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终总结】十张(套)贝多芬!! [复制链接]

查看: 15832|回复: 66
11#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8-12-27 13:59:00 发表
伯姆的唱片由于他生活的年代足够长而林林总总,尤其是跨越了DG公司单声时期至数码录音诞生时期,在DG60年代后期给伯姆录制的大批录音中,精华比比皆是,而且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些唱片由于是小花的,而且发行年代至LP退出一般音乐欣赏者视线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唱片的磨损并不厉害,许多留存下来的唱片几乎都是新的。而且,由于发行量大,又是小花的,所以,伯姆的绝大多数唱片都很好找到,价格也低廉,但都是很
谢谢老兄指点,老卡很多唱片也很便宜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原帖由 xxpv 于 2008-12-27 14:09:00 发表
第六交响曲我个人最喜欢Klemperer指挥爱乐乐团的版本。Klemperer在第五乐章凸显出贝多芬对peace和harmony的追求,这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

贝六这个末乐章也是我最喜欢的,类似感恩圣歌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 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如果说,卡洛斯·克莱伯平和,卡拉扬冷峻,西蒙·拉图尔活泼,克劳迪奥·阿巴多细腻,小泽征二激情,那用什么来形容富特文革勒呢? 富特文革勒的命运就是那么庄重,那么从容。善于运用自由速度,注意速度和节奏。慢快对比是他的特点,他善于为高潮而铺垫。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原帖由 ZXW2216 于 2008-12-27 22:11:00 发表
我宁可说克莱伯的贝五是激烈的
不会在LP上变得不一样吧?没听过LP呢。。。。
命运这部作品如果不搞同时比较(还得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实在是太难了),很可能会觉得每一个版本都是很激烈的。就像我听MONO的福特,我觉得动态也不小,可能是我的CD机实在太菜了,小克利伯软绵绵的,而红头大花版的63年老卡版感觉是最凶猛的,呵呵。
111.jpg (, 下载次数:332)

jpg(2008/12/28 14:54:31 上传)

111.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小提琴奏鸣曲有争议的一个版本:
111.jpg (, 下载次数:469)

jpg(2008/12/28 14:58:25 上传)

111.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这套唱片至今是有争议的,因为录音效果很好,大家都搞不清这套唱片是立体声还是MONO的,有人还说有部分是MONO的。不过每次折腾器材,我都要听那首《春天》,格罗密欧的小提琴声实在是太美了,很容易听出不同。换一根信号线或电源线都能听出明显不同。所以对贝多芬这个曲目,我有这套唱片已经很满意了。至于大卫那套就不去想了,因为要一万多元。

不再重复谈《春天》和《克莱采》了,看看一段有用的,或许有启发意义:“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1 in D major)是贝多芬所遗留下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创作年代约为1797年,属贝多芬早期作品。贝多芬将此曲题献给他的老师,也就是当时维也纳的一位歌剧作曲家萨耶里(Antonio Salieli)。曲中不仅呈现早期古典乐所特有的风格语法,诸如线条句法明晰、多分解式和弦音形、嘉兰特(Galant Style,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中期宫廷音乐的优雅风格)风格等;其严谨的构架形式亦充分表露出贝多芬在此曲中对早期古典风格诠释上的谨慎与用心。 早在莫扎特时期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就存在一种现象:小提琴部分有时仅为钢琴作助奏,贝多芬这首作品多少延续了这种习惯,而赋予钢琴部分相当份量的主导地位。不过,我们同时亦可由此曲的乐句及段落设计上发觉贝多芬似乎正有意提升小提琴的主导地位。在三个乐章中主题乐句常是呈均衡状态下的分配,例如:钢琴主奏前乐句时,后乐句则交由小提琴主奏;当小提琴助奏而钢琴主奏了一整个变奏乐段后,下一个变奏则由小提琴担任主奏;甚至有时候乐句的进行是交织于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这些现象对于古典晚期乃至浪漫时期以后的奏鸣曲,都是很常用的室内乐表现手法,但对于早期的贝多芬而言,却具有关键的发展意义。比起贝多芬那两首著名的“春”与“克鲁采”奏鸣曲,此曲似乎较不为人所知,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写作年代较早,没有后来的作品成熟,风格不太具代表性。但是它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生动快板”乐章是一个既标准又段落分明的奏鸣曲,曲风呈现出典雅工整的古典美。第二“流畅的行板”乐章为主题与四个变奏。主题部分是一个古典优雅的歌唱段落,小提琴总是继钢琴奏出乐句后才再重述回应。第三“快板”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出现了四次。主要的两个主题皆为典型的嘉兰特风格,此乐章无论在小提琴与钢琴的搭配上,或是融合早期古典风格与贝多芬自己的语法上,都比前两个乐章来得更纯熟。”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8-12-28 15:33:1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610兄推荐这个作品我没听过,惭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原帖由 老范 于 2008-12-28 17:17:00 发表
原帖由 ZXW2216 于 2008-12-27 22:11:00 发表
我宁可说克莱伯的贝五是激烈的
不会在LP上变得不一样吧?没听过LP呢。。。。

这张是我听过的最爆棚的录音了,因此,即使不是第一版,也是非常地喜欢。
这是总能感动我的贝五。福特文格勒在DG的那一版有一次听得非常好,但是以后就不敢再重听,怕找不回感觉。克路易坦的单声道版觉得
TAs那些东西很火爆,我很喜欢的。听惯LP就很难再听CD了。最近听了几部SACD机,都放弃了。不是器材不好,实在不喜欢那种声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9#

akennadun兄是非头版不买的吗?很羡慕你的收藏。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原帖由 老范 于 2008-12-28 21:13:00 发表
我手里小克莱伯贝五的是SACD版本,我手里没有SACD机,只是听CD,觉得效果非常之好。但是LP到了之后再一听,简直是惨不忍听。这是我几年以来LP/CD对比CD败得最惨的一次。
但是小克之美并不完全在于音效,他抓住了贝多芬的浩然之气,并一以贯之。我几次听了之后觉得人都要疯狂了。我如果是维也纳爱乐的一员,在这次录音之后,定然摔琴绝乐。因为这种感觉实在是难以再经历。
老范的CD系统和LP系统价格相差大吗?哪个贵?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