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锡剧生成早期叫“滩簧”,锡剧发展至今,是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逐步融合的产物。常州滩簧是吴语滩簧的一支。它源于常州农村水乡,是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常州府治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常州滩簧的演员对白、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由滩簧到常州文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重大演变过程。1921年,常州滩簧改名为常州文戏。 1925年,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3年起称“锡剧”。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常州锡剧艺术生产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新局面。鲜明标志是:留下一批经典剧目,涌现了吴雅童、杨企雯等多位具有独特艺术流派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锡剧剧目创作和艺术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楼夜审》被摄制成彩色电影,《攀弓带》、《杜鹃红》、《七步桥》、《老铳》等先后获省锡剧节优秀演出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烟村三月》被拍成戏曲电影,并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少年华罗庚》连演一千多场,经久不衰,成为金坛锡剧团的保留剧目。在此同时,我市业余锡剧活动,亦出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民间职业、半职业剧团和一些小型演出队纷纷崛起,群众性锡剧演唱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常州城乡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