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顶级乐团排名的争议 [复制链接]

查看: 29712|回复: 116
11#

终身遗憾?不知是谁胡说八道。切利在1991年带了慕尼黑爱乐到访台湾,我那场去了。后来96年排好要再来,但因为生病没能到。我以前写过91年该场的记录,现贴如下。

10月11日台北国家音乐厅听了切利比达凯指挥慕尼黑爱乐Bruckner第四号现场音乐会。

从一开始就不可思议,这首曲子开头是所有弦乐的弱奏,我只看到所有弦乐手弓都架上乐器了,个个屏气凝神,老切手势也上来了,就没听到声音。正纳闷着,忽然一惊,我听到了!一股非常微弱、但极为低沉的声音传过来,那根本不像是弦乐颤音发出来的,像是隐隐的雷声,又像是性能极好的法拉利跑车的引擎声,铺天盖地的,却又这么这么小声。我从来没有、以后大概也不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了!

就一开始的弱奏,就能够知道,这种细微却广大的声音是根本不可能在音响里听得到的,那怕是再好的音响。那是只有在音乐厅这样广阔的空间才有可能的。当然他对录音不屑!

演出当天只有Bruckner第四号一首曲目,由于诠释得完全超乎大家想像,大概太震撼了,在第一第二乐章结束时都有乐章间鼓掌致敬,不过到了第二乐章结束鼓掌时,老切背对着观众缓缓地举起手挥一挥,大家就安静下来了。我也觉得实在没必要制造噪音。

结束时的高潮,真是层层堆叠,速度很慢,一层强过一层,真不知道他(们)的极限在哪里,只觉得全身已经被音海淹没了,当定音鼓的最后一击,做个圆满丰盈的收尾时,一片寂然,所有人都惊呆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包含我自己在内,我周围的人都已动弹不得了。可这会儿有品味极差人士,就啪啪拍起手来了,我看得到台上一些团员当场泄气的神态,于是我们也都慢慢醒过来了。

我回家途中,心跳一直都很快,脑海里全是那一层层排山倒海的音墙。

第二天看报纸,看到老切告诉记者他还是很欣赏现场观众的反应,说,在演奏的过程中他明确的感觉到,“没想到他们都听进去了”,心情非常好,答应一定会再来台湾,而且会排出最最坚强的曲目。果然,96年又排行程到台湾,曲目是Bruckner第8号!这是老切/慕尼黑的镇山之宝!真的是倾囊相授。然而,他后来已病重,不克来台了,由吕绍嘉代替指挥。让人怅然。

在唯一的两场台湾的老切音乐会,我只听了Bruckner第四这场,前一场的曲目是R. Strauss的Don Juan,和老柴第5。

我第一次用文字记录这场我一生中可能是百分之99.99最棒的音乐会。
TOP
12#

有什么好激动的。连有没有终身遗憾都要争论。
行呀,奉陪。你原先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吧,你说“不是说切利因为生病没能到台湾,成为台湾爱乐人终身遗憾么?切利到访香港,也成为香港人颇为得意的原音!”这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说切利从没到过台湾,香港有原音而台湾没有,所以我才出来更正的。
TOP
13#

回复 90# 舒存 的帖子

当然没必要争论,只是不知道为啥你要开始吵架。

”台上一些团员当场泄气的神态“是因为“有品味极差人士,就啪啪拍起手来了”。要我再说明白一点,就是这些人不留余韵,一等乐曲一完就要拍手,好像只有他知道乐曲什么时候该结束似的。

还有你说Jansens 不大适合德奥作品,此言差矣!你不是自己还说他演贝多芬和布拉姆斯好听吗,怎么演奏的好听还不够功力吗?再怎样也说不上“不适合”吧?人家差点成为柏林的总监耶!说人家不适合德奥作品,太武断了吧。
TOP
14#

人家都一直闭口不谈了,结果老兄你竟然还知道原因,看来比中国记者还要更厉害些。
能和我们讲讲柏林爱乐人选的标准是什么?
TOP
15#

我说过了,这可以当作美学问题/话语权的争夺来讨论。要是上升到了这个层次,当然要好好争论。
我也相信这11个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阅历都要强。但我非常怀疑他们作为一种权威的代表性。我相信世界上和他们有同样阅历的人绝对有110人,或1100人,天知道这1100人选出来的又会是什么结果?但我想会更加有说服力。
今天只找11人,那是懒惰取巧,最后找的当然是和他们杂志要好的评者,符合他们美学取向的评者。然后呢,再经过这样的渠道影响世界上对乐团的美学取向。

“发表意见没关系,但是有时候,还是要掂掂自己的分量。”这句话什么意思,讲这话的人觉得自己份量很够咯?所以才要别人掂掂自己的分量?如果自己觉得份量不够,那大可不用讲这种话,因为没份量的人讲这种话是没用的。有人说捷克爱乐烂,讲这话之前也没看到他如何掂掂自己的分量。

你的比喻的确不恰当,就像人家捷克爱乐来演奏我的祖国,中国一帮专业票友在那里忿忿不平,好不热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