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 [复制链接]

查看: 2149|回复: 10
1#
  
★长笛的传奇——世界顶级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尔威最动情的演绎;
★再现魔笛经典旋律,旋动听觉神经,一张你CD架上不可或缺的经典唱片。

推荐曲目:

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作品299


最后编辑晓残 最后编辑于 2008-09-25 17:38:50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詹姆斯·高尔威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古典长笛演奏家。精湛的演奏水平,为詹姆斯·高尔威相继赢得了在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皇家爱乐乐团的长笛、短笛、以及长笛首席的职位。1969年,高尔威应卡拉扬的邀请出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与柏林爱乐合作了六年。1975年,高尔威开始了独奏生涯,并在一年之内,连续举办了120场音乐会,轰动乐坛。为表彰高尔威对音乐的杰出贡献,20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詹姆斯·高尔威爵士勋章。

此张唱片选录莫扎特第一、二号长笛协奏曲,及一首竖琴与长笛协奏曲,三首作品集中表现了莫扎特协奏曲的主要特点。莫扎特一生中为长笛只写了这三部协奏曲,世界上优秀的长笛演奏家几乎都演奏过,并有大量录音留世。然而如果将这些录音和高尔威的演奏相对比,便不难发现詹姆斯·高尔威的演奏之高超,音色之优美,诠释之经典。尤其推荐其中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长笛和竖琴优美的音色同时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然而莫扎特却把他们结合成经典。詹姆斯•高尔威的演绎,充满了喜悦精神,生气勃勃。

曲目:

BVCC-37213 74321-80013-2
[75:50]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

Flute Concerto No. 2 in D, K.314
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
作品314
1.
I. Allegro aperto
第一乐章:明朗的快板
[8:02]

2.
II. Andante ma non troppo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
[6:30]

3.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快板
[5:32]


Flute Concerto No.1 in G, K.313
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作品313
4.
I. Allegro maestoso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
[8:22]

5.
II. Adagio ma non troppo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
[10:00]

6.
III. Rondo: Tempo di Menuetto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9:17]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K.299
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
作品299
7.
I. Allegro
第一乐章:快板
[11:00]

8.
II. Andantino
第二乐章:小行板
[9:16]

9.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快板
[9:17]


指挥\长笛:詹姆斯·高尔威
竖琴:玛瑞萨·罗布莱斯(7-9
欧洲室内管弦乐团
TOP
3#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专辑演奏特点

莫扎特一生为长笛写作的协奏曲只有这三部,世界上优秀的长笛演奏家几乎都演奏过,并有大量录音留世。然而如果将这些录音和高尔威的演奏相对比,便不难发现詹姆斯·高尔威的演奏之高超,音色之优美,诠释之经典。

音色是区分高尔威与其他演奏家最明显之处,高尔威的音色明亮,充满了磁性,具有非常强烈的金属质感。长笛这件乐器在莫扎特时期完全是木质的,音色较暗,相对柔和。然而,这几首协奏曲在高尔威的演绎下却摆脱了阴柔之气,充满了喜悦精神,显得生气勃勃。高尔威的演奏技艺高超,较喜欢以稍快的速度吹奏,因而使得作品充满了一种活力四溢、自由辽阔、愉悦舒心的感觉。

詹姆斯·高尔威的音乐表现流畅,强弱幅度大,情绪转换自然。在颤音的运用上,高尔威从不拘泥于古典演奏的规矩,较他之前的长笛颤音演奏撞击力更强,在过往柔和的颤音中还特别加入了现代演奏特点,使其音色独特而旗帜鲜明。高尔威在演奏时特别喜欢大量运用颤音,这样的演奏效果便构成了多层次的音乐表现力和丰富的音乐色彩,最突出的是在这张唱片中每首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在他的演奏之下,摆脱了惯常情况下的慢板演奏格式,而使乐曲变得更加热情,不再沉闷。这使他区别于此前的大多数长笛演奏家的演奏,甚至是他的老师,伟大的朗帕尔等人。正因如此,高尔威的音乐便凸现优美与感性,高尚而完美。

高尔威的演奏特点在这张唱片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音乐中蕴涵着他在贝尔法斯特少年时代所形成的那种音乐的自发性和英国正统的演奏风度,再加上与法国优异的长笛奏法的结合,优美动听的音色,高超的技艺,使这张唱片深得收藏家们的热爱。高尔威的演奏总是那么甘甜、优美、轻盈而感人,就像自由辽阔的歌唱与风度高雅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一种如春风拂面般的温暖、洋溢着无限快乐的感觉。
TOP
4#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专辑录音特点

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是作曲家音乐创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乐曲的旋律优美,几乎是曲曲动听,加上长笛这件乐器的优美音色,它们深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本唱片更是以出色的录音品质,为莫扎特的这些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唱片的录音中,弦乐的音色丰满融合,细腻通透,各声部层次丰富、结像清晰。长笛的音色轻盈飘逸,泛音丰富,乐器的共鸣与气流混合的声音非常柔美动听,与乐队的平衡自然,合奏效果生动感人。长笛的音色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从乐队中游离出来,而本张唱片的录音能够把长笛与乐队的声像位置处理得比较准确,是非常难得的。
TOP
5#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乐曲赏析

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作品314

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是莫扎特在(17771778)年创作的,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宽广的快板,D大调,4/4拍,协奏曲型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奏鸣曲式,是优美舒缓的抒情乐章;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变相的奏鸣曲式,主题轻盈优雅,是轻捷欢快的乐章。

D大调第二长笛协奏曲》是莫扎特受荷兰长笛家约翰·巴普蒂斯特·温德林的邀请而写的,但由于时间紧迫,最后这首作品是莫扎特根据他的《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而改编的。全曲比《C大调双簧管协奏曲》高出一个大二度,但增添了音型化的变奏,这首作品风格简约单纯,充满活力,十分引人喜爱。


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作品313

这首《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也是莫扎特应邀而写。1777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但当时曼海姆的宫廷对21岁的莫扎特并不太感兴趣。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费用,莫扎特于是接受一位在曼海姆的荷兰人——·让的委约,为他专门创作了这首长笛协奏曲。


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整首协奏曲轻盈优美,长笛的演奏主题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仅用转调来呼应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方式,用似怨似叹、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乐章。迄今这也是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华彩乐段,詹姆斯·高尔威的自由炫技,更是经典,成为这款录音最经典的篇章。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段慢板是整个乐章的灵魂,有浪漫派的惆怅,带有弦乐的夜曲色彩。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那一段自由的华彩,由詹姆斯·高尔威那支14K金的长笛演奏出来,美轮美奂,叹为观止。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这个精美的末乐章采用了法国回旋曲式,每一个插段都有着令人惊异的炫技。第三乐章呈现的音乐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最后几个小节就犹如温柔地爱抚。



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作品299

这首作品写于17784月,这一年莫扎特22岁,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长笛演奏家——驻伦敦的法国大使济尼公爵,公爵的女儿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学生。此曲是莫扎特应公爵及其女儿之邀特别创作的,当时是为了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儿结婚庆典上共同演奏,用以表达其父女的深厚感情。这部作品是祝贺用曲,曲风既典雅又生动。

长笛和竖琴都是音色优美的乐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很多人认为匪夷所思。然而莫扎特不仅如此做了,还做得非常漂亮。整部作品清新流畅,抒情性非常强。乐曲的主题均由独奏的长笛与竖琴完成。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形式,在清新优美的旋律基础上,还包含有丰富的华彩与演奏技巧。整部协奏曲简而不陋、繁而不乱。

这部协奏曲既是长笛与竖琴完美无瑕的组合,又是二重协奏曲题材的典型样板之一,至今它仍然是长笛和竖琴协奏曲中的佳作。实际上它更是一个二重奏,是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独特乐器的相互倾诉,也同时在与交响乐队倾诉。
TOP
6#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作曲家介绍

音乐天才”——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1791125在维也纳逝世。出生于宫廷乐师家庭的莫扎特,从小学习音乐,6岁时的欧洲游历演出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并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逐步成为那个时代创作风格最为广泛的作曲家。


1773
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也就是我们这张唱片中所收录的作品),一首双簧管协奏曲、七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和三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1781
年,莫扎特向大主教提出辞职,到维也纳谋生。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与教会束缚,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然而在当时,作为独立音乐家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经济来源,这使得莫扎特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之中。但是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摧垮莫扎特的意志,相反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也成为了他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莫扎特创作并完成了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及《魔笛》等传世作品。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共写有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洛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正因为这样的成就,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他的音乐创作诚挚而细腻,通俗与优雅齐驱,具有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他随心所欲地兼容并蓄,各路流派、各家风范,全都不在话下,照单全收。但奇妙的是,尽管风格元素繁杂,但在莫扎特的笔下,思路淤积或生硬笨拙的情况却从未发生。在维也纳时期的歌剧创作中,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特征,这也是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莫扎特在生前始终受到贫困的干扰,甚至死后被埋在维也纳的贫民公墓,至今遗骸无法找到,这成为现代音乐史学家们的一大遗憾。
TOP
7#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演奏家介绍

长笛的传奇——詹姆斯·高尔威

1939年,詹姆斯·高尔威出生于北爱尔兰,自从孩提时代获得一支长笛后,即为它所深深吸引,先后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曾领导过BBC管弦乐团,伦敦管弦乐团,皇家管弦乐团等。1969年,詹姆斯·高尔威受聘于柏林爱乐乐团担任首席长笛。他曾说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和柏林爱乐合作的六年中,能够和指挥皇帝卡拉扬一起演出,那时简直犹如生活在天堂里

1975年,詹姆斯·高尔威离开柏林爱乐开始个人的演奏生涯,就在那一年,他的演出超过了120场,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长笛,成为古典长笛曲目的世界级大师。为表彰他对音乐的贡献,2001年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勋章。

除古典曲目外,詹姆斯·高尔威的演奏横跨了流行、电影、广告配乐等各大领域,使长笛独立成为音乐中瞩目的主角。有人评价詹姆斯·高尔威是少数古典乐手中真正懂得演奏流行乐的人。美国录音学会主席Neil Portnow曾向这位7次格莱美奖提名乐手颁发主席评价奖,以表彰他在音乐领域的成绩。在1998年诺贝尔和平奖音乐会中,詹姆斯·高尔威成为仅有的一位古典音乐演奏家。

毫无疑问,詹姆斯·高尔威,已成为长笛的传奇。他那黄金般的长笛早已摆脱乐团中配角的局面,是他赋予了长笛新的生命力,他将自己和长笛融合在一起,为音乐史留下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TOP
8#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玛瑞萨·罗布莱斯
竖琴始终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在玛瑞萨手中,竖琴的音色平和、舒缓却又极富底蕴,令听众如痴如醉。 玛瑞萨·罗布莱斯1937年出生于西班牙,从小就在马德里音乐学校学习音乐知识,1953年毕业时年仅16岁。玛瑞萨非常幸运地在初次接触到竖琴时就有幸得到当时被称为竖琴大师的
Lusia Menarguez的指点,学习一年后就迎来了首次登台演出的机会,
曲目就是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年仅17岁的玛瑞萨蜚声乐坛,目前玛瑞萨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竖琴演奏家之一。罗布莱斯现定居英国,是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竖琴教授。

TOP
9#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乐团介绍

欧洲室内乐团


欧洲室内乐团成立于1981年,乐团50名成员来自于15个民族,多民族的融合,加强了乐团的国际性,乐团演奏家都曾隶属于欧洲知名乐团,还有部分是各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定期在欧洲各大城市和美国演出,也曾经到访过香港、日本和澳大利亚。乐团与欧洲重大音乐节都有着很好的联系,包括巴黎、柏林、布莱梅和萨尔茨堡等,同时还与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和独奏家有很好的合作,如:克劳迪奥阿巴多、尼克拉斯哈农库特等。



在唱片方面,乐团录制了超过250张作品,许多都曾获得了唱片大奖。很多版本已成为收藏经典。

欧洲室内乐团是一家注册的慈善机构,没有政府的拨款和支持,但尽管这样,多年来,由于乐团的优异表现,一直得到很多国际机构和个人的资助。作为优秀的室内乐团,深受广大乐迷的热爱。
TOP
10#

回复: 莫扎特传世长笛作品全收录音乐天才独一无二的划时代优美旋律魔笛詹姆斯•;高尔威指挥 演奏

音乐体裁介绍

琴瑟和鸣的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是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用一件乐器者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称大协奏曲。协奏曲通常分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协奏曲,舒曼将他这样的作品称为小协奏曲

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创作了大量的大协奏曲(如科列里的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6 no.8),以及以小提琴协奏曲为代表的独奏乐器协奏曲(如维瓦尔蒂的四季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strings, the four seasons)

协奏曲是以意大利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以乐队中的两组乐器分别担任主奏部协奏部,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之中的两个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协奏部这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科列里将这一尝试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格式分为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和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即宫廷风格协奏曲的意思)。教堂协奏曲通常有慢板序曲作为前导,其后跟随快板赋格乐段,快慢乐章交替,较为庄重;室内协奏曲通常用舞曲作为乐章,风格较为轻快,到后来创作中二者的差别慢慢消退。

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莫扎特大幅度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同时为自己的协奏曲创作了华彩,他最终确立了C.P.E.巴赫开创的第一乐章采用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这一规则,把第三乐章写成回旋曲式,确定了协奏曲的形式(如本专辑的《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作品313),而贝多芬则把协奏曲作为整体加以构思,开创了乐章间不间断过渡,以及作曲家事先写定华彩的先例(如第5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5, op.73),他也提升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第一乐章的分量(如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61)

到浪漫主义时期,协奏曲更加注重独奏乐器技巧的展现,后来出现了大量炫技性的协奏曲作品,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1&2, op.6&7)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协奏曲也更注意旋律的优美可歌,注意乐曲的技巧性以及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

贝多芬在他的创作中加强了协奏曲的戏剧表现力,强化了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音乐素材的分享,特别是使主题得到了真正的交响发展,这些努力都在勃拉姆斯那里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扬(如勃拉姆斯的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op.83)

进入20世纪之后,协奏曲的创作变得越发多样,既有新古典主义者按照传统模式,追求古老精神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Concerto for piano and wind instruments),也有完全打破传统结构的作品(普朗克Concerto for Organ, Strings and Timpani),甚至还出现了为声乐和乐队创作的声乐协奏曲(格里埃尔Concerto for Coloratura Soprano and Orchestra, op.82)


维瓦尔第按照意大利歌剧序曲的模式确定了协奏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但是在他那里,三个乐章几乎是等长的。但到了莫扎特,虽然协奏曲仍然是三个乐章的,但明显是类比于交响曲的套曲格式确定的,同样强调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一般是快板,戏剧性的。有时候在结束的时候乐队暂停,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华彩段,以展示演奏者的技巧。有时因为演奏者过于炫耀,会脱离原曲的风格,所以从贝多芬开始,一些作曲家也会预先写好华彩。


第二乐章一般为三部曲式,常为柔板,慢板或行板,一般具有抒情性的歌唱性质。

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急板,欢快而富有技巧,常为舞蹈性质或节日欢庆性质。

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可以是任何常见或不常见的乐器,常见的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不常见的像中提琴协奏曲,管风琴协奏曲,各种管乐器协奏曲就少见了,更少见的还有低音提琴协奏曲,打击乐器的协奏曲等等。除了一件独奏乐器的协奏曲,还有一些协奏曲为两件,三件甚至四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创作,且不像大协奏曲那样整体地处理这些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这样就有二重,三重协奏曲等(如勃拉姆斯的Duo Concerto, op.102,贝多芬的Triple Concerto, op.56)

协奏曲在音乐史中,一直是交响音乐中相对大众化的体裁,很少成为新的作曲观念的发端之地,但是往往更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协奏曲当中既有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声部辉煌炫目的技巧表演以及细腻的感情抒发,协奏曲结合了交响性和乐器技巧,作曲家在这种结合中平衡着交响性和技巧性,而不同的听众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协奏曲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协奏曲这一体裁一直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原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