音质够好,音乐软件的录音够水平,DB1S+绝对能带给你细腻滑顺流畅的弦乐,与珠圆玉润充满水分的钢琴触键。

使用建议---
1. DB1S+不难驱动,50瓦扩大机就可以让他充分发挥,不过这对喇叭潜力极深,驱动功率越强,它的表现越稳定,动态对比越分明。前面说过,讯源与扩大机的质感越好,DB1S+的音质音色越美。如果预算有限呢?建议搭配音质温润,声底厚实的前端器材,整体表现会更耐听。


2. PMC家用版几个月前已改版为「i」系列,我曾经听过几款,与强调鲜明解析的PMC专业版比较,「i」系列高音更滑顺,更易于入耳,也更家用倾向。与全身黑的DB1S+不同,家用版DB1i有精致的原木贴皮,价格也超过五万大关,如果你的预算许可,DB1i是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陶忠豪)


pmc01.jpg (, 下载次数:735)

jpg(2009/2/2 9:13:26 上传)

pmc01.jpg

db1s.jpg (, 下载次数:712)

jpg(2009/2/2 9:13:26 上传)

db1s.jpg

分享 转发
TOP
2#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5Dynaudio MC15试听篇

觉得Dynaudio喇叭难推吗?不用烦恼到底该如何驱动Dynaudio了,因为现在只要一对MC15,你就可以听到完美驱动的Dynaudio是何样貌。听过之后,只怕你会发现:原来以前从未听到Dynaudio的真正实力。不要怀疑,这对主动式小喇叭就是这么神奇!



在上一篇介绍MC15的文章中,我说到这对喇叭并非全然针对鉴听而设计,不过现在我必需要对这句话做一些修正,因为Dynaudio的专业鉴听品牌Dynaudio Acoustics旗下,其实有一款与MC15简直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BM 5A Compact主动式喇叭。这对喇叭除了输入端子从MC15RCA改为XLR之外,所有规格完全相同。所以请别怀疑MC15的鉴听血统,这对被原厂定位为「多媒体喇叭」的产品,骨子里流的根本就是纯正鉴听喇叭的血。以下归纳试听心得:



听感---


稳若泰山的存在感:
没错,MC15体型很小,但是它的回放却非常稳重,这种稳重感来自于极度扎实的音质,从高频到低频都有着一致的超高密度感,大鼓冲击极度凝聚,低音深沈而有重量感,连铙钹敲击的高音也直接分明。小提琴如在眼前一般轮廓分明而真实,人声中频也充满浓密感,毫无一般平价小喇叭音质松散单薄的问题。更棒的是,MC15的回放不但稳重,瞬时反应还犀利无比,能量瞬间收放毫不拖泥带水。这就像开着底盘刚性超高的小跑车在山路飞驰,既过瘾又充满安定感。


大音压不失真:
超高承受功率本来就是Dynaudio的拿手好戏,MC15显然忠实继承了这项优良传统,即使大音量回放,音质也毫无溃散劣化迹象。这证明了一件事,如果你曾经听过尖锐刺耳的Dynaudio,那绝对是搭配器材出了问题,因为我在主动式MC15身上听不到一点恶声。


超分明的层次感:
在近场聆听的状态下,用MC15听钢琴,我可以清楚听到左、右手弹奏高低音符的交错。听弦乐四重奏,四把提琴如在眼前。听大编制交响乐,MC15的规模感虽然不及大喇叭,但是它却彷佛具有抽丝剥茧的强大分析能力,可以清清楚楚的区分出各部乐器的线条。唯有实际听过,你才知道这种「透视」乐曲演奏层次的感受有多神奇。相信我,即使再贵的喇叭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个地步。


中性却不失人性的音质:
鉴听喇叭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吗?理论上不应该有,但是这次试听的四对鉴听喇叭每对声音都不一样。MC15的音质很中性、很精确,但是它同时也很有感情,可说是本次四对喇叭中最有个性的一款。难道MC15有音染吗?别误会,它的声音毫无渲染,老老实实,但是比起其它三款喇叭,它的音质就是特别温厚、绵密而悦耳。



使用---


对音响迷而言,MC15必需搭配前级才能使用,而且前级的素质还不能太差,才不致于埋没了MC15的优异实力。一对MC15定价59,000元,再加上一部够水平的前级与讯源,花费可能又要远离一般入门消费者了,不过以Hi End的价格而言,MC15的表现依然「极度超值」。



结论---


套句网络流行用语,这次Dynaudio真的「放毒」成功啦!对年轻多媒体玩家而言,听过MC15之后,下次音响升级的目标想必非Dynaudio莫属。对音响迷而言,MC15的优异表现足以燃起众烧友挑战Dynaudio的欲望。对只听音乐不玩音响的乐迷来说,一对MC15绝对能让这些人深入乐曲,没有任何遗憾,不用再换器材了。(陶忠豪)


01-61.jpg (, 下载次数:462)

jpg(2009/2/2 9:15:02 上传)

01-61.jpg

TOP
3#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6:英系鉴听双雄ATC SCM7 VS. PMC DB1S+
说到鉴听喇叭,ATCPMC堪称英系双雄。SCM7继承了ATC传奇经典SCM10的密闭音箱设计,DB1S+则在小巧音箱中纳入了PMC招牌ATL低音传输线技术,两者设计迥异,但是身手却同样令人惊艳!开箱前合影,两者的纸箱都非常「束结」,小得让人难以想象里面各装了一对喇叭。比较纸箱侧面,ATC SCM7稍高一些先开SCM7的箱,采用双层纸箱包装,里面两支SCM7都用上了细致的棉布套包覆。这对喇叭应该是展示机,所以箱内没看到说明数据。



再看DB1S+,两支喇叭几乎占满纸箱,完全不浪费一点空间,不过包装保护性还是十分令人安心。DB1S+随箱附的彩色型录与DB1S+介绍,型录内洋洋洒洒列举了世界各地采用PMC作为鉴听喇叭的专业录音室。试听之前先排排站拍张照。SCM7DB1S+略高1公分,略宽0.5公分,两者大小几乎一样。从上方看顶板,两者深度也相差无几。侧面当然大小也差不多,不过视觉上DB1S+的箱体感觉就是比较深。紧接着看SCM7的细部设计,这只ATC新版高音单体采用25mm丝质振膜,钕磁铁引擎。单体前方附加一个铝合金导波器,表面加工质感非常细腻。ATC名闻遐迩的中低音单体,被牢牢锁在加厚的前障板上。直径5吋,采用大音圈、长冲程设计,橡胶悬边看似坚硬,其实非常柔软。代理商雅风为了让大家了解ATC的真本事,特地另外送来一只SCM7的低音单体,让大家好好看个清楚。就是这只低音单体,磁铁总成的面积几乎和振膜一样大,铸铁框架不需任何花俏装饰,完全以重量级结构取胜,单支重量就有3公斤(拿起来感觉更重才对)。当年ATC SCM10的低音单体就是这般设计,没想到十多年过去,这种超重量级设计依然傲视群伦,同价位喇叭根本没得比。背光下拍摄这只单体的振膜,可以发现振膜是编织材质。印象中似乎从未有数据提过ATC的低音振膜材质,我从经看过尚未涂上阻尼的ATC低音振膜,颜色不是黑色而是米黄色的,质地也不是硬的而是软的。我们所看到的黑色振膜其实是表面那层厚厚黏黏的阻尼涂料的颜色(印象中好像干了之后才变成黑色),这层阻尼涂料干固后,振膜也才会变得坚硬。每只单体都经过测试并签名以示负责。看DB1S+,小喇叭中有谁敢以屁股见人的?DB1S+虽然貌不惊人,但是光靠背板这个低音传输开孔,就足以令一票喇叭俯首称臣。DB1S+虽是PMC最小的一款喇叭,但是设计绝不马虎。PMC设计师费尽心思把当家ATL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低音传输线技术装进这个小巧音箱中,传输通道为四折设计,长度竟达1.5公尺。这种设计同时也补强了箱体刚性,所以别看DB1S+单支重量只有4.5公斤,回放时箱体共振其实是极其轻微的。



比较PMC其它喇叭的传输线设计可以发现,DB1S+极可能是PMC唯一采用四折通道的喇叭,其它喇叭都是三折或两折设计,可见DB1S+设计之精巧复杂。再看DB1S+的高音单体,虽然PMC家用版已经全面升级为「i」系列,但是专业型号依然维持「+」版本,高音单体采用VifaD27TG。低音单体同样是Vifa制造,编号M13WG,口径5.5吋,框架为铸铝材质,最大音压高达111dB,可见大功率承受能力不俗。最后再来一张英系鉴听双雄并肩的难得合照,马上要进入实际试听啰,敬请期待!
01-64.jpg (, 下载次数:461)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64.jpg

01-45.jpg (, 下载次数:454)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45.jpg

01-46.jpg (, 下载次数:453)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46.jpg

01-49.jpg (, 下载次数:450)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49.jpg

01-53.jpg (, 下载次数:445)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53.jpg

01-55.jpg (, 下载次数:445)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55.jpg

01-56.jpg (, 下载次数:441)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56.jpg

01-30.jpg (, 下载次数:435)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30.jpg

01-31.jpg (, 下载次数:432)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31.jpg

01-32.jpg (, 下载次数:428)

jpg(2009/2/2 9:20:35 上传)

01-32.jpg

TOP
4#

ATC SCM7 VS. PMC DB1S+
01-33.jpg (, 下载次数:419)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33.jpg

01-34.jpg (, 下载次数:417)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34.jpg

01-35.jpg (, 下载次数:415)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35.jpg

01-36.jpg (, 下载次数:408)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36.jpg

01-37.jpg (, 下载次数:406)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37.jpg

01-40.jpg (, 下载次数:405)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40.jpg

01-41.jpg (, 下载次数:400)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41.jpg

01-42.jpg (, 下载次数:399)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42.jpg

01-43.jpg (, 下载次数:395)

jpg(2009/2/2 9:21:56 上传)

01-43.jpg

db1s2.jpg (, 下载次数:391)

jpg(2009/2/2 9:21:56 上传)

db1s2.jpg

TOP
5#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3:父爱无价!Dynaudio MC15


主动式设计、灰黑色外观、超水平配备,MC15怎么看都是一副专业架势,但是它的源起其实并非针对鉴听,而是Dynaudio总裁送给女儿的礼物,没想到无意间打造出了Dynaudio有史以来的最大惊喜......




一向坚持Hi End的丹麦喇叭大厂Dynaudio,怎么会忽然推出一款「多媒体喇叭」?一开始我以为MC15是为了拓展市场而开发的策略性产品,但是显然我的想法太商业了。MC15之所以诞生,原来是Dynaudio总裁舍不得在外地念书的女儿一直用耳机听音乐,听到耳朵都受伤了,因此才特地打造的小喇叭,完成之后发现表现超乎预期,最后才决定量产。难怪DynaudioMC15身上不计成本用尽猛料,因为产品有价,但是总裁对女儿的爱岂能打折!


MC15到底有多超值,以下请自行判断。






MC15是本次四对喇叭体型最精巧的一对,但是重量却高达七公斤!拿在手上简直像个小砖头,箱体结构也坚固异常!高音单体障板下缘特地切出一角,以便与低音单体更紧密的排列,明显是为了模拟点音源发声状态。左下角两个小灯分别是电源指示及过载警示灯。






罩上面网的模样,用色虽然低调,但是面网边缘精心依循面板线条切出角度,感受得出细腻精致的质感,气质与一般入门喇叭完全不同。





小小箱体竟然塞进了一只5.9吋(150mm)中低音单体,采用Dynaudio独家MSPMagnesium Silicate Polymer)振膜,3吋大口径纯铝合金绕制音圈,铝合金框架。完全继承Dynaudio素负盛名的长冲程、低失真、超大承受功率特性。对一款多媒体喇叭而言,简直是超奢华配备。






高音单体竟然用上了Dynaudio镇厂之宝 — Esotec单体。这只单体象征的是丝振膜软半球的最成熟杰作,等级甚至比我的Sonus Faber Minima Amator喇叭所用的Dynaudio高音单体还高。看到这纯洁无暇的丝质振膜,以及厚实的全铝合金单体障板,相信每个发烧友都会垂涎三尺吧。






再看到背板,这块金属板后方,内建了两组50瓦扩大机,分别驱动高、低音单体。Dynaudio没有采用高效率的D类放大模块,而是选择了AB类放大设计,想必是以提升音质为第一考虑。






背板的控制功能分为三部分---


1. 高、中、低音等化可调:MC15的高、中、低音等化不是连续可调,而只有三段切换,使用上似乎比较缺乏弹性,但是相较于容易耗损讯号的廉价可变电阻,MC15的作法其实更能确保音质纯净。


2. 输入增益切换:MC15没有内建音量控制,所以不适合讯源直入,它的三段增益切换主要是为了配合输出电平不同的讯源而设置。如此设计的道理与前一点相同,可以排除可变电阻对音乐讯号的伤害。而且,对于新一代多媒体喇叭使用者而言,他们的讯源(计算机、iPod等等)本身就可以控制音量了,所以MC15本身并不需要这项功能。


3. 高通截止点切换:这项功能主要是为了搭配专属Sub 250MC超低音而设置,只要将低频截止点设在80Hz60Hz,就可以轻松与超低音衔接。






老实说,MC15内建的功率模块工作温度并不十分高,但是Dynaudio还是谨慎的为MC15配备了一个大尺寸铝合金散热片。请看图中每片散热片表面都还有凹凸波纹,可以进一步增加散热面积,线路中同样内建过载与过热保护装置,可见Dynaudio对于MC15的防护有多周全。






DynaudioMC15首度采用了长条状低音反射孔,开口两侧还有圆弧导流设计。为何采用这种作法,我的推测是MC15前后面板能用的地方都被占满啦,根本找不到地方开圆孔,所以只好利用背板上缘做一个长条状的开口。






背板贴纸清楚告诉你MC15是丹麦制造。





Dynaudio
可能怕大家不相信MC15的产地吧。所以在背板左下角又贴一张红色贴纸,打上Made in Denmark


这就是MC15,梦幻级配备、纯正丹麦制造,听过它的回放之后,只怕你也想要买一对。敬请期待MC15试听篇。(陶忠豪)


01-15.jpg (, 下载次数:384)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15.jpg

01-16.jpg (, 下载次数:384)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16.jpg

01-17.jpg (, 下载次数:382)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17.jpg

01-18.jpg (, 下载次数:381)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18.jpg

01-19.jpg (, 下载次数:378)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19.jpg

01-20.jpg (, 下载次数:374)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20.jpg

01-21.jpg (, 下载次数:370)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21.jpg

01-22.jpg (, 下载次数:366)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22.jpg

01-23.jpg (, 下载次数:366)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23.jpg

01-29.jpg (, 下载次数:362)

jpg(2009/2/2 9:25:26 上传)

01-29.jpg

TOP
6#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2:超值到爆!ADAM A5



特别企划
- 五万元级喇叭大评比


周日, 28 十二月 2008 00:00



三万多买一对主动式鉴听喇吧?!你没听错,ADAM也没在开玩笑,A5不但制作扎实,还配备了ADAM当家ART气动高音。更吓人的是, A5精确的回放,可能会令许多Hi End喇叭汗颜...






拍照时忘了在旁边摆个参考比例,A5身高28.5公分,算是迷你喇叭。




低音单体下方有电源开关及音量旋钮,操作极为便利。此外两个低音反射孔也位于前方。




ADAM当家ARTAccelerating Ribbon Technology)气动高音竟然出现在这对三万多元的喇叭身上,市面上五万元以下还有哪对喇叭采用海尔气动单体的?我想不到... ADAM简直是佛心来的啊!!目前ADAMART单体全部在德国原厂手工制造,可见成本极高。




ART气动式单体的工作原理,藉由折迭振膜挤压,达到推动空气制造声波的目的。A5ART单体的折迭式振膜展开面积达710mm2,比一般软半球高音振膜大上许多,优异的极高频延伸(A5高频范围35kHz)只是我们最熟悉的优点之一。其实ART还具备推动空气量更多,振膜运动更轻松,即使极大音压也不会产生动态失真,而且效率高,阻抗变化平缓,相位特性近乎完美,指向性优异等等众多优势。ADAM声称这种设计几乎没有缺点,并非狂妄之言。




气动单体并非ADAM专利,他们的ART单体有何特殊之处?有的,折迭振膜的大小,折迭的宽度、深度,以及振膜重量,甚至单体腔室的结构、吸音阻尼的材质等等设计,都会影响气动高音的表现。ADAM总工程师Klaus Heinz正是海尔气动高音发明者Oskar Heil的传人,难怪对气动单体的钻研如此深入。




这只5.5吋中低音单体也不简单,虽然藏在金属网罩下看不太清楚,但是振膜可是由Rohacell发泡材质与碳纤维构成的复合材质。可见ADAM为了打开市场,真的是豁出去了!




背面同样精彩,RCAXLR输入端子兼具,还附带高、低频等化及高音单体量感调整。里面藏着两组25D类扩大机,分别驱动高、低音单体。标准电子分音设计,一举排除了被动分音组件对讯号的耗损,这是主动式喇叭的最大优点之一,现在不用三万元也能拥有了!




RCA端子部分,可以设定成先从讯源输入到左、右声道其中一支喇叭,再从这支喇叭用RCA讯号线把讯号送到另一支喇叭,这样就可以用一支喇叭同步控制左、右声道音量。等化调整可针对高频(6kHz以上)、低频(150Hz以下)部分进行连续调整。高音量感调整则是针对2.2kHz以上的量感进行调整。用家可依照聆听空间的吸音与反射特性进行调整。




电源插座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那个红色的电压切换。这表示你可以带着A5两岸大三通110V220V畅行无阻。对经常往返两岸的台商应该特别受用吧。




下一回将接着聊ADAM A5的回放表现,敬请继续收看!(陶忠豪)


01-08.jpg (, 下载次数:353)

jpg(2009/2/2 9:28:15 上传)

01-08.jpg

01-09.jpg (, 下载次数:348)

jpg(2009/2/2 9:28:15 上传)

01-09.jpg

01-10.jpg (, 下载次数:347)

jpg(2009/2/2 9:28:15 上传)

01-10.jpg

01-11.jpg (, 下载次数:347)

jpg(2009/2/2 9:28:15 上传)

01-11.jpg

01-12.jpg (, 下载次数:347)

jpg(2009/2/2 9:28:15 上传)

01-12.jpg

01-13.jpg (, 下载次数:345)

jpg(2009/2/2 9:28:15 上传)

01-13.jpg

prinzip1.jpg (, 下载次数:342)

jpg(2009/2/2 9:28:15 上传)

prinzip1.jpg

prinzip2.jpg (, 下载次数:338)

jpg(2009/2/2 9:28:15 上传)

prinzip2.jpg

TOP
7#

五万元鉴听喇叭Part 4ADAM A5试听篇在许多发烧友的观念中,够水平的Hi End音响系统,才能让我们听到音乐录音的全貌。而够水平的音响,往往又是高价的同义词。如今ADAM A5重新定义了Hi End,因为这对三万多元的喇叭,同样可以让我们深入音乐之中。



试听A5的地点在本刊约四坪大的小聆听室中,搭配的讯源是NAD C525BEE CD唱盘,试听心得如下:


  • 优异的高频延伸:A5的高频延伸无疑是本次评比四对喇叭中最好的,钢琴高音触键的尾韵彷佛会向上飘一般顺畅无碍,光靠这点就已经让A5值回票价。它可以忠实呈现小提琴的纤细演奏,也可以表现电吉他充满激昂张力的推弦演奏。人声嗓音娇甜,钢弦吉他拨奏的泛音也非常充足。整体而言,中高频活生、开放、快速,声底是较为清爽的走向。
  • 真实的低频:老实说A5的低频表现在本次四对喇叭中并不出色,但是A5的低音绝不贫弱。相反的,它的低音表现是我聆听这对喇叭印象最深之处。因为A5的低频够「真」,这种真实感不在于庞大形体,不在于极低下潜,而在于极度清晰、扎实的质感。这种清晰感让我几乎能听到鼓棒敲击瞬间的鼓皮震动。极度精确的鉴听表现,恐怕许多Hi End喇叭都不一定办得到。
  • 对应低电平录音气势受限:当然A5并非万能,我发现它对录音电平高低的反应特别敏锐,回放大部分唱片当然都能轻松胜任,但是遇到极少部分录音电平极低的唱片(通常是古典音乐),即使将音量转到最大,气势仍显不足。如果你是嗜食大音量者,听来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
  • 大音量回放能力有限:这点是特别针对嗜食大音量者而言,A5的内建音量转到超过三点钟方向后,音质会出现劣化迹象。不过对一般人而言,只要聆听空间不要太大,聆听距离不要太远,A5的音量绝对够用。
  • 适合小空间近场聆听:附和第4点心得,A5本来就是针对近场鉴听而设计,这种聆听状态才能让它完全发挥,所以请别期望它能在大空间有着超越体积限制的表现。本次试听在四坪空间中,我与喇叭距离约1.5公尺A5的表现就十分称职。
  • 适合搭配声底较厚的讯源:前面说道A5的回放偏向明朗清爽,所以建议搭配声底较厚的讯源,以提升整体回放的音质厚度,整体回放会更耐听。
  • 如果能跳过内建音量会更好:这点是站在发烧友的角度而言,A5的音量控制使用很方便,但是推测在成本限制下,A5的音量可变电阻无法用上太高等级组件,难免会限制了它的音质表现。如果能增加一个直通输入,让我们跳过这个音量,表现应该还会更上一层楼。(陶忠豪)


A5_home.jpg (, 下载次数:337)

jpg(2009/2/2 9:32:48 上传)

A5_home.jpg

TOP
8#

五万元级喇叭评比第一弹:四款鉴听小喇叭之 Adam A5 VS. Dynaudio MC15



特别企划
- 五万元级喇叭大评比


周六, 27 十二月 2008 00:00



五万元内买得到鉴听喇叭吗?原本我也不太相信,但事实上,五万元不但买得到,而且这两款还是内建扩大机的主动式设计。以后请别再抱怨Hi End器材太贵,找不到超值产品了,因为这两款小喇叭的表现绝对令你惊讶!




先从包装看起,两款喇叭分别都是DynaudioAdam的第一款「多媒体喇叭」,所以包装设计也与一般Hi End喇叭不同,采用了少见的彩色印刷。不过真正重要的是,这些Hi End大厂终于开始想要试着了解消费者的需要究竟为何了。


既然是「多媒体喇叭」,让我们看看两家喇叭厂的对此定义为何?



Dynaudio MC15
:连接iPod、影音多媒体播放、用作计算机喇叭、打game


Dynaudio不愧是企业化经营的大厂,产品定位明确,明白告诉你MC15就是要锁定大众市场,勇敢与Hi End切割,营销主管显然很有概念。不过老实说... 59,000元的定价还是不够大众化。对一般不了解Hi End价位的消费者而言,MC15依然是一对昂贵的多媒体喇叭。要这些Hi End厂把价位压低到low-end等级,实在是太难啦...。当然,这个多出一点的花费,绝对忠实反映在MC15优异的声音表现上。



Adam A5
Hi End聆听、专业鉴听、连接iPod、打game


Adam的野心就大了点,既要用A5打入消费市场,又想通吃Hi End与鉴听市场。如果依照营销教科书分析,这种想要全包的作法,比较难建立明确的产品形象。不过当然,不论A5MC15都完全符合Hi End或鉴听标准。




纸箱侧面,A5的箱子比MC15小很多,这是因为MC15两支喇叭装一箱,A5则是一支喇叭装一箱。




MC15为正港丹麦制造,难怪价格压不下来。



Adam
很诚实的告诉你,A5是德国设计,但是不在德国制造(倒没说是哪里制造),不过最重要的是「tested by ADAM Audio Germany/Berlin」,记得今年八月采访ADAM亚洲区业务代表Katharina Raddatz时,她也告诉过我,原厂为了掌握质量,最后还是决定把A5运回德国测试过才出厂,虽然省了在德国制造的人力成本,但是一来一回的运送成本还是颇高。




先开MC15的箱吧。




箱内首先看到的是两个金属底座。以及随箱附赠的电源线。(主动式喇叭可是要插电的喔!)




两个颇有份量的金属底座。当我们把MC15放在书桌上使用时,可以让喇叭向后倾斜,让单体正对听者的耳朵。




随箱附赠的两条电源线及RCA to 3.5mm mini jack讯号线。




再看A5,其实彩色包装箱之外,还有另一个纸箱保护,防护十分周全。




一支喇叭装一箱,内附电源线及RCA讯号线各一条。




A5MC15同时亮相,比个头,A5稍大一号。




箱体深度及宽度相差不大。




最后看到背板,MC15内建的是AB类扩大机,所以背板多了一个体积不小的铝制散热片,整体重量也比A5重上两公斤。A5则是采用D类放大,工作温度不高,所以只需用整块金属背板散热。




下一回合的报导,将针对个别喇叭进行剖析,敬请期待!(陶忠豪)


01-02.jpg (, 下载次数:332)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02.jpg

01-03.jpg (, 下载次数:331)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03.jpg

01-04.jpg (, 下载次数:331)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04.jpg

01-05.jpg (, 下载次数:329)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05.jpg

01-06.jpg (, 下载次数:328)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06.jpg

01-26.jpg (, 下载次数:325)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26.jpg

01-27.jpg (, 下载次数:320)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27.jpg

01-28.jpg (, 下载次数:320)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28.jpg

01-49.jpg (, 下载次数:322)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49.jpg

01-50.jpg (, 下载次数:319)

jpg(2009/2/2 9:41:35 上传)

01-50.jpg

TOP
9#

JIXU  JIXU
01-51.jpg (, 下载次数:316)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51.jpg

01-52.jpg (, 下载次数:314)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52.jpg

01-57.jpg (, 下载次数:312)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57.jpg

01-45.jpg (, 下载次数:311)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45.jpg

01-58.jpg (, 下载次数:306)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58.jpg

01-24.jpg (, 下载次数:304)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24.jpg

01-26.jpg (, 下载次数:302)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26.jpg

01-27.jpg (, 下载次数:302)

jpg(2009/2/2 9:44:38 上传)

01-27.jpg

TOP
10#

是不是杀猫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