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几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复制链接]

查看: 5026|回复: 21
1#
探讨不同档次 不同价位音响声音的差别

所有不同档次音响系统,我们听到的声音都不同程度的与原声有差别。原声要经过几个加工过程后,才进入我们的耳朵。

第一过程、CD碟,这一过程大体有麦克、调音、编码、制碟四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中,对声音影响最大的是编码,从示波器中看,声音波形很复杂。24khz、48khz编码,中高频每周波几个点。还原的声音就有了失真。不同麦克的声音也不同,比如有的声音暖,有的声音清朗。从传统仿人头录音,到多麦克录音,到多轨录音合成,有的还要调音,调音师的音乐修养,个人喜好。对哪个频段加一点、减一点和不同的调音台,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失真。同一乐团演奏,不同版本碟声音差别很大。有些我们认为很好的碟,音乐家却说,这缺少乐器声音质感,不像现场的声音。有些碟,为了迎合一些发烧友,高频刻意加强许多。

但是,这个过程的大师们,大多数也在呕心沥血追求尽可能小的失真。

我们承认了CD这个录音方式,只有选择更HIFI的碟。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0760.aspx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8/12/13 23:12:3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2#

如果心里也认同上面这个引用贴子的观点,最好先了解一下录音的基本常识,读一点关于录音的书。

阅读时候请注意,中文关于录音的书,很多是原声和电声混为一谈的。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几个录音师有能力为原声做好录音的。

区分原声和电声,根本的根本,是要清楚:音乐的类型不同,录音的方法不同。发烧友迷惘的是,常以电声的录音的那一套看待原声的录音。
最后编辑舒存 最后编辑于 2008-12-13 20:46:27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3#

很多发烧友喜欢扛着录音师唬人。北京混混他们的那个“音乐与音响”坛子,有个搞录音的朋友,他经常对大家说的一句名言是:录音师都是聋子。

大家不要认为他说的话都是戏言。在港澳台和大陆,真正听感好的录音师很少,能读总谱的录音师更少。不能读总谱,充其量做做电声录音。为原声做好录音,需要相当的基本功。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

几个值得商榷的观点

发烧友如何提高声音鉴别能力
正常人耳朵听力差别不大。稍微有一些区别的,是对16KHZ以上超高频声音的听力。电视机行频是15625HZ,多数人都能听到,只有一些区别,是音量的大小。这不影响对音响、乐器声音的鉴别和欣赏。
  
这点微小的差别不影响发烧友听音鉴别能力和向金耳朵发展的可能。长期在乐队工作的乐器演奏员,高音区的听力很早就下降了,但不影响他们对乐器、音响声音的正确鉴别。
  
更力刘先生说过,音乐家离真正的发烧友只有一步之遥。这句话说的是音乐家的耳朵。
  
发烧友如何提高对音响声音的鉴别能力呢?很简单,多听音乐演奏现场,多听好的乐器。听的过程要注意两点。

一、先不要以欣赏音乐的心态去听。这好比一个研究人体结构的大师和美色大师同时去看一个美女,结构大师看到的是骨骼、骨骼的形状、密度和组成的材料、血管、神经、肌肉、甚至更细微的细节。美色大师看到的美女是相貌、形体,动作,美目盼巧笑倩。发烧友要先做声音结构师,毕业了,再做美声师。先熟悉不同乐器声音的音质、音色、不同乐器单音的结构,乐器频域中不同频率声音结构的变化等等。毕业了,再欣赏音乐的旋律、强弱,快慢、情绪、内涵。这要很长的过程。
  
二、听现场。如果以听声音结构为主,现场一定要选好听音位置 。如果欣赏音乐,哪个位置都可以。举个例子,今年6月份,比利时弗莱明什皇家爱乐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东方的朋友给了两张票,首层楼座1排25座。找到座位,从前排数上来,居然是21排!国家大剧院是这样排座位的啊!
  
演出厅没有电声,声学结构很好,在21排声音几乎没有衰减,但是,乐器的质感、细节、音色、音质等都比较模糊,中场休息,走了不少人。我要走,朋友不让。下半场人坐下后,我看前排有几个空位,朋友不去。横下心,至不济给人撵出来。我去!坐下定心后,才知道是3排1号座。这个位置是传统仿人头录音的位置。下半场听得我不敢手舞足蹈,却也心花怒放。这半场音乐会,我感觉耳朵又长了不少......
  
听乐器演奏,最好选择录音师录音的位置。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0647.aspx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5#

上面第二部分引用的观点,值得商榷的几点:从现实来看,音乐的音色听辨是困扰发烧友最大的问题。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6#

现实来看,音乐的音色听辨是困扰发烧友最大的问题

1、正常人耳朵听力差别不大,不等于每个人对音色的鉴赏能力是一样的。主观听感(音色的听辨能力)因人而异。音色的辨别能力是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谈不上提高。有的人先天对音色非常敏感,有的人很迟钝,甚至没有感觉。多听音乐演奏现场很有必要,但是,要搞清楚现场听什么!而且更要明白,不是任何人都可能通过现场听音,提高自身的听音鉴别能力。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7#

现实来看,音乐的音色听辨是困扰发烧友最大的问题

2、 听什么音乐颇有讲究。提高主观听音能力,日本《音响季刊》的菅野明确提出,最好的省力途径是古典音乐。西洋古典音乐不同于其他音乐属于单一旋律为主,他是和声的艺术,不同声部交融所形成的音色丰富多彩,是提升听音能力最好的锻炼渠道。通俗说,二个人的二重唱形成的是三个泛音,三个人重唱形成的是N个泛音----由此带来音色的变化,这就是主观听音需要听辨的声音。首先把音乐听熟悉,收获可能更大。对于不听古典音乐的朋友,提高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8#

现实来看,音乐的音色听辨是困扰发烧友最大的问题

3、现场最好的听音位置在哪里?很多发烧友认为是录音的位置,或者说是话筒拾音的位置。这是个以讹传讹的观点。录音的位置或话筒拾音的位置,依据不同音乐和乐器演奏,是变化的。即使交响乐队录音,主话筒或单点录音话筒的位置,一般都在指挥身后和头上若干高度的地方,那里永远是不可能坐人的位置。在那个空中拾取的声音,根本不是近场的概念。此外,每个场所声音最好的位置有所不同。如果在陌生场所,现实的办法是,多找几个位置坐一坐听一听,对比一下。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9#

如果音乐厅设计的好……

漫反射和凝聚点分布的好,在那个位子聆听音场都是不错的;乐队的主声定点很重要,有如绘画制图寻找“没点”一样。玩HIFI亦然,发掘潜质调好音场,才能找到固中玄机;听的舒服,玩的开心!
TOP
10#

专门在星海音乐厅楼下最后一排的正中位置(相当于"皇帝位",位置太前高度会偏低)听交响乐, 感觉和听哪些所谓的高级音响是两码事! 现场根本没有诸如什么定位清晰、质感强烈、音场广阔等等发烧元素,有的是一片片响起的乐器群和乐器互相的交织,最多还有单个乐器的空气感,这种声音如放在发烧音响中,一定会被发烧友认为是“不清楚”,甚至是“模糊”!
有此经验,我感说,现场音乐和音响的罐头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玩音响就是玩音响,不同的音响有不同的响法,别老拿现场音乐说事!而且我听过的高级音响,绝大多数放出来的乐队乐器,总是各有各在响(还被美名为“分隔度好”,哈哈),那有现场乐队乐器互相的交织的感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