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普及戏曲艺术教育 (转贴) [复制链接]

查看: 1340|回复: 9
1#
怎样普及戏曲艺术教育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丰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为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300余种戏曲种类,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有关部门曾多次号召振兴戏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础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形式的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因此,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综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等却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很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像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了解颇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红灯记》、《白毛女》等缺乏了解。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魔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艺术家的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看录像、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懂、易做的剧目进行学习,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中去。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像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代替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体现正义、惩恶扶善精神的剧目,如《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秋瑾》、《赵氏孤儿》、《赤桑镇》等剧目,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认为,是中国古典剧的节奏(这个节奏是指整个剧而言)与现在中国年轻一代人的节奏不合拍造成了中国戏曲的尴尬!让现在的80后90后坐下来看一部几个小时描述一个简单故事的戏曲,比起看周杰伦演唱的《双截棍》要困难得多!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欣赏能力,需要国家的关注和中老年志士仁人的社会责任心来唤醒---------
TOP
3#

静下心来仔细欣赏戏曲作品,那优美的曲调和人声是非常耐听的,而且会上瘾。
TOP
4#

从美的旋律上瘾,再进入被艺术所感染的阶段。

最后编辑胡敏强 最后编辑于 2008-12-10 20:53:06
TOP
5#

TOP
6#

锡剧是江苏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锡剧生成早期叫“滩簧”,锡剧发展至今,是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常州文戏和无锡文戏逐步融合的产物。常州滩簧是吴语滩簧的一支。它源于常州农村水乡,是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常州府治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常州滩簧的演员对白、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由滩簧到常州文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重大演变过程。1921年,常州滩簧改名为常州文戏。 1925年,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3年起称“锡剧”。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常州锡剧艺术生产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新局面。鲜明标志是:留下一批经典剧目,涌现了吴雅童、杨企雯等多位具有独特艺术流派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锡剧剧目创作和艺术生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红楼夜审》被摄制成彩色电影,《攀弓带》、《杜鹃红》、《七步桥》、《老铳》等先后获省锡剧节优秀演出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烟村三月》被拍成戏曲电影,并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少年华罗庚》连演一千多场,经久不衰,成为金坛锡剧团的保留剧目。在此同时,我市业余锡剧活动,亦出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民间职业、半职业剧团和一些小型演出队纷纷崛起,群众性锡剧演唱活动精彩纷呈,成为常州城乡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TOP
7#
TOP
8#
TOP
9#
TOP
1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