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复制链接]

查看: 35221|回复: 179
141#

回复: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10-29 16:38:00 发表
一般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但对音乐的欣赏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我不是说我水平高)。
同时我们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



君不见音乐家中~全是头版LP...

粮仓大,乃君子?...

举例而已,不要误会.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08-10-29 16:54:00 发表
祝愿S兄早日更高!

的确,HIFI无止境呀。



对~同贺!
TOP
142#

回复: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calvin 于 2008-10-29 15:40:00 发表
我们听无间道的教诲,我们就改玩套装音响算了,别物役...



就差个箱就变套装啦~我...
TOP
143#

回复: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rokey2 于 2008-10-29 15:03:00 发表
杰兄:再请教一下如果没碰臂外圈,有无令唱盘内圈失真精良减少的好方法呢?


由于黑胶转盘是恒定角速度的,在单位时间内,唱针在外圈行走的路程远比内圈长,也就是说,内圈所记录信息的密度远比外圈高(想想45转比33.3转好就会明白),所以唱头在内圈的准确度要求也比外圈高。在刚开始玩、对准确度的调整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应以内圈为准。
唱头调整的八大功大家可以慢慢琢磨,老实说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并没有完全掌握。在这里说说影响内圈而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首先说VTA:应找一张比较平整的唱片来粗略调整(唱片厚度的选择就比较疼痛,后面再解释),而且应以内圈为准,在调完超距之后,还需要微调。某些惰圆(鸭舌)型的MC唱针对VTA非常敏感,稍有偏差就会产生失真,对于唱片厚度的选择就比较疼痛,能够动态调整VTA的唱臂还好办,否则要么选常听的唱片、要么选中庸的120克、要么选通常较厚的180克,听薄唱片时加垫。
其次是超距,应以所用唱臂的超距尺为准,在没有把握是否最佳超距,又或者那两点都非常准确的话,应以内圈那点为准。
再说侧压,由外圈到内圈的动态侧压要求是由大变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很多人在原理上都很难理解,能够准确调整的就更少了,那也只好以内圈为准了。
TOP
144#

回复: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10-29 14:39:00 发表
黑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有多种玩法。对我来说,我只是把黑胶系统当作一种工具,我更加关心黑胶唱片。
在黑胶唱片里,有三种唱片是非常昂贵的,一种是弦乐,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这些都是黑胶唱片中的极品,而黑胶在表现这些作品的效果是CD望尘莫及的,因为偏爱这些曲目,所以追求极致的效果。巴赫的黑胶都非常昂贵,尤其是一些名版、头版:像斯塔克

今天拜读了施兄博客中的美文,获益良多!
大文豪欧阳修说:乐之道深矣…听于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不可得而言也。
金嗓子DP-500CD机/C-2800前级/A-50V后级/威卓CR-one音箱
TOP
145#

回复: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08-10-29 19:52:00 发表
原帖由 rokey2 于 2008-10-29 15:03:00 发表
杰兄:再请教一下如果没碰臂外圈,有无令唱盘内圈失真精良减少的好方法呢?


由于黑胶转盘是恒定角速度的,在单位时间内,唱针在外圈行走的路程远比内圈长,也就是说,内圈所记录信息的密度远比外圈高(想想45转比33.3转好就会明白),所 ...



再次感谢杰兄耐性指导!昨晚调整到深夜3点...未果...

人人都熟睡,才是“黑”帮活动之时...调整过程...不是享受...
TOP
146#

回复: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黑道变白道,黑胶变存储器。用高采样率(196K),高分辨率的优质ADC记录黑胶数据,去除噪声,延长寿命。是否即能保住黑胶音质又......,另一种玩法。
TOP
147#

回复: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入黑社会总有一个磨合期   千万保重身体
---------很多时候音乐带给你的感动就无所谓什么载体了

我的影像生活 http://linn12.yupoo.com
TOP
148#

回复: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rokey2 于 2008-10-30 11:15:00 发表
再次感谢杰兄耐性指导!昨晚调整到深夜3点...未果...

人人都熟睡,才是“黑”帮活动之时...调整过程...不是享受...


你用的是什么唱头?
原配的高度风MM唱头对调整参数不是太敏感的哦,是否唱片没有洗干净?
TOP
149#

回复: 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原帖由 shuzixile 于 2008-10-30 12:25:00 发表
黑道变白道,黑胶变存储器。用高采样率(196K),高分辨率的优质ADC记录黑胶数据,去除噪声,延长寿命。是否即能保住黑胶音质又......,另一种玩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注意.这样比CD好听
TOP
150#

t回复:堕入"黑"社会的日子...

既然说到黑胶, 让我也谈谈一些调校唱臂和唱头的必须的知识:-
我们一般调校唱臂和唱头一定都要藉仪器,测试唱片和耳朵来肯定, 一旦胡来, 必造成失真以致严重影响音质的重播.
我们常用的规角尺 (alignment protractor),不外乎是三种- Baerwald, Loefgren和Stevenson(还有Chpratz , Kearns和KWillis等等),其实不同的规角,有其优点和缺点,例如Baerwald的规角(66.0和120.9 mm )着重于起点,中段和尾段的失真都平均一样; Loefgren的规角(70.3/116.6 mm)则是把唱头横过唱片失真减至最少; Stevenson 的规角(60.325/117.42 mm)却是把唱片尾段的失真减至最低.那一种规角最好,那是见人见智,由个人自己决定吧.
每一款唱臂因设计和长度不同,所以循迹角和超轴距都有差异,例如Linn Ittok的循迹角是65.6和120.6mm,超轴距是18mm,但我有一朋友多年一直以来都用了SME早期的规角尺在Ittok上,无形中把它的循迹角改了成60.3/117.3mm,超轴距亦变了15.86,后来我告知他才知道,其实现时我因用了Baerwald的alignment调校了AT OC9唱头在Ittok上,所以也相对改变了循迹角(66.0和120.9 mm)和超轴距(15mm),当然音色亦随着起了变化,我也不知是好是坏.
偏压是用来调整唱针在唱片上的内向引力的,调校不好,将会影响唱头的遁迹能力,造成失真.唱头的循迹能力不足,唯一的方法亦只有增加唱重至厂方推荐的最高值来补偿.
至于调校水平循迹角,通常调唱头在规角尺 A,B两点上,尽量与格子线平行,看的是针杆而不是唱头身躯(因针杆在头头上,可能有偏差,如不能成功地把唱头在A,B两点上都能与格子线平行,那就取其中在内的一点吧.
内圈失真原因很多,其中一种是唱针巳磨损或唱针设计的形状,其二是唱片巳损坏或压制不好,其三是安装唱臂的位置有些微差异,而太近转盘,其四是唱头调校不好(内圈失真在我们一般使用传统的唱臂上,其实是不能绝对避免的,只有使用直线唱臂,才可以完全消除).
VTA (正确的应该是SRA (Stylus Rake Angle)-针压和SRA是互相有关连的,当你把针压加重之后,唱头底部当然会更接近唱片,因为唱针的悬挂糸统和针杆受到压力往下压,自然令唱头也跟着向下坐,从而间接影响SRA的角度,反过来说把针压减得太轻,亦同样影响VTA和唱头的循迹能力.很多人都利用VTA来配合自己的音色喜爱.
以上的种种关系,非常微妙,加上唱臂的有效质量(effective mass)和唱头柔顺度(compliance)的配搭所引起的共振频率(共振频的理想范围最好在8 to 12 Hz之间), 更令事情显得更复杂.
共振频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RF共振频 = 159 / square root平方根 ((eff. mass 唱臂的有效质量+ cart weight 唱头重量+ fastener weight螺丝和丝母重量t) * (compliance 唱头柔顺度)
例子
    唱臂的有效质量-8克
    唱头重量-7克
    螺丝和丝母重量-0.5克
    柔顺度- 12 x 10-6cm/dyne
(8 + 7 + 0.5) * 14 = 217
square root 217= 14.73
159 / 14.73 = 10.79 Hz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测试唱片来测量共振频,例如:-











最后编辑KCC123 最后编辑于 2008-10-30 20:26:0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