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秋风客 于 2009-1-12 12:01:00 发表 听过玻璃的两张舒伯特,感觉味如嚼蜡,完全没我钟爱的Brendel的好,也没Richter的有个性,Perahia的也完全可以将之比下去。突然觉得玻璃是不是受了汉斯立克的“声无哀乐论”(借用嵇康语)的影响?想把情感完全过滤,只呈现音乐的内在结构。不过这样的处理不可一概而论,起码不适应舒伯特。 |
在俺自己滴小宇宙里,对Richter理想主义滴Schubert永远最有感情,听一曲感动个把时辰滴情形常有。感觉Brendel滴儒雅风格很适合Schubert,非常纯厚,聆听时像在田野中席地而坐,满眼芬芳。
俺觉得Pollini好象没有刻意过滤情感滴意图(也没听说他本人对此有过表示)~总之,大师读谱,听者聆乐,所见即所得吧? 感觉Pollini是纯室内滴(琴房?)Schubert,很多形容词在这里都可以免了。结构如此庞杂滴Schubert奏鸣曲,俺猜钢琴师们会为Pollini滴眼光感动,进而痛哭流涕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