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磁带:40岁的你还记得吗?20岁的你见过吗? [复制链接]

查看: 53030|回复: 193
141#

关于科瓦的姓氏,我之前看一个资料这么说的,为了更好融入西方社会好像,也许是那个作者推测。
TOP
142#

空白带贵

我九十年代初毕业时还没下决心买CD,买了好些空白带翻录CD。那些空白带贵,SONY 、TDK、MAXELL、THAT`S,都是金属带、铬带,三十到五十不等,不知JS黑了多少,但音质确实好。最好听的是用这些高级空白翻录的LP。刚才听盒撒色蓝,真好,这还是用随身听接床头音响的效果呢。
TOP
143#

他有俩爹

比是养父的姓,逐渐改回亲爹的姓。
TOP
144#

我真宝贝的就是这些空白带,用铁盒装,原版带其次,国产的你爱惜也没用,随便就坏了。
TOP
145#

追忆逝水年华:
111.jpg (, 下载次数:226)

jpg(2009/1/9 4:00:11 上传)

111.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6#

大家不应忘了这套书,杨民望先生编写的世界名曲欣赏,这就是我的启蒙教材,记得当年在学校图书馆发现其中一本,就成了我的武林秘芨,整本书都翻透了,然后是不断地续借,几乎是据为几有了。。。后来终于买到了全套四本,如获至宝。听说杨先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图书管理员,我对他万分感激!
TOP
147#

转帖!

杨民望(1922——1986),原籍同安,1922年1月13日出生于厦门市,在双十中学念过书。
1943年,经同乡李嘉禄先生(时任国立福建音专副教授)介绍,他考取了福建音专。因为他没有念过高中,又没有音乐知识底子,只得埋头苦干,经过努力,最后竟以总平均成绩全班第一而获得教育部的奖金。
1947年夏,他从福建音专毕业,受聘于省立福州中学任音乐教师,因教唱进步歌曲被校方解聘。1948年回到厦门,在母校双十中学任音乐教员,并经常在《江声报》上发表宣传新音乐的文章。
厦门一解放,他就是厦门文联筹委会委员,1951年1月,杨民望到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处音乐室任编审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从英文翻译出版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解说》、《练耳和视唱》、《键盘和声学》等书。
1954年初,杨民望被调到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从1955年起,他从俄文翻译出版了《唱歌和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法》(以上两书与其岳父丰子恺合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音乐欣赏教程》(第二辑)、《什么是奏鸣曲》、阿萨菲也夫的舞剧《巴赫契萨拉伊的喷泉》(以上三书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贝多芬》(与杨民怀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与社会生活》(与夫人丰陈宝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管弦乐队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79年以后,他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出版一套《世界名曲欣赏》丛书,系统地介绍外国的交响乐。1984年9月,《世界名曲欣赏》第一辑37万字(德、奥部分)出版,1986年6月(他病逝后)第二辑38万字(俄罗斯部分)出版,1985年3月完成了第三辑(法国、东欧部分)。第四辑(美国、北欧、西欧部分)杨民望写了一部分,尚余10多万字由其夫人丰陈宝及儿子杨子耘完成。上海《新民晚报》誉之为“音坛杨家将”。
1986年5月12日杨民望病逝。根据他生前遗愿,家属将其遗体捐献给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作为他对社会的最后贡献。其夫人丰陈宝仅留下杨民望的一绺白发,撒入故乡厦门的大海。
2000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杨民望的遗著《交响乐欣赏入门》,全书近40万字,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开启步入交响乐圣殿之门。这本书以几百年来交响乐发展的脉络为经,以精选的69首经常上演的交响乐经典作品为纬,分为6个部分:怎样欣赏交响音乐,巴罗克风格,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印象派及其他。他力图使读者由浅入深地了解交响乐的流派及其主要作曲家的代表作,弄懂作品的曲式,熟悉作品中各个主题及其变化,以助于对交响乐的接受、消化和欣赏。论者认为,杨民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让交响乐从“曲高和寡”逐步变为“曲高和众”,这对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TOP
148#

杨民望先生编写的世界名曲欣赏后来再版时变成上下二册
TOP
149#

杨先生的这套书非常好!
    既详尽分析了乐曲结构,给出主要主题,还结合了写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会描述乐曲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许多对于乐曲内涵的文字描述准确得惊人。比如描述门德尔松小协第二乐章——甜蜜而神伤!这套书我建议音乐演奏家也可以读一读,绝对有参考价值。
   相比之下,台湾出的那一套《名曲解说全集》,原作者为日本人,解说仅止于对乐曲结构的分析,关于乐曲的内涵很少提及。当然,这套书收纳曲目齐全,乐曲结构分析也较详尽,对非音乐专业人士赏乐帮助极大。
TOP
150#

原帖由 volvo 于 2009-1-9 0:14:00 发表
我九十年代初毕业时还没下决心买CD,买了好些空白带翻录CD。那些空白带贵,SONY 、TDK、MAXELL、THAT`S,都是金属带、铬带,三十到五十不等,不知JS黑了多少,但音质确实好。最好听的是用这些高级空白翻录的LP。刚才听盒撒色蓝,真好,这还是用随身听接床头音响的效果呢。

就这么听就对了,最好接胆机和LS35a。
我认为这是您最珍贵的收藏,比CD有意义得多。

虽然我的磁带都不怎么能听了,我还是很珍惜它们,因为我为它们付出了刻骨铭心的爱!CD买的都没有感觉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