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 [复制链接]

查看: 2643|回复: 16
1#
TOP CLASSIA 首席范本
音乐史不朽名曲·
国际顶尖演奏家·
世界一流交响乐团·
唱片录音经典演绎·星外星鼎力奉献






必备的莫扎特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
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
大调钢琴奏鸣曲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20世纪钢琴女神克拉拉·哈丝姬尔最擅长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被誉为 “莫扎特再生”。

《第19钢琴协奏曲》,哈丝姬尔与柏林爱乐直接配合,没用指挥。两者的配合天衣无缝,几乎在神交中默契地完成。而哈丝姬尔与匈牙利传奇指挥家弗里乔伊合作的《第27钢琴协奏曲》,则成为指挥家最弥足珍贵的录音。

难得一见的“非立体”不朽篇章,收录钢琴女神珍贵遗世之作《F大调钢琴奏鸣曲》。


推荐曲目:

《F大调第19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TOP
3#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的《F大调第19钢琴协奏曲》和《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在作曲家27首钢琴协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19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784年,是一首充满热情的协奏曲。哈丝姬尔在这首协奏曲中没有用指挥,而是亲自弹琴率领乐队。第一乐章非常平静而又充满了童趣。随后主奏钢琴与乐队交相辉映,相互穿插。哈丝姬尔的钢琴声音变得清澈亮丽,与乐队的对话中成为主角。第二乐章钢琴有一种沉思的气氛,令人想到莫扎特的歌剧中的咏叹调;第三乐章钢琴跳动的短音、诙谐活泼的气氛占据了主导地位。哈丝姬尔敏锐地把握住音色的细腻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加入了一些装饰性的处理和细微的速度变化,使得这款演奏显得超凡脱俗,华丽典雅。

第27钢琴协奏曲完成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1791年,这也是他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哈丝姬尔在演奏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中非常注意与乐队保持着音量的平衡,在触键上有些凝重,使得音色有些暗淡,非常符合莫扎特这首作品略带伤感的基调。第二乐章徐缓的节奏中隐含着理性的思考,钢琴与乐队交相辉映,钢琴仍然保持着不很突出的音量,始终与乐队保持着若隐若现的距离。第三乐章一开始活泼的旋律与前两乐章的沉稳形成鲜明对照,而哈丝姬尔很好地控制着情绪,逐渐释放,使情绪在最后一刻才达到完全自由。对听者来说,这是一种最完美的聆听享受。



曲目:
449 722-2

WOLFGANG AM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9 in F major,K.459 [27’57]
F大调第19钢琴协奏曲,作品K.459号
1.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12’43]

2. 第二乐章:小快板(Allegretto)
[8’08]

3.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7’06]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协奏:柏林爱乐乐团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7 in B flat major,K.595* [29’24]
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作品K.595号
4.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13’04]

5. 第二乐章:小广板(Larghetto)
[7’39]

6. 第三乐章:快板(Allegro)

[8’41]



Bavarian State Orchestra
CLARA HASKIL,Pinao /FERENC FRICSAY
协奏: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
钢琴:克拉拉·哈丝姬尔
指挥:弗兰克·弗里乔伊


Piano Sonata in F major,K280(189e)
[12’16]

F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280(189e)号
7.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4’48]
8.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4’30]

9. 第三乐章:急板(Presto)
[2’58]


CLARA HASKIL,Piano
钢琴:克拉拉·哈丝姬尔

*单声道录音
TOP
4#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专辑演奏特点:

F大调第19钢琴协奏曲,作品K.459号

第一乐章开始长长的引子,乐队演奏得纯朴、自然,之后哈丝姬尔的主奏钢琴奏出第一主题,非常平静而又充满了童趣。随后主奏钢琴与乐队交相辉映,相互穿插。哈丝姬尔的钢琴声音变得清澈亮丽,与乐队的对话中成为主人。结束前的华彩乐段尤为精彩,音色变得朦胧,速度较为自由,表现出演奏者的自信心和控制力。第二乐章乐队的引子演奏得具有很强的歌唱性,令人想到莫扎特歌剧中的咏叹调;钢琴出现时较平静,有一种沉思气氛,分别与木管乐器和弦乐进行着对话,音量与木管与弦乐保持着很好的平衡。主奏钢琴与乐队始终在这种平衡状态中相互倾诉,娓娓动听。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由钢琴首先开始,奏出跳动的短音,诙谐活泼的气氛占据了主导地位。哈丝姬尔敏锐地把握住音色的细腻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加入了一些装饰性的处理和细微的速度变化,使得演奏超凡脱俗,显得华丽典雅。结尾处哈丝姬尔和乐队都没有滥用高潮效果,而是非常小心地控制音量,快速而平稳地结束全曲。

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作品K.595号

第一乐章长长的前奏中包含着主题旋律,乐队的演奏有些深沉,但并不沉闷,不时被几个装饰音点缀着。钢琴进入得非常自然,仿佛就是悄然从乐队身后飘出。哈丝姬尔非常注意与乐队保持着音量的平衡,只是在细部的处理上才显出独特。触键有些凝重,因而整体上音色有些暗淡,非常符合莫扎特这首作品略带伤感的基调。结束前的华彩乐段仍然保持着这种凝重的气氛,但也增加了一些感性成分。第二乐章开始由钢琴奏出主题,徐缓的节奏隐含着理性的思考,乐队与之交相辉映。中段旋律感和歌唱性有所增强,哈丝姬尔仍然控制着不很突出的音量,始终与乐队保持若隐若现的距离。第三乐章一开始活泼的旋律与前两乐章的沉稳形成鲜明对照,而哈丝姬尔并未让这种活泼完全放任,而是很好地控制,逐渐释放。主题经过几次反复后情绪逐渐高涨,在高潮处结束全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280(189e)号


第一乐章开始部分,哈丝姬尔以一种稳健的速度进入,充满明朗的情绪,显得即典雅,又有活力。她的触键具有非常华丽的特点,即均匀细腻,又饱满富有弹性。第二乐章变为小调,音色比前一乐章暗淡了许多,但更富有想象力,也增加了叙事的因素。速度上有很大的起伏变化和自由控制。第三乐章虽然是3/8拍子的急板,但哈丝姬尔的演奏在一开始就具有了一种诙谐的味道,呈现出明朗快乐的心情,沁人心脾,乐曲自始至终沉浸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快乐的心境之中。
TOP
5#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专辑录音特点:


钢琴女杰哈丝姬尔的这两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录制于1957年,当时虽然已有立体声录音技术,然而并未普遍使用,况且技术还不很成熟,因此这款录音采用单声道录制也不足为奇。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现在的技术重整后,背景噪音几乎听不出来,而钢琴与乐队的音场感虽然很窄,但层次分明,音质清晰。莫扎特的《F大调第19钢琴协奏曲》没有指挥,由哈丝姬尔与柏林爱乐乐团直接配合演奏,这其实更符合莫扎特时代的演奏习惯。钢琴与乐队的配合天衣无缝,他们几乎就是在神交中默契地完成演奏,而且哈丝姬尔那细腻的触键产生的独特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则充分表现出哈丝姬尔那精确流畅的演奏和典雅高贵的气质以及弗里乔依那极富戏剧张力的处理。他们相得益彰的配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变换无穷的莫扎特音乐的本色。《F大调奏鸣曲》是一首搭配曲目,录制于1961年,立体声录音,质量明显好于前两首。哈丝姬尔在这首不常被演奏的作品中倾注了许多感性的情绪,她似乎是在尽量找到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乐曲时的那种舒畅的心情,和溢于言表的激动。遗憾的是,哈丝姬尔在录完这首作品不久就离开人世,我们不能听到她更多的立体声录音了,然而她终究留下了不少的单声道录音,尽管不是立体声,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一提的是,指挥家弗里乔伊也在两年后去世,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录音作品中,这款协奏曲的录音更显弥足珍贵。
TOP
6#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乐曲赏析:两首清新明快的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F大调第19钢琴协奏曲》作品K.459号

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784年,此时的莫扎特在维也纳以一位备受欢迎的钢琴家从事频繁的演奏活动,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这首作品的另一个名称是“第二号加冕典礼协奏曲”,其由来是初版的钢琴谱上注有“本协奏曲是在法兰克福举行皇帝雷奥博二世的加冕典礼时,由作曲家亲自演奏”。而此前已有D大调协奏曲(作品K.537号)被称为“加冕协奏曲”,因此该曲被称为“第二号”。这首作品K.495号是一首充满热情的协奏曲,通篇几乎找不到任何低沉忧郁的情绪。

第一乐章是快板,F大调,2/2拍,开始的旋律清晰而规整,具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呈示部由主奏钢琴奏出。接着,主奏钢琴又奏出第二主题,然后与乐队形成对答。第三主题由乐队奏出,由钢琴加以变奏。第一主题在不经意间也加入其中,而此时已近尾声,莫扎特将此旋律变为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小快板,C大调,6/8拍,二段体,属于速度稍快的中间乐段。乐曲充满了优美的咏叹调式的温柔,更让人联想到他的歌剧中的某一段女高音咏叹调。第一主题相当抒情,力度与和声都有细腻的变化。旋律在移调并变化之后,进入第二主题。此时出现木管乐优美的声音。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自由再现。

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F大调,2/4拍,回旋曲式。规整的主题动机以灵活的对位形式展开,经过很长的展现,以主题的一部分素材转为副题。木管乐又开始演奏基本动机,与主奏钢琴展开“对话”,不断地有新的素材出现,基本动机却始终贯穿其中,充满诙谐活泼的气氛,音乐在不断高涨的情绪下,以飞快的速度冲向终点。


莫扎特《降B大调第27钢琴协奏曲》作品K.595号

莫扎特的这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完成于他生命的最后一年——1791年,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首钢琴协奏曲。三年前,他完成了那首著名的“加冕协奏曲”,使他的名声有所回升。而这首降B大调协奏曲并未马上获得上演机会,而是在几个月之后,才在宫廷厨师伊格纳茨·杨恩的寓所举行了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担任钢琴主奏。这场音乐会也成为莫扎特以演奏家身份出现在舞台上的最后一次。

第一乐章是快板,降B大调,4/4拍,奏鸣曲式。开始是一小节伴奏,就像一首歌曲的开始那样。第一主题进入后,不时地被一个强有力的分解和弦打断。第二主题加入了切分音,与第一主题形成不很强列的对比。主奏钢琴出现时,将第一主题加以装饰,带有朦胧之美的副题也随后出现。主奏钢琴以快速音群转向F大调的第二主题。经过充分的展现后,进入再现部,在结束之前加入了一段长长的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小广板,降E大调,2/2拍,三段体。开始的旋律较慢,充满典雅与泰然自若的情绪;中段转入属调,具有较强的韵律感和歌唱性;末段重复开的段落,其中插入了一些新旋律。

第三乐章是快板,降B大调,6/8拍。第一主题具有轻快活泼舞蹈般的性格,无论是回旋曲风格的第一主题呈示之后的经过部,还是副题或第二主题,都受到这种性格的支配。再现部将第一主题几度转调,副题、第二主题相继出现。主奏钢琴以快速的琶音音群止于属音,进入他亲笔所作的华彩乐段,再次出现第一主题之后,全曲结束。


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280(189e)号


1772
年,16岁的莫扎特第三次从意大利旅游回来,接着又访问了维也纳,此时他的心情舒畅,音乐中也开始带有温情的味道了。1774年至1775年他创作的6首钢琴奏鸣曲就表现出这种心态的变化。作品K.280是这其中的一首。这首奏鸣曲在技巧和情感两方面都达到了令人赞叹的平衡。三个乐章采用了不同类型的三拍子。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充满明朗的情绪,富有戏剧性;第二乐章是柔板,以西西里舞曲为基础,音乐充满恬静和典雅的气氛,而在乐曲深处却隐含着强烈的情感;第三乐章是急板,释放出一种轻松的心境,音乐上简单而持重,内在而抒情。
TOP
7#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作曲家介绍:

天才神童——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去世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宫廷乐师,莫扎特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出音乐才华,3岁开始作曲,4岁写出钢琴协奏曲,6岁开始旅行演出,展示其神童风采,足迹遍及巴黎、伦敦、意大利以及慕尼黑、维也纳等城市。莫扎特在7岁时出版了4首小提琴奏鸣曲,11岁时在维也纳奉皇帝之命创作了歌剧,这种音乐上的早熟至今无人能比。莫扎特在25岁时定居维也纳,36岁就英年早逝。尽管莫扎特只活了36岁,然而他却创作了有编号的作品600余部,其中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等各类体裁的作品。莫扎特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他让所有的乐器“歌唱”起来,让旋律优美地倾诉、流畅地展延。他在早年时受到前辈,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海顿较深的影响,然而他后来的作品风格与海顿大相径庭。

莫扎特在生前始终受到贫困的干扰,甚至死后被埋在维也纳的贫民公墓,至今遗骸无法找到,这也是现代音乐史学家们的一大遗憾。
TOP
8#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音乐体裁介绍:

“亲切对话”的协奏曲

协奏曲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器乐体裁形式之一,最初产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特别是经过巴洛克时期作曲大师科雷利、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人的潜心探索与实验,它的编制组合与曲式结构才初见倪端。总的来说,协奏曲是指一种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合奏的管弦乐队的交互演奏的形式,如果更为形象地说,它就像是独奏乐器与合奏乐队亲切的“对话”,随着乐思的展开,这种“对话”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这与中世纪的单独乐器演奏或乐器的合奏来说,大大丰富了音乐技巧的潜能与表现力,甚至是乐器制造业的开拓。事实上,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确立,促进了音乐各个要素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协奏曲作品大都是创作于18、19世纪。协奏曲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产生的作品也多达上万部(不完全统计)。莫扎特是现代协奏曲的奠基人,他的协奏曲基本上确立了以后的由一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形式,以及华彩乐段的形式。他一生作有50首协奏曲,其中大部分是为键盘乐器所作,不过也有为小提琴、圆号、长笛、单簧管所作的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之后的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创作。

特别要提到的是,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创立紧密联系着键盘乐器的制造业的改造与发展。这是由于在17世纪的巴赫以及在他以前的时代,键盘作品的创作是以发音较弱的羽管键琴(或拨弦古钢琴)为主的。众所周知,协奏曲的创作是必须建立在独奏乐器与乐队在音量(或音色)上的抗衡的基础上的,显然古老的键盘乐器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创作体裁的发展了。一般认为在17世纪由佛罗伦萨制造的以锤击弦原理制造的键盘乐器代替了羽管键琴,这种叫做“Pianoforte”(有强有弱)的乐器诞生了,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发音响亮的“钢琴”的前身。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将钢琴的高难技巧与华丽丰富的表现力,与交响性融合,把协奏曲这一表演形式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很难逾越的高度。当然,特别是贝多芬对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时代钢琴制造业与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交相辉映、日臻完善。与其他协奏曲形式不同的是,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钢琴制造的联系尤为紧密,它们是在互相激励和补充的情景下发展起来的,贝多芬就曾经为多架新制作的钢琴演奏并作曲,而钢琴制造师也根据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要求不断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当然,小提琴也不例外,17世纪意大利的提琴制造业空前的发达,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小提琴的音色更为响亮纯美和卓尔不群,也为作曲家更多创作这件乐器的独奏以及与乐队的合奏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些放射着人类精神火花的协奏曲,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的内涵,还是从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要求来说,都是对演奏者永恒的挑战,而对听众来说,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启迪无疑是最快乐的。
TOP
9#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演奏家介绍:

钢琴女杰克拉拉·哈丝姬尔

哈丝姬尔1896年生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1961年在瑞士去世。她最初的音乐教育在维也纳开始,后又到巴黎音乐学院深造,随科尔托学习钢琴。从学生时代起,哈丝姬尔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受人瞩目。她曾与著名小提琴大师伊萨伊合作,经常一起外出演出。毕业后,她又担任卡萨尔斯和埃奈斯库两为大师的伴奏,从此名声大振,活跃于各种音乐会舞台,并在瑞士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哈丝姬尔参加了一次由卡萨尔斯主持的普拉德音乐节,声誉更隆,又与小提琴大师格鲁米欧在巴黎等地定期举办“奏鸣曲音乐会”而在世界乐坛声名远播。

哈丝姬尔的演奏特点是具有精确的如同机械一样的技巧,与在此之上演绎出的高贵精神。在她那高雅细腻的演奏中,具有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能很自然地将音乐推向引人入胜的境界。

哈丝姬尔最擅长演奏的是莫扎特的作品,法国人称赞她是“莫扎特再生”。她录制的唱片中,以莫扎特的作品最多;他与格鲁米欧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全集》、与马尔科维奇合作的莫扎特《第二十与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等堪称经典之作
TOP
10#

回复: 钢琴女神哈丝姬尔演绎莫扎特最佳录音版本莫扎特第19、第27钢琴协奏曲 F大调钢琴奏鸣曲

英年早逝的指挥大师弗兰克·弗里乔伊



匈牙利著名指挥家弗兰克·弗里乔伊,1914年生于布达佩斯,1963年去世于瑞士。1939年至1945年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首席指挥。1947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艾内姆的《丹东之死》的首演;1949年于萨尔茨堡首演了奥尔夫的《安提戈涅》。此后便经常在各地任指挥:柏林市立歌剧院、慕尼黑歌剧院、柏林德国歌剧院、柏林美占区广播电台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休斯顿交响乐团等,他还创建了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并使该团跻身于德国最优秀乐团行列。弗里乔伊的指挥凌厉奔放,但在他去世前不久却一改指挥风格,同一曲目演奏速度比以前明显放慢,但戏剧张力和幅度变化却无比宏大,充满魅力。由于他英年早逝,所录唱片为数不多,但张张都是精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