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向后转 [复制链接]

查看: 6526|回复: 34
11#

回复:发烧向后转

老夫很注意感受真乐器的声音,现场音乐会也参与不少,花了不少银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锥盆喇叭无论怎样做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发声和真乐器是不同的,即使是锥状体的小号、大号、圆号,他们的发声和锥盆也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平板喇叭的发声最接近真乐器的发声,如钢琴、小提琴、鼓等,即使是小号、大号、圆号,也是通过管壁的震动发声的,和平板震动发声最接近。
TOP
12#

回复:发烧向后转

点一下主题:发烧是没有前途的,因为用来发烧的工具越来越高科技了,就拿CD解码芯片来说,专门针对音频设计的BB-PCM63芯片是解码芯片中最后的“贵族”,之后的芯片无论如何先进,那也不是专门的音频解码芯片,而是通用的高科技芯片,它的声音越来越“标准”化了,就象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和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厨所烹调出来的东西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TOP
13#

回复: 发烧向后转

前级。又是没见过的东东,有点象后级,没有选择旋钮,其实有3组输入,但都在后板。
TOP
14#

回复: 发烧向后转

里面的乾坤。金灿灿的ROE是我的至爱,有人拥有4支ROE便口水嗒嗒,那么用12支ROE来做前级肯定是疯子了。
TOP
15#

回复:发烧向后转

转一篇帖子。原帖来自http://bbs.besgold.com/viewthread.php?tid=112939
 还可以称为世界名牌的电容是德国著名的ROE电解电容,这个品牌的电容我用过7-8种,其中两款是电解电容。网上的资料说ROE电解电容在可以和SPRAGUE电容相比美,二者可说是欧美主力音响品牌中唯二的选择,但是对这种结论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ROE电解电容和RIFA电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欧洲的音响器材ROE电容用得很多,各种卧式立式电容在电路板上经常可见。说到SPRAGUE电容与ROE电容在HI-END 音响器材中的代表性,可以Krell的扩大机来做为典范,Krell的功率扩大机主滤波电容是sprague电容,输入级电垦放大与驱动级的电容器,便采用了ROE。Krell的前级以及数位器材也是依样画葫芦,特别的是Krell的前级以及数位器材里所用的ROE电容都一定采用一种猪肝色塑胶壳包装,EK材质的品种。ROE电容在以前大部份是金黄色的外皮包装,装在机箱内部线路板上金黄一片煞是好看,令人不由得联想起泛著黄金般光泽的音质与音色,澳洲有一ROE电容作为主滤波电容,在造型设计时并特别将电容器外露出来,以增加器材本身高级的质感。不过近来的ROE 电容,小数值的电容外包装已经改为黑色了,但黑色的ROE电解电容我还没有用过。其中标注为DIN--41238型号的声音最靓。  上面简单地介绍了几个世界级的品牌电容,有些是从网上的摘来的,有些是我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些品牌,希望不算是抄袭。
    思碧的电解电容我只用过1种。那是80年代初期的D500那一款。这款电容是银色的金属外壳,两头出引线,红色的一头为正,是25伏1000u的。其外形和国产的cj-10电容很接近,但是要比那个电容大一些,拿到手里分量不太足,显得轻飘飘的。试音发现,这款电容的高频部分表现不那么突出,显得过于温暖,解析力不强,资料上说对那些本就朦胧不透的器材选用SPRAGUE时,校声过程中可能会麻烦一些,而对于那些中频干薄、高 频刺亮的器材,SPRAGUE就会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了。这个结论我是同意的。这款电容的低频也不太好,解析力和力度都不太令人满意,我不知道它使本身就如此还是太老了。但该电容的中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的中频非常舒展,令人非常放松,很像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尤其像村姑。思碧的薄膜电容的中高频也非常疏松自然,和胆机搭配可以使胆气四溢,胆机高手首选思碧电容,是有他的道理的。
    我用过的ROE的电解电容有两种。ROE电解电容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声音和银线的声音很接近,非常华丽,解析力高的惊人。其定位异常准确,高频非常顺滑。其低频下潜的很深。对于一个世界有名的电容,其低频下潜的很深,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其低频居然比RIFA下潜的还深,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其低频的力度不如RIFA控制得好,显得有些浑浊,低频得质感也不如RIFA,如果听交响乐,那么roe电容是首选,各个乐器的定位很清晰,表现的从容不迫,再复杂的音乐也可以交代的清清楚楚。roe电容是追求hifi效果的听友的首选,从技术的角度来讲,roe是难得的作品,但是其过于精确,导致其音乐性打了一定的折扣,听ROE的音乐,你很难有融到音乐中的感觉,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你和音乐之间的距离。太精确的东西就没有诗意了,哲学家狄德鲁说得一点不错。ROE和德国的WIMA都和德国人很相似,都很技术化,但是缺乏诗意。ROE的电容也基本上不发热,用很长时间后摸着还是凉的。但是ROE的电容上面不写出厂日期,这样很难判断其未来还能用多少年。
TOP
16#

回复: 发烧向后转

只要调配得好,ROE带给你的不只是金灿灿。
TOP
17#

回复: 发烧向后转

原帖由 老九cc 于 2008-10-11 23:17:00 发表
老东西是很有特点,但也不至于一旦偏向老的就对新的抵触吧!


00年以前的音响是按发烧理念做的,成本次要,00年以后是跟着新科技成果做的,成本首要。
TOP
18#

回复:发烧向后转

音响产品是用来听的东西,主观感受占很大的成分,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它不能象电脑资讯产品那样不停地更新换代。一台顶级配置的电脑,一两年后就会变成“低配置”而显得落伍,但音响产品的发展却不能因科技进步获得长足的跟进。九十年代上期和中期,有一个“胆石之争”,争得很激烈,那时有人几乎想把所有的胆机赶尽杀绝,但若干年后,胆机拥有者的比列不降反升。为什么胆机没有进入坟墓?答案很简单,胆机能带给听者“有血有肉”的音乐感受,而同价位的石机却往往是“有骨无肉”。音乐是一种感受,当这种感受来得很鲜活、有灵气时,你就会喜欢产生这种感受的播放体,反之,你就会无动于衷。
TOP
19#

回复:发烧向后转

谢谢老九cc,给这篇帖子加分不少。
我希望音响器材不要象电脑那样,越来越同质化,没了自己的灵性。胆机不是万能的,肯定有它推不好的箱子。
大家都有喝酒的经验,偶尔一瓶当年没有被喝掉的老酒不经意被发现,瓶盖一开,那股醇香立即让好饮者垂涎欲滴,喝上一杯,立即神采飞扬,飘飘欲仙。
一些老器材和老酒的品性是一样的。
TOP
20#

回复:发烧向后转

98年我专门去看“广州国际视听(精品)器材展”,见到刚刚推出的“写真Ⅱ号”,一下子迷得不得了,不惜6千大元买回了家,搭配了很多功放,也没有获得满意的声音,一直用一台朋友自焊的胆机应付,后来在论坛上有一篇火热了一年多的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谈论艺术家6.6的那篇,其中有说6.6和写真Ⅱ号是绝配,于是我又买了6.6,听了近2年,有一天我去音响店和老板聊天,他正在放一张我熟悉的唱片,就是“英格玛—乌兰巴托的爸爸”,当第四首“朱迪娜娜”响起时,我大吃一惊,怎么里面很响亮很清脆的鼓声在我的系统里很微弱很朦胧,于是,我知道我的系统有问题,还是搭配不好的问题,接下去,又走上了换器材的漫长道路,十几台的CD机比拼,十几台的功放比拼,十几对的音箱比拼,不知不觉,比来比去却是一些老家伙占了上风、、、、、、
十几年的发烧路途象兜圈一样,春去秋来,没有遗憾,只是感恩,现在应该是只有音乐没有器材的境界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