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常用的试音CD (一) :前言 [复制链接]

查看: 5845|回复: 18
11#

顶顶
因为爱乐,所以发烧
TOP
12#

…………我们喜欢的喇叭后出声的深度感会被认为是Laid-back。 他们许多至今不相信,我们所营造出来的舞台的高度感并非由高、中音单元的摆放位置所绝对控制。

这个说的好!
李开实验指出:只要适当控制两声源(左、右声道扬声器)的强度(声压级)、相位(时间差),就可以获得一个范围广阔(角度、深度)的声像移动场。


也就是说:扬声器全频頻响尽量平坦,同时又能够比较接近“理想点声源”状况时,声场声像的聚焦定位由左右声道声强度、声频相位时间差决定,并非由扬声器单元的位置决定,这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离箱感”。


这方面,同轴单元箱子或两路单元书架箱往往会优于多单元大箱子的根本所在。因为假设全频頻响一样“平坦”的情况下,同轴单元箱子或两路单元书架箱更加比较接近“理想点声源”状况。所以声场聚焦定位效果更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原帖由 避震梁 于 2009-1-30 8:30:00 发表
前言:校声的文章在过去写了不少,日前朋友来电,说看了我写的“蔡琴老歌 - 三洋版 Vs  xrcd2和“[f

喜欢前辈的这篇文章!说到我心理去了!以前也发现过人声高度比音箱高的现象,人声浮现在空中,而且根本找不到摆位与人声的关系。
后来在坛子里写过感想,几年前的事了。以前注册的名字忘记了密码,重注册这个名字。
真诚的希望前辈能研究出改善那个环节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再下先谢谢了!
------------------------------------------------------------------------------------------------------------------------------------------------
96年经常去西安,西安东大街有一个音响城,是纯HI-FI的那种,共两层楼,一楼记得的最清楚的有声源公司,就在进门不远的地方,一进去就能看到。二楼有斯巴克和惠普专买等等,可惜这个音响城在东大街拆迁改造的时候消失了,后来去朝阳门外的轻工市场,还找到过声源,但HI-FI最火爆的时代已经过去,其他店搬那儿去了,再没打听过。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一件在11年前就遇到的事。那时的声源公司,店里看不出什么按特殊声学要求的设计装修,里面不大,记忆中也就是30平方左右,没有独立的试听室,所有的货品都在一起,靠后墙是几层的音箱重叠摆起来,左右都是大大小小的书架、落地箱一字排开,靠门的地方用做办公,只是没注意楼顶怎么处理。就这么简单的布置,使我经历一次HI-END的洗礼,因为是一次洗礼,而且那时是刚进HI-FI门的,所以直到11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得。
    从声源公司旁边经过,里面正在放唱,什么歌曲记得不是很清楚,可能性极大是蔡琴《老歌》,是歌曲吸引了我,就迈步进去,店里器材太多,平常试听的器材就在整个店面里前后的靠前3/1处,左右基本对称,周围架子上,地上也是器材,按今天的说法,没有见到吸收、扩散处理,平平常常。可在我进门的一瞬间,就发觉人声不对啊,不是平常听的从音箱里发出的声音聚集在平音箱的高度,而是人声浮现在空中,随后就赖在那儿仔细的听,仔细的观察,仔细的想,是否自己出现了幻觉,但绝对不是,不论我站在皇帝位(音箱前面有几把椅子),还是挪动着左右走走,不论是正中还是偏左或偏右站立,人声始终浮现在两只箱子正中的上方,非常稳定不漂移,高度基本和我身高一致,即1.75M,感觉或者说看到歌者就站在我的面前演唱,后来坐在皇帝位听,音箱摆放的高度还没有我眼睛平视的高度高,大约就1M的样子,但还是一样的效果,我坐着歌者站着。
    因为初进HI-FI之门,也不知道看看用的是什么器材,什么线材,只是傻傻的站着或坐着听,除了工作人员,再没其他人,如果你不问,工作人员也不会打搅。就是没有看看是什么器材,才一直觉得是个遗憾,但箱子是带架子的书架箱,方方正正(没打开面网看,不知道喇叭的排列),既没有现代的几何切面设计,也没有见到外置高音或超高音单元,仅此而已。事情经过多年,再也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周围的烧友象听天书一样听我经常谈起,我也一直当是自己的幻觉了。大概是在03年,时间久了记得不是太清楚,我在***上曾发贴说过这件事,但没有人能回答,甚至有人说想听站着唱,那就自己坐在地上听,感觉歌者比你高,嘿嘿!不是一码事。我就再次当是自己听错了。
    我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看书,呵呵,眼睛可没看坏,因为我是不戴眼镜的,不象书生,倒是五大三粗的样子。平时喜欢订一些音响类的杂志看,有时候当小说看,家里卫生间就放着很多,打发时间很不错,嘿嘿!订阅的杂志当中就有上海出的《无线电与电视》,极喜欢里面的技术文章,04年4月的某有一天,终于证实了我没有产生过幻觉,因为敖茂群老师也有同样的经历并对此做研究,摘录原文如下:
    “先举3个亲眼所见的例子:①某日到友人家,进门便注意到其播放的节目的声像位置是在音箱上方一尺多高的空中,而不是在通常的位置,JBL书架箱放在矮柜上,不及房间一半高,相距约1M;②在一次音响器材大展上,见到某公司一套由专利放大器和书架箱组成的系统,演示时两箱相对倾斜向上置于地板上,相距越3M,‘梁祝’的琴声却出现在约2M高的空中,绕场两圈感觉声像位置较稳定,但没有找出声像与音箱的对应关系,当时的印象是完全没有关联;③在电影院中观看枪战片,音效为杜比录音,中间有段画外音,小轿车从左后方进入画面,此时汽车声清晰地出现在几长高的侧墙与天顶交界处并向前驶去,设置一圈的环绕箱却似无声,几秒钟的声音令我印象深刻,虽然说不清,但真实的存在必然有其道理,故多年来一直心存疑惑,其实这类现象并不少见,有文章提出不能理解雷声能上天,雨声能落地,因为室内就一对音箱。显然,对于这一点,用直接声、反射声或已知的声像定位理论都无法解释。大自然在这里掀起了面纱的一角,引导人们去探索更深层的奥秘。”(《无线电与电视》2004年第4期P46)
    说了这么多,就是说“雷声能上天,雨声能落地。”通过一对音箱完全能表现出来。音响市场不需要巫婆和神汉,需要的是客观存在,需要的是大家都能听到或看到的效果,需要科学的依据。前几天去家电论坛,看到有人问这个问题,所以才想起写这个,我们的***论坛,里面高手云集,这就是一个需要大家攻关的课题,也是增强玩的乐趣的课题,在此提请,发现有此效果的朋友,请谈谈感受以及器材的组合。有能力研究的,大家一起努力,这也许就是21世纪音箱革命的一个新领域。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40982-1.aspx
TOP
14#

回复 12# 松香味 的帖子

说的好!
TOP
15#

回复 1# 避震梁 的帖子

我最常用试音的是一张九六买的中唱CD,<<小提琴协奏曲>>由陈立新演奏的.才十几蚊.其钢琴的琴声<低频,或余音>,小提琴的"断若游丝"或高音区.......相互之间的空气感等等都很好.我曾试过好几张贵野小提琴CD,还是喜欢那张十几年的便宜品.特别是最后的那一首<鱼舟晚唱>开头那十几秒的手指与琴键的轻微碰声及与空气的感觉...................
生命在于运动!音乐源于自然。。。。。。。。。。。。。
TOP
16#

回复 13# sxbjtblxp 的帖子

引用:“雷声能上天,雨声能落地。”通过一对音箱完全能表现出来。......

谢谢支持!
要在听觉上将斗室变成穿墙破壁的3D大厅,20年前以我的“校声”技巧就可做到了,我虽曾赖以成名,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建议您参考我的“校声”技巧,多做有实践经验可寻的DIY。欢迎前往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 一同分享我的心得!
TOP
17#

声音从箱子后面出,还有声音的高度很难吗?我的箱子随便摆的,声音就是从箱子后面出来的。高度嘛,拿伯姆DG莫扎特安魂曲来说,四个独唱逐一站开,发声高度都在箱子上方50公分左右,合唱队排在独唱后面,站位更高,大约有2米多的高度吧
TOP
18#

回复 17# 舟子 的帖子

不错啊!可以看您音响组合的照片吗?
TOP
19#

很想体会梁前辈的调试效果,一定仔细拜读您的博客!握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