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袋短路想写些,写些关于现实生活中与音响、音乐产生共鸣的点点滴滴,接触音响与古典音乐时间不长,很短,与发达国家相比,傻!应该说是与发达地区有相当大相当大的差距。以下都是一些浅薄的个人主观的观点,个人仍然保留意见,对于朋友们的支持、见解与建议都会认真对待。
05年中受“AYUANIII”兄,168的“我的掌心宝”的影响下玩起了所谓的发烧音响,启蒙音乐是赵鹏的《人声低音炮》外婆的澎湖湾还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有一种全新的吸引力,由于年龄的关系,这种新的方式对于这个年龄段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于是慢慢长路。。。
跳过这些经历,相信大多数朋友经历大致相同,心得体会都相当丰富。
好在从前有玩大排量MOTO的多年经历,接触的车友也很多,交流平凡,所以玩起音响来会有更直接的感受,如何短时间的进入状态可能会比一般人快些,事物相通,你会利用一种成功的经验去接受另一种新鲜的事物,这样玩起来会省掉不少不必要的浪费,包括时间与金钱。当时第一套音响就买了发烧线,有秋叶原的AV线和喇叭线,粗波!很牛的样子,发烧了,嗬嗬!还有金宝的信号线与8PR喇叭线,电源线是古河的,这个是音响老板宝哥根据器材给搭配的,很够意思也很关照。这就是玩车留下的经验,凡事都得全面配套,出远门时车会根据不同天气调整不同胎纹的轮胎,化油器的混合比,4缸的平衡(这个这里当时没有4缸平衡仪,只能靠模排气的热量与加速时油门的响应与听发动机的声音,说到这里好怀念那个时代,还有曾经拥有且最喜欢的一代经典HONDA NSR SP3),配套的装备,出行的必要工具和方案等,受这些的影响,当时坚定音响也一样,配套一定要跟上,级别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


所以为那套垃圾立刻配上了发烧线,还有一个独立的听音环境,里面开始很整洁,后来杂乱无章,臭鸡蛋味扑鼻,前后墙用上了专门到菜市场买来的包装蛋壳,听音室嘛!老板娘可高兴啊!多单纯的年代,不过好在我总能遇到好人,喜欢问,所以好人们都会以最坦诚的态度去对待,至于对错与否?得靠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和阶段作出判断,这个别人可帮不了你。我的入门与当地的音响从业的张兄(梧州人)有大关系,有空就去陈老板的音响店找他玩,其实是去听他谈音响,他告诉我,我需要的答案在刘汉盛的20要(后来又更新到24要)里可以得到满意解答,当时是关于音响与听音室的事。从此胃口大增,哎!没想到在刘汉盛那里得到了一个很系统的学习方法。关于刘宗师(觉得这个号很合适)-----之所以称之宗师,个人认为他对于音响作出的贡献在华人世界里是无人能替代的。接下来半年多后的2005年岁末的广州白天鹅音响展,我一个人(朋友们没时间都不去)兴致勃勃的去了,音响品牌没认识几个,一个字,高档啊!在EGGLESTON的展厅待了很久,用的是KRELL的8件头,口水流到现在,哈哈!换现在的观点变了,不过那可是刚玩音响时最单纯的“圣物”。不过现在也买不起,呵呵!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