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央视“卾尔多斯”杯杂感。 [复制链接]

查看: 9816|回复: 60
41#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12-31 9:48:00 发表
原帖由 channelchina 于 2008-12-31 9:05:00 发表
......就是对那个愚蠢评委问他:“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诗叫什么?”,立即说不知道也不想再争取回答的小男孩。那评委竟然说《彼得与狼》是交响诗,那是整场比赛最丢脸的一幕。

不好意思,从音乐形式上归类,《彼得与狼》就是交响诗——单乐章、带旁白的童话题材叙事交响诗。
哦??请bodyheart网友从曲式学上来解释一下交响诗。我还第一次听说交响诗分单乐章和多乐章。这么说,有明确故事的音乐或标题性交响乐都可以算是交响诗,包括柏辽兹《幻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姆索尔斯基《黄山之夜》科普兰《林肯肖像》格洛菲《大峡谷》等等等等。我只知道音乐史上最先提出交响诗(symphonic poem)的是李斯特,后来的理查*斯特劳斯(tone poem),至少他们是写这个音乐题材被公认的代表。Symphonic poem 还是tone Poem,我理解都是差不多的,叫法不一样而已。很多东西有必要先把感念搞清楚,就如:和声和和弦不是一回事,交响曲和管弦乐不是一个概念一样。
最后编辑channelchina 最后编辑于 2008-12-31 12:13:02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42#

回复 41# channelchina 的帖子

呵呵~~~众所周知交响诗都是单乐章的。俺之所以特别将"单乐章"和"叙事"两项基本特征强调出来本意是为了有助于您理解为何《彼得与狼》应被划归"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若因此令您产生额外的歧义,请恕俺行文考虑不周哈。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3#

原帖由 panhold 于 2008-12-30 17:52:00 发表
在这个坛子混的,没一个会答错四大小协,但有任何一个拉琴能赶的上那个女孩的么?





不同意这么说。做蛋糕的卖蛋糕给顾客,顾客说不好吃,没有别家做得好,卖蛋糕的反驳说:“不好吃,你自己做一个给我看看”,这不很好笑吗?作曲家,演绎者(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就好比做蛋糕的,不是从事音乐专业而热爱音乐的爱乐者是品蛋糕的。做一行就得像一行,人人都会为最优秀者喝彩,这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中国音乐界师生的基础文化之差是出了名的,音乐学院高考300多分的文化分,这是标准低和学校不重视文化课造成的恶果。演奏帕格尼尼不知道听听罗西尼的歌剧学会歌唱,演奏巴赫音乐的不知道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旋律走向、和声变化、赋格和对位特点)。这些知识一般音乐爱好者花点时间学学基础乐理都可以搞懂,不是什么高深不得了的。文化底子差理解力就差,感觉就肤浅,这是毫无可疑的。相比于音乐理论和技术训练,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的搭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音乐理论和技术训练10年20年够了吧?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音乐史上的无数音乐大师不是证明了这一点吗?你对一个文化基础很差的学生说:“这段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要表现出作曲家特有的甜蜜忧伤”,这个学生一定会一头雾水并反问到:“忧伤怎么会甜蜜,甜蜜了怎么还会忧伤”。
不要把学音乐的学生都培养成鹦鹉学舌。西方音乐界对中国古典音乐家的偏见不是空穴来风。自信和自豪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冷静自省。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44#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12-31 11:33:00 发表
呵呵~~~众所周知交响诗都是单乐章的。俺之所以特别将"单乐章"和"叙事"两项基本特征强调出来本意是为了有助于您理解为何《彼得与狼》应被划归"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若因此令您产生额外的歧义,请恕俺行文考虑不周哈。
没有争论的意思,都是为了学习,别误解。

Musical FormsSymphonic PoemAn orchestral form in which a poem or programme provides a narrative or illustrative basis. Its origins can be seen in the Egrnont, Coriolan and third Leonore overtures of Beethoven, with their more or less explicit enactment of dramatic events. The concert overtures of Berlioz and Mendelssohn may be considered direct prototypes of the Lisztian symphonic poem, the earliest of which,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is based on a poem by Hugo. This was the first of Liszt's 12 such works (1848-58).
The symphonic poem was taken up in Bohemia and Russia as a vehicle for nationalist ideas. In 1857 Smetana embarked on a group of symphonic poems, on literary subjects, clearly influenced by Liszt, but his Ma vlast ('My Country'- six works including The Moldau) is on episodes and ideas from Czech history. It was succeeded by a profusion of symphonic poems by his younger compatriots, including Dvorak and Suk. In Russia, Glinka's Kamarinskaya (1848) was a prototype for the symphonic poems of Balakirev, Mussorgsky and Borodin on national subjects. Tchaikovsky, by contrast, chose literary matenal for his Romeo and ]uliet, Francesca da Rimini and Hamlet. Franck had written an orchestral piece on Hugo's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before Liszt, but the genre came to life in France in the 1870s, supported by the new Société Nationale. Saint-Saëns's examples, including Le rouet d'Omphale and Danse macabre, were followed by d'Indy's and Duparc's and in 1876 Franck returned to the symphonic poem with Les Eolides and later added Le chasseur maudit and Les Djinns. Among French symphonic poems Dukas's L'apprenti-sorcier is a brilliant example of the narrative type. Richard Strauss, who preferred the term 'Tondichtung' ('tone poem'), contributed a unique body of great works to the repertory in his early career, including Don Juan, Till Eulenspiegel,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and Don Quixote. In them he drew on his virtuosity as an orchestrator, his mastery of chromatic and diatonic harmony and his abundant skill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mes and interweaving them in elaborate counterpoint. Sibelius was perhaps the last composer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repertory of the symphonic poem. Its decline in the 20th century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rejection of Romantic ideas and their replacement by notions of the abstrac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music. Extrac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Grove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 Macmillan Press Ltd., London.
再详细的了解:http://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ic_poem 在介绍俄罗斯作曲家的交响诗时没有提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是遗漏了?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45#

回复 44# channelchina 的帖子

人们似乎更习惯于《彼得与狼》被俗称为“交响童话”,但不应该因此而忽略其交响乐的基本写作手法,加上标题单乐章、清晰的文学故事性等基本特征表明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交响诗。

这道知识问答题出的有够刁钻甚至有点儿“阴损”之嫌,估计很多专业老鸟都得掉“坑”里,实在难为了那个小选手,答不出来情有可原。答不对、没想到都不要紧,当正确答案宣布时,应该恍然大悟才是比较妥当的。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46#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12-31 12:22:00 发表
人们似乎更习惯于《彼得与狼》被俗称为“交响童话”,但不应该因此而忽略其交响乐的基本写作手法,加上标题单乐章、清晰的文学故事性等基本特征表明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交响诗。

这道知识问答题出的有够刁钻甚至有点儿“阴损”之嫌,估计很多专业老鸟都得掉“坑”里,实在难为了那个小选手,答不出来情有可原。答不对、没想到都不要紧,当正确答案宣布时,应该恍然大悟才是比较妥当的。
嗯 同意你这样解释。也好,交换几个帖子,我学到了更多东西。谢谢护心使者,嘻嘻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47#

为最优秀者喝彩,人人做得到。为尚不优秀者鼓励,不一定人人做得到。
买了蛋糕觉得不好吃,不必要一定和卖蛋糕的善意的说不好吃,也不需要站在大街上和别人说不好吃。下次不买就可以了。说不定不少人喜欢吃他的蛋糕,否则他的店也开不下去。
鄂尔多斯的比赛我也看了一点点,我女儿看了不少。相信她有收获,我也没有损失。

中国艺术群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距问题,恐怕也是急不来的事。中国的好多事,像8年超英,10年超美、私转公、公转私等等,办哪件事都急得很,后遗症也一大堆。
3年培养一个富翁,30年培养一个绅士,100年培养一个贵族,一个民族要多少年才能培养一个(几个)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呢?
当然,现在总比以前强,不会逼艺术家们去投湖、全家开煤气、下田蹲牛棚、坐飞机剃光头、逃亡国外。。。
冷静、自省、自豪与自信,或许就是一步一步,少说多做一些实事。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48#

讨论很是热闹。
TOP
49#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12-31 12:55:00 发表
为最优秀者喝彩,人人做得到。为尚不优秀者鼓励,不一定人人做得到。
买了蛋糕觉得不好吃,不必要一定和卖蛋糕的善意的说不好吃,也不需要站在大街上和别人说不好吃。下次不买就可以了。说不定不少人喜欢吃他的蛋糕,否则他的店也开不下去。
鄂尔多斯的比赛我也看了一点点,我女儿看了不少。相信她有收获,我也没有损失。

中国艺术群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距问题,恐怕也是急不来的事。中国的好多事,像8年超英,1
说得好,为优秀者喝彩,鼓励新人。但是坚决耻笑和杜绝误人子弟的人和事。现在,学校里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急功近利思想,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也让孩子们在塑造人格上带来了不好的东西。至少我教孩子是先做快乐、健康和热爱知识的人,再做一个有专业的谋生者。这个世界对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被迫去园老师的梦或家长的梦,我们更应该问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支持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不起,扯偏题了。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得从孩子做起,做社会做起。正如今天,音乐活动更多的是消费者用钞票指引专业人士,结果出现了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人去唱老鼠爱大米,克莱德曼比霍夫曼有名;而不是专业人士去引导大众,最后让“两只舞蝶”升级为某一首弦乐四重奏里优美的动机或主题,而不是莫扎特的交响曲成了“我不想长大”。急当然是急不来的,但是当看到孔祥东卖乐器去了,中国文化官员在卡拉OK包间里用驴叫的喉咙和村姑调情,音乐学院里那些教授如此敲诈学生和家长,带研究生的没有把人才培养出来,倒是把长相好的女研究生带成情人老婆了(上海中央两院最为典型!),为了职称和私利,剽窃论文和剽窃音乐,很多是狗屁不通或一知半解还目中无人,狂妄至极,误人子弟。看到这一切,服了昂贵学费的家长们不着急吗?

中国人在国际上还没有得到上层人士从文化角度来认同就是因为当今中国文化中这些污垢。别人说我们,我也常常会跳起来,觉得他们在伤害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事后清醒想一下,尽早洗涤去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污垢,应该是好事。
最后编辑channelchina 最后编辑于 2008-12-31 13:57:31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50#

其实非常赞成CH兄的意见,一针见血。
“学校里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急功近利思想,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也让孩子们在塑造人格上带来了不好的东西。”;“出现了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人去唱老鼠爱大米”;“克莱德曼比霍夫曼有名”;“中国文化官员在卡拉OK包间里用驴叫的喉咙和村姑调情”。。。

确确实实以上就是中国的现状,已经比以前让艺术家去扫牛棚好多了。
觉得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去慢慢改变。进步的太快,内涵和后劲会不足,甚至可能得不偿失。
赞成批判,因为批判是激励进步的一种方式。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