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拜访约翰李 [复制链接]

查看: 110206|回复: 488
31#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聂耳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县人。原名聂守信,号紫艺,因在黎锦晖主办的联华歌舞班拉小提琴期间,由于听觉能力异常敏锐被人取了个“耳朵先生”的绰号,从此干脆改名聂耳。

  聂耳初中毕业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云南军阀政府列入“黑名单”,于是前往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先后到联华、百代等影片、唱片公司工作。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在创作中体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他率先在歌曲中塑造觉悟了的工人阶级的鲜明音乐形象,并在中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唱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最强音。1934年4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组织安排他去欧洲、苏联学习,但路过日本在藤泽市鸽沼海滨游泳时,不幸为大海吞没,时年23岁,英年早逝,给中国现代音乐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他去世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创作了《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毕业歌》、《新女性》、《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塞外村女》等34首艺术性很高又广为传唱的歌曲(其中大多为电影、话剧的主题歌和插曲);此外,他写下的我国第一部表现反帝爱国斗争的小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和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显示了过人的艺术天才和丰富的创作灵感,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所罕见。

http://www.cyueqi.com/famous_info.php?famous_id=61
TOP
32#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不忘历史,应该应该.
TOP
33#

回复: 今天拜访约翰李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08-11-10 10:03:00 发表
[attachimg]117566[/attachimg]


LP到了嘛。声音囊暗老,要来念塞搭。
TOP
34#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关键是校声。堆满了补品元件也不一定就有音乐的旋律感出来。DIY也是这个道理。
TOP
35#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所以我感觉要认识一件器材应该先了解一个设计师。看一个器材也就是看一个设计师,看一种声音的理解和表现。
倒并不是说一定要求器材的设计者都是音乐人,主要是器材设计者(包括DIY者)对声音的理解,对音乐和戏曲的艺术感悟力,对音乐现场的把握度等才是其校声的方向。
TOP
36#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难道是威马组联合运放队,干柴遇烈火.
TOP
37#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旋律感”是非常珍贵的音响特质,比质感更重要。如果说质感是音响的基础,那么“旋律感”就是音响的灵魂,也是音乐的灵魂。个人感觉“旋律感”是烧友追求的更高目标,同时也是音响器材的价值体现。
在新德克音乐之旅音乐音响欣赏会上,凌总阐述的器材旋律感表现的现象和例子,个人颇有同感,也讲出了我长期以来对器材回放音乐和戏曲有不同艺术表现水平现象的疑问。问题的症结就在器材包括元件甚至线材和系统有对音乐旋律表现力的不同的现象存在。
认识到了这个现象,我想对器材(元件甚至线材)的“旋律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的。
TOP
38#

回复: 今天拜访约翰李



这些“土包子”我这个“土包子”喜欢。
TOP
39#

回复: 今天拜访约翰李




土+洋。
旋律放不好,音乐会不美。旋律放好了,音乐会非常美。
音响真折磨人。
TOP
40#

回复:今天拜访约翰李

是音乐的美,不是音色的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