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复制链接]

查看: 2797|回复: 16
1#
当代俄罗斯最优秀的乐团演绎俄罗斯民族音乐之魂。

俄罗斯桂冠指挥家特米尔卡诺夫倾情诠释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巨作。

感人至深的版本——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


推荐曲目:

E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二乐章

1812序曲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1812序曲》作于1880年春,作品以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1812年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俄国军队英勇反抗拿破仑入侵及人民欢庆胜利的庄严场面。此曲是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形象鲜明,通俗易懂且备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于1888年。此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年代。虽然在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已经达到成熟的地步,但这时期却成了他创作上的空白时期。而《E小调第五交响曲》正是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以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知识分子,当时彷徨不安想要和命运做斗争的心境。作曲家曾在札记中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肯定生活的思想”。因此,此部作品也被称为是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交响曲”。



当代俄罗斯最优秀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与桂冠指挥家特米尔卡诺夫合作,精心地用个个音符和段段旋律,深刻揭示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内涵,完美表现了柴科夫斯基的内心世界。这张唱片的经典诠释和优秀录音,使之成为众多演绎柴科夫斯基这两部作品优秀录音版本中的翘楚。



TOP-038
BVCC-37259

74321-80059-2

Peter Illyich Tchaikovsky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
[65:35]


1. 1812 Overture, Op.49
1812
序曲作品49
[16:18]

录制于1990121

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64
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4
2. I. Andante; Allegro con anima
[16:26]


第一乐章: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
3. II. Andante cantabile, con alcuna licenza

[13:33]


第二乐章: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
4. III. Valse: Allegro moderato
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
[5:55]

5. IV. Finale: Andante maestoso; Allegro vivace
[13:00]


第四乐章
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
录制于1992489日及11



指挥:特米尔卡诺夫/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列宁格勒)
TOP
3#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专辑演奏特点

这张唱片由俄罗斯当代最著名的指挥家特米尔卡诺夫倾情演绎。他以令人信服的功力向人们展示了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无穷魅力,他对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精准的掌控力和张力时时刻刻震撼着聆听这部作品的每一个人。

1812序曲》是199012月为庆祝柴科夫斯基诞生150周年在圣彼得堡举行的音乐会中的一个现场录音。这部作品的结尾采用的是柴科夫斯基原作中的沙皇时期俄国国歌《上帝保佑沙皇》的曲调(1917年以后,前苏联曾把《1812序曲》的结尾由沙皇俄国国歌《上帝保佑沙皇》改为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中的《光荣颂》曲调)这样就使得这部作品充满原作的意味。

由特米尔卡诺夫指挥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堪称世界乐坛最正宗的俄国之音,这种俄罗斯风格的纯正再现,使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内涵就像一幅幅画面一样,透过音乐的旋律真实的呈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这样原汁原味的呈现,使人听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TOP
4#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专辑录音特点



RCA
出版的这张由著名俄罗斯指挥大师特米尔卡诺夫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柴科夫斯基作品专集是近年最出色的同作品录音。该片收入的曲目包括《1812序曲》和《e小调第五交响曲》,其中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尤为精彩。
特米尔卡诺夫领衔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继承了穆拉文斯基时代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绎俄罗斯作品时粗犷豪放、情感质朴的传统,又吸收了现代西方乐团注重声音质量的优点,使乐团的演奏更加富有魅力。这张唱片的录音生动地记录了他们的精彩演奏,弦乐的音色犀利、鲜明,质感强、张力足,铜管的演奏粗犷奔放,音质略粗但闪耀着金属光彩的声音充分展示了“俄罗斯”式的力量与豪情,令人兴奋、激动。木管朴实、自然的声音与乐团整体的风格十分融合,打击乐的力度也相当强劲。乐团的合奏音响清晰饱满,层次鲜明、结像清晰。唯一的遗憾是混响量偏小一点,如能适当调整,会获得更加宏大的空间感,从而使声音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TOP
5#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乐曲赏析

柴科夫斯基譜就的一曲爱国主义颂歌



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1812序曲》,在其创作生涯中,虽不能算是作曲家具有深刻内涵的那类作品,但它形象地描述和立体地再现了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尽管它对于作曲家本人来说只不过是一首适时的应景作品,但在音乐爱好者们的心目中,它却是引人步入古典音乐之门最通俗和最易懂的欣赏曲目。




1812序曲》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880年的10月,柴科夫斯基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请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及工业博览会写一首大型的乐曲,供合唱队和管弦乐队,或者干脆就是为单独的管弦乐队演奏而创作。随后,鲁宾斯坦便为柴科夫斯基出了3个题目供他在作曲时参考和选择。这3个题目是:1.博览会开幕,2.亚历山大二世加冕25周年,3.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I落成。柴科夫斯基面对着这3个题目却发了愁,他认为这3个题目都不太好作文章。但碍于鲁宾斯坦的情面,柴科夫斯基还真不好推托,于是在思忖良久之后作曲家便决定以第3个题目为切入点。这第3个题目也就是: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既然是重建,那么它不是毁于年久失修,就是毁于战火,正是由于救主基督大教堂是毁于1812年那场著名的俄法战争,于是柴科夫斯基便决定以这场伟大的战役为主题而创作一篇宏大的交响乐章。创作主题定下来之后,柴科夫斯基便以非常快的速度开始了作曲,并于12天之后将乐曲全部完成。虽然作品按时交稿,但柴科夫斯基却对它没有什么信心,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写道:“这首序曲写得很热闹,但我觉得它却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在写作时我所凭借的只是一种热情而非挚爱。”后来这首作品在出版时被编为作品第49——被称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




柴科夫斯基在音乐中所讲述的1812年真实历史情况是这样的。公元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想称霸世界,他想先征服了俄国亭后再集中力量去对付英国,于是便调集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他先是在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博罗金后,又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进逼莫斯科。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所以要想取胜只能靠速度,因为法国人根本忍受不了俄国那冷风刺骨的天气。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早料定法国人虽士气高涨,但他们却抵御不了俄罗斯的寒冷,于是库图佐夫元帅便下令坚壁清野,全城撤退,不给法国人留下
何的食物。法军在向莫斯科进军途中,由于不适应俄罗斯寒冷恶劣的天气,许多人都冻死、饿死或病死,这时的法军已无士气可言了。就在拿破仑进退维谷之时,库图佐夫率领着俄军开始了反攻,在强大旋风般的席卷中,法军大败,来时60万的军队最后逃回法国的还剩不到两万人,就连拿破仑本人也是仅带了贴身的几个护卫,绕道德国才逃回到法国本土。这场著名的俄法大战便成为了俄罗斯人民奋起反抗强敌的典型历史事件。

由于这首序曲以战争为题材,并且热情歌颂了俄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英勇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题材,因而在管弦乐队的配器上,柴科夫斯基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为了能在群众集合的露天场合演出,他将乐队的规模给予了扩大,结束段还加进钟、鼓和真炮的效果来烘托氛围。另外,为了能让听众一听便懂,柴科夫斯基还很巧妙地利用了法国国歌《马赛曲》与俄国国歌《上帝保佑沙皇》的旋律穿插进行于乐曲之中,使人一听便明了这是代表拿破仑的军队,那是代表俄国军队。《1812序曲》的首演大获成功。这点出乎了作曲家的意料。但不管怎样讲,这部管弦乐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正如高尔基所讲的那样:“他的声音表达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国家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TOP
6#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柴科夫斯基心中的“命运”与“人生”



《第五交响曲》是距柴科夫斯基完成《第四交响曲》11年后,才完成的交响乐体裁的作品,就是说这个时期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休眠期”。这对一个已经取得国际声望,并且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曲家来讲,似乎不可思议。但就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性格和俄国当时的形势来看,这又是必然的。因为,从《第四交响曲》到《第五交响曲》中间间隔的11年间,正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从表面上看,柴科夫斯基是一个不太关心音乐之外任何事情的音乐家,但一个人无论怎样,都不大可能摆脱他所在社会和周围的环境,更何况像柴科夫斯基这样一个性格忧郁、多愁善感的艺术家了。他曾期盼沙皇政权能够政治改良,也曾幻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维新运动,然而,现实令他大失所望,沙皇的野蛮统治更加变本加厉,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被进一步剥夺,而被寄予厚望的资产阶级却又十分的软弱,这一切都令柴科夫斯基不解和彷徨……。多愁善感的艺术家在徘徊,他为人生的归宿所困惑。他说:“生命流逝,走向终点,而我却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他开始研读托尔斯泰的《忏侮录》,但又不同意这位大师关于“死是真理,其余全是虚伪”的悲观论调,他也曾试图皈依基督教,却又在宗教中没有获得慰藉。这样,柴科夫斯基终日陷于苦闷之中,没有一点创作的激情。有时,他竟会搁笔数月——188011月到次年9月间,他没有写过一个音符。在这种情况下,他常常出国旅行,以排解心中的郁闷。


1888年三月,柴科夫斯基自欧洲旅行回来,住入莫斯科附近的伏罗洛夫斯克的一处别墅,开始尝试着创作一些东西。他在工作之余,便常常到郊外漫步、散心。在他1888527写给弟弟摩德斯特的信中提到:“我想慢慢开始收集一部交响曲的材料”,由此可以推定,此时他尚未着手作曲。他在6月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我以前跟您提过,要写一部交响曲的事。但是一开头,便遇上了困难。不遇既然有了灵感,无论如何也要试试看。”据此推断,柴科夫斯基似乎是在18886月初才着手作曲。在86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已经完成了一半交响曲的管弦乐。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也不比往常。连弹钢琴或夜里图书都感到非常吃力。”然而,那一年的夏天,他虽健康情形不佳,但还是在826完成了本交响曲创作。在18881117,由柴科夫斯基亲自指挥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圣彼得堡首演,获得听众们的热烈的喝采。



《第五交响曲》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既惶惑不安,又渴求光明的心境。作曲在札记中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肯定生活的思想。”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
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第二乐章
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第四乐章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TOP
7#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作曲家介绍

“让俄罗斯音乐响彻世界”的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国19世纪著名作曲家,184057生于沃金斯克,1893116卒于彼得堡。儿时的柴科夫斯基显示出音乐才能,但是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1850年进入法律学校,1859年在司法部任职。1865年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扎列姆巴学习音乐理论,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任音乐学院教授。1877—1890年,柴科夫斯基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从此可以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作曲。柴科夫斯基是俄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立足于俄罗斯民族音乐,同时又吸收了欧洲,特别是德国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音乐的形式与精神,这种融合得到了极大的成功。由于婚姻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一度精神陷入崩溃,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始终像阴影般干扰着他的生活。从他的许多作品,如第四、第六交响曲等都折射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抗争;而另一方面,他也创作出许多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作品,如三部芭蕾舞剧、三部钢琴协奏曲、歌剧《黑桃皇后》、《叶甫根尼·奥涅金》以及一些管弦乐曲和室内乐等。

很少有作曲家的作品能像柴科夫斯基那样受到听众如此强烈的欢迎,至今他的许多作品仍是音乐会上不可缺少的曲目。这除了他很好地利用德国古典与浪漫音乐的风格与俄罗斯民族音乐融合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音乐旋律极为优美,配器色彩异常丰富与独特,而且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欣赏性。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几乎囊括所有的音乐体裁,数量浩繁。

柴科夫斯基在世时,他的多部作品遭到贬斥,但奇迹般最终却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在近代西方的音乐评论中,柴科夫斯基仍不被认可属于“音乐大师”行列,也不认可对他“俄国贝多芬”的说法,但他的音乐无庸置疑地被认为具有彻底的国际性。虽然他早期的交响乐在发展的技法上流于简单,他推向高潮的手法表现得声嘶力竭,以及过分的重复而造成的喋喋不休唠叨的印象,音乐表现的忧郁与缺乏坚定的气质,也屡遭非议,但他迷人的典型民族风的旋律,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高超的作曲技巧、精美绝伦的配器,以及无与比拟的驾驭管弦乐队的能力,都具有强大无比的说服力。从赏心悦目的精雕细琢乃至狂号怒吼的巨大音响效果也成为了指挥家夸张手法的最好发挥,同时也成为全世界广大听众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地喜爱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重要因素。
TOP
8#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音乐体裁介绍

“琴瑟合鸣,号鼓声动”的交响曲

交响曲亦称交响乐,它是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的大型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中的一种最重要体裁。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nia,原意为“一齐响”,最初是指不同的声音协和的同时发声,后来是指多声部的器乐合奏曲。规范化的交响曲体裁是由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意大利歌剧序曲按“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次序排列,这种形式是由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创立的。随后,这种歌剧序曲逐渐从歌剧音乐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会作品。
  
18世纪以后,交响曲在欧洲的不同音乐中心得到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奥的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约·斯塔米茨(1717—1757),他第一次将小步舞曲(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生活舞曲)引入交响曲中,从而把交响曲扩大成为四个乐章,形成了交响曲四个乐章套曲的雏形。此外,他还致力于交响曲创作手法的创新,充分发挥交响乐队的演奏性能,提高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力,从而以约·斯塔米茨为首的曼海姆乐派对欧洲器乐创作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先驱。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大师对于交响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规范了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使交响曲成为器乐作品中最重要、最大型的一种体裁;他们的音乐创作活动在欧洲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后的一些作曲家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交响音乐的表现手法,使得交响曲成为所有音乐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结构,一般是快速度的,音乐发展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效果,常表现出一种乐观、热情、积极、活泼的情绪,也常描写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斗争形象,全部音乐是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调性不同的主题对比和发展上。第二乐章一般是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速度较慢,音乐富于歌唱性,常表现个人深刻的内心体验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这一乐章常为全曲的抒情中心部分。第三乐章是舞曲性乐章,一般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速度的,结构常为复三部曲式,音乐主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些风俗性场面,如娱乐、游戏、舞蹈等。第四乐章速度很快,一般比第一乐章的速度还快,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结构,常表现一种乐观、明朗、欢乐的情绪,也常以热烈欢快的舞曲风音调来表现群众性节日欢乐或斗争胜利的欢庆场面。
  
交响曲的乐章数量和形式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作曲家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确定。例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五个乐章,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交响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有六个乐章。
而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却只有两个乐章。

“独立的开场白”——序曲

顾名思义,序曲是在歌剧、神剧或戏剧前的开幕音乐,它兴起于十七世纪,
作为演出前奏的序曲,起先的作用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就像中国戏剧开场的锣鼓一样。到古典时期,改革歌剧的格鲁克(Gluck)主张序曲应该预告其后的戏剧与音乐内容。其后,序曲成为体现歌、舞剧宗旨,与剧情相关的乐曲。后来,贝多芬则使序曲容量更大,成为对歌、舞剧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音乐作品。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作为歌舞剧开场曲的序曲已不被重视,但这种精巧凝练的体裁形式却为不少作曲家所喜爱,把它发展为一种标题性的纯为音乐会演奏的独立的管弦乐作品,称音乐会序曲或交响序曲。这时序曲不再从属于任何剧情,但它通常冠以标题,以表明它与古典作品、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生活所具有的联系。著名的歌剧序曲有: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威尔第《命运的力量》序曲、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等;著名的音乐会序曲有: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不论什么形式的序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序曲对交响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TOP
9#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演奏家、乐团介绍

充满文人诗意的俄罗斯“桂冠指挥”——特米尔卡诺夫



俄罗斯指挥家尤里·特米尔卡诺夫(Yuri Temirkanov19381210生于俄罗斯纳尔奇克。自幼在当地的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后进入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附属天才儿童学校学习音乐,1956年毕业后进人前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分别于1962年和1965年毕业于小提琴专业及指挥专业,是穆辛指挥班上的高材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特米尔卡诺夫登台指挥了歌剧《茶花女》,自此,在前列宁格勒小歌剧舞剧院开始他的指挥生涯。1966年特米尔卡诺夫在第二届全苏联指挥大赛中获一等奖,这使他有机会指挥前苏联的各大乐团。1968年出任前列宁格勒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带领乐团赴德国、意大利、瑞典、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巡回演出获得好评。1977年离任后被任命为前列宁格勒基洛夫歌剧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上演过不少前苏联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包括一些首演的歌剧。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东西方的冷战,造成特米尔卡诺夫没有机会到世界各地进行演出交流,所以,他在国际乐坛上也寂寂无闻,鲜为人知。直到1980年,他出任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首席客席指挥,并灌录了几款备受好评的唱片之后,他开始才引起国际乐坛的注意。在英国,他的名望很高,英国著名的乐团他几乎都指挥过了。1987年他带领BBC交响乐团赴前苏联访问演出.又率领基洛夫歌剧院人员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演出了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柴科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轰动一时,1992年他被委任为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在英国成名后,世界各地优秀歌剧院及交响乐团纷纷聘邀他担任客座指挥,这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乐团、巴黎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罗马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以及费城乐团等。1988年穆拉文斯基辞世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新的掌门人。



说到“桂冠指挥”,特米尔卡诺夫在前苏联时期就在国内享有相当高的荣誉,1971年他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颁发的格林卡国家奖,1976年又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这是当时前苏联新一代指挥家中较少获此殊荣的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指挥大师,除了欧洲及美国之外,他还率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到过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在1992年他率领他的乐团到北京参加了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众多的俄罗斯指挥家一样,特米尔卡诺夫最擅长诠释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像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经过他的演绎,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同时他的优雅气质、浪漫激情及对乐队非凡的控制力,使他堪称俄罗斯近现代指挥史上,最充满文人诗意和最值得骄傲的艺术大师之一。

TOP
10#

回复: 最原汁原味的柴科夫斯基音乐日本唱片艺术杂志特选录音柴科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1812序曲

俄罗斯传统曲目的最佳表演者——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原称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等世界顶级乐团同样享有盛名,是俄国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此团的前身是1882年成立的“宫廷乐团”,专为王公贵族演出。1910年以后,该团开始参与了一些“历史性音乐会”的演出,以奉献俄罗斯和欧洲的音乐。19173月,俄国政府颁布法令将此团改名为国家管弦乐团,1921年与新成立的彼得格勒爱乐协会合并,成为前苏联境内最重要的乐团。 1924年随着历史的变化,该乐团更名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曾与圣彼得堡爱乐(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过著名的音乐家包括钢琴家克拉拉·舒曼,钢琴家鲁宾斯坦以及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而柴科夫斯基所作的第五、第六交响曲,也由他本人亲自指挥该团首演。

这些年,有多位杰出的音乐家指挥过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包括库泊,格拉祖诺夫,马尔科,高克,斯蒂德里,克莱姆佩雷尔,埃里希克莱伯等。曾与乐团合作,担任指挥或独奏的欧洲杰出作曲家包括巴托克,奥涅格,卡赛拉以及兴德密特等,他们都很喜欢此团。

1938年,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接任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并指挥乐团长达五十年之久,穆拉文斯基曾于1946年带领此团首度巡回国外演出,成为俄国第一支到西方国家演出的乐团。该团巡回期间所录制的唱片,也深得国际乐坛的肯定与好评。这段期间,该团更与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合作,其中指挥家有斯托科夫斯基,明希,马尔科维奇;作曲家有科达伊与布里顿,该团并率先演奏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作品就常由圣彼得堡爱乐首演,穆拉文斯基亦是肖氏作品最佳的诠释者。

1988年,穆拉文斯基去世,指挥名家特米尔卡诺夫成为圣彼得堡爱乐音乐总监,多年来特米尔卡诺夫带领该团定期巡回欧、美、亚洲等地演出,并应邀参加萨尔斯堡、琉森、爱丁堡等艺术节以及英国BBC广播公司逍遥音乐节。在特米尔卡诺夫的率领下,圣彼得堡爱乐团再度展现惊人的活力。该团并且与BMGRCA唱片签下录音合约,以延续穆拉文斯基时期的经典录音,让世人再度听到现代的俄罗斯音乐之声。

前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恢复旧称圣彼得堡,乐团也从1991年起更名为: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