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莫扎特最著名的歌剧序曲费加罗的婚礼 魔笛 唐璜 两部流芳百世的小夜曲
两部流芳百世的小夜曲
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小夜曲这种体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以G大调第十三号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最为著名;以D大调第9号小夜曲,“邮号”(作品K.320)最具特色。
G大调第十三号弦乐小夜曲(作品K.525)是莫扎特的小夜曲中,最著名的通俗名曲,只要提到“小夜曲”时,人们就自然会想到此曲,因此,它也称得上是器乐小夜曲的代表作。
莫扎特的这首G大调小夜曲,曲式井然有序,内容相当扎实,具有“序曲”的味道。它的原谱是用弦乐五重奏呈现的,可是每一支弦乐器又都可以随意增加,于是后人便经常把这部作品改成弦乐合奏的形态演奏。而这首小夜曲也充分展现出弦乐合奏的乐趣与美感。由弦乐队演奏这首小夜曲时,欣赏者可以充分享受弦乐器优美的音响,晶莹剔透,对此,人们也都习惯将其称为是《弦乐小夜曲》。上述虽然说原曲是弦乐五重奏,其实声部只分成四个,亦即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各一个声部,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同一声部。
G大调小夜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8月10日创作完成的,这时作曲家才31岁,但四年后他就与世长辞。莫扎特在此曲之前所创作的小夜曲,大多都是受人委托才作曲,但此曲的作曲动机却不明。如果将G大调小夜曲和同一时期写成的歌剧《唐璜》比较,此曲便显得更为清纯,这或许是由于创作此曲时,莫扎特内心的阴霾气氛已经一扫而空。
在莫扎特亲笔所列的作品目录中,此曲的标题为“Eine kleine Nachtmusik”,这个德语标题是“一首小小的小夜曲”之意。正如乐圣贝多芬到晚年时曾屡次将音乐术语改用德语书写一般,莫扎特不使用意大利语的“Serenata'’,而改用德语的标题,也是耐人寻味的。若根据这个目录,此曲应有五个乐章,也就是在目前的快板第一乐章和浪漫曲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可是在1827年前后的首版乐谱中,它却不翼而飞。
由于莫扎特的小夜曲中,不曾出现只有一个小步舞曲的作品,所以它的失踪是何人所为,则不得而知。此曲成为罕见的四乐章小夜曲,而显得更为简洁利落,难怪有人形容说:此曲像是一首序曲,也和正统的室内乐结构一样。
G大调小夜曲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在旅行回到萨尔茨堡之后,莫扎特开始对他的大主教老板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过,从1779年初到隔年夏天的一年半岁月里,他依然以宫廷音乐家的身份在大主教的官邸里任职。这段时间,他将旅行途中得来的灵感化为作品,杰作包括K.318、K.319和K.338三首交响曲,而管弦乐作品更是丰富,D大调第9号小夜曲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
在莫扎特的时代,邮递马车正像今天的公共汽车一样,行驶于各村庄和都市之间,载送客人、货物和邮件。每当马车快到一个驿站时,车夫就吹响号角作为信号,告知居民们即将送来货物、客人或邮包。这种马车的号角声,给予经常旅行的音乐家们深刻的印象,因此,时常被取用在各种音乐作品中。
莫扎特的这首小夜曲,因在第六乐章第二小步舞曲的中段里,采用邮号模仿邮递马车华丽的号角声,因此有着“邮号”小夜曲的别称。
这首小夜曲完成于1779年8月3日,是莫扎特为其所嫌恶的萨尔茨堡大主教科洛雷多的命名日而写作的。乐曲美妙地表现出他在巴黎所见识到的华丽多彩的优美样式,以及在曼海姆时学得的奇妙器乐法。
全曲由罕见的七个乐章构成,中间夹着以管乐器为中心的“交响复协奏曲” (symphonie Concertant)。这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时期的杰作之一。所以,此曲在莫扎特的小夜曲中也非常有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