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 [复制链接]

1#

聆听贝多芬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舒伯特完美无缺的未完成交响曲。

德奥伟大交响曲中不可或缺的名演名版。

指挥大师旺德令人无比信服和身怀敬畏的经典演绎。

推荐曲目: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四乐章
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创作于1802年,完成于1804年。当时,贝多芬在即将完成的这部作品的扉页上写下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题词。但不久,拿破仑自封为皇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闻听后十分愤怒,毅然地撕掉了题献给拿破仑的扉页,重写了“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的扉页,这就是贝多芬著名的《英雄交响曲》。

《B小调第八交响曲》是舒伯特于1822年应邀为奥地利格拉兹市的音乐协会而作的,但作品当时并没有完成。直到作者逝世37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了这部乐曲的手稿。这部作品不像其他交响乐那样有四个乐章,而只有两个乐章,因此它通常被人们称为《未完成交响曲》。



作为德奥的传统指挥家,君特·旺德领衔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为这两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再次做出了经典的诠释,使之成为了爱乐者们津津乐道名演名版。

    

曲目:



现场录音



BVCC-37219 (74321-80019-2)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



Symphony No.3 in E Flat, Op.55“Eroica”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号

1. I.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                 [17:34]

2. II. 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 [15:31]

3.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 [5:46]

4. IV. Finale: Allegro molto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             [11:40]



FRANZ SCHUBERT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Unfinished”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作品759号

5. I. Allegro moderato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15:26]

6. II. Andante con moto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12:43]

[79:13]



指挥:君特·旺德  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1-4  柏林爱乐乐团 5-6
TOP
3#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专辑演奏特点

这个版本的《英雄交响曲》录音,是已故指挥大师旺德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于1989年12月在汉堡音乐大厅录制的现场实况。在此之前,旺德曾与他的“御用”乐团为RCA唱片公司录制了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其中,第三、第五、第九是全集当中最闪亮的部分,为此,那套全集唱片还荣膺了“企鹅三星带花”的美誉。所以毋庸置疑,《英雄交响曲》是旺德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最拿手的曲目之一。

在这个新版本中,旺德与乐团的演奏同样表现出了令人信服和敬畏。旺德对贝多芬的理解贴切而满怀深情,他尊重原谱,却不乏灵感迭出,在引人注意的开头之后,旺德开始了他轻快而不匆忙的步伐,整个第一乐章里,音乐始终在自然的流动;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庄重而肃穆;而第三乐章的谐谑曲,旺德也把握得精准到位;在第四乐章当中,旺德就更加充分的体现出他精湛的控制力和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那种天衣无缝的默契感,在音乐的进行当中,或温暖,或持重、或明亮、或锐利,他们的即兴发挥,再塑了“英雄”的整个旅程。这是个非常杰出的《英雄交响曲》版本。

这张唱片中的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同样令人信服。它是旺德与柏林爱乐乐团于1995年3月合作演出的实况录音。旺德与柏林爱乐乐团的配合相得益彰,没有丝毫的破绽。在旺德的指挥下,柏林爱乐乐团的每一个声部都在和谐地交织,每一个乐句都在流畅地前进,乐队完全跟随大师进入了舒伯特的精神世界,郁闷、呻吟、呼唤,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真实地再现了作曲家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
TOP
4#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专辑录音特点

德国指挥大师旺德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合作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是得到各界很高评价的录音。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是一支具有德国传统特征的优秀演奏团体,风格严谨、注重合奏的整体效果,音色扎实厚重,很适合演绎以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经典作品。在指挥大师旺德的率领下,他们演奏的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具有宏大的音乐结构和丰厚饱满的声音效果。RCA的这个录音生动地记录下他们的精彩演奏,弦乐的音色细腻、丰满,木管的声音柔美动人,铜管的音色圆润纯净,合奏效果均衡宏伟,声部的融合感极好。虽然整体的音质不像某些发烧录音那样鲜明夸张,但醇厚丰润的声音就像陈年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本片另外一首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是旺德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虽然是同一个指挥,但柏林爱乐所呈现出的录音效果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还是有一定差别。乐曲开始的弱奏部分,弦乐温暖的音色与前面的录音效果有几分相象,而随着音乐高潮的到来,柏林爱乐弦乐声部特有的犀利鲜明的音色开始显现,铜管的辉煌色彩跃然而出,合奏的音响比北德广播更加辉煌壮丽,展示出世界头号交响乐团的风采。

由于是实况录音,这张唱片原来的录音效果并非完全令人满意,但经过 “RCA Red Seal—BEST100”使用Digital K2技术的处理,使得这款录音在丰满自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TOP
5#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乐曲赏析

“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在1804年间完成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是他交响曲创作的一个大转折,在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表现出无比惊人的创造力,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出他的英雄性构思——革命斗争和胜利的形象,这部交响曲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成为贝多芬交响曲创作和整个古典交响曲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关于这首交响曲创作的动机和由来,众说纷纭。流传甚广的一种是:贝多芬一生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曾说:“要热爱自由,超过爱其他一切。”所以, 他真心地拥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激情使他萌生了创作动机并于1802年开始着手创作这首降E大调交响曲,准备题献给他所崇拜的英雄拿破仑。1804年春总谱完成时,突然传来拿破仑在维也纳称帝的消息,贝多芬闻讯勃然大怒,他把题有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字样的乐谱扉页撕得粉碎,扔到地上,大喊道:“拿破仑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现在他就要践踏一切人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踞所有人之上而变成暴君了!”随后在这部交响曲发表时,人们见到的总谱扉页题词已被改成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

确实,贝多芬始终是以拿破仑为对象而创作此曲的。它的总谱1804年春誊写好后,立即经维也纳的法国使馆办理呈献给拿破仑的手续,但不久又作罢。至于以上的故事只是为这次赠献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另外,为这首乐曲四个乐章加设标题一时也蔚为风尚。如将第一乐章加上“一位英雄的死”;第二乐章为“葬礼”;第三乐章为“墓前的休战”;第四乐章为“葬礼的宴会和赞歌”甚至有人认为,第一乐章所描述表现的是拿破仑在骑马奔驰以及在埃及征战时的场景。实际上,无论此曲有多少的外在动机,其内在冲动则完全来自作曲家正在受伤又渴望新生的灵魂,来自作曲家对战胜命运的英雄,一种新的自我的企盼。因为,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听觉出现了问题,1798年至1799年病症明显加重。到1801年,病症愈发严重起来,从而使贝多芬内心出现危机。1802年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写的遗书就是一个明证。但是他无休止的作曲欲望把他从自杀的阴影中拯救出来。此后贝多芬曾说到:“是艺术,是她留住了我。我认为,在我没有完成交给我的全部使命以前,就离开这个世界,这简直是不可能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允许它毁灭我。”也就是在贝多芬精神最忧郁的时候,传来了拿破仑捍卫民主的英勇之歌,这个英勇的斗士正率领他的军队挥剑斩断阴暗的过去,塑造崭新的世界,而这也恰和贝多芬心底中的那个英雄形象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这样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贝多芬着手创作这部降E大调交响曲。但这部作品却绝非是一部描绘拿破仑形象的描述性作品,即使贝多芬在作曲时心存对拿破仑的崇拜,但他对这部作品的创作依然是他心底里的英雄形象。

    1804年12月,此部交响曲非公开的在劳伯柯维茨伯爵家中演出,颇受好评。而当翌年4月7日在维也纳公演时却反应欠佳。听众认为此曲实在太长,一、二乐章加起来就相当于一首交响曲。因此,贝多芬在1806年出版的总谱上标明此曲应放在音乐会之首,以免听众对此曲失去了兴趣。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灿烂的快板,展示了英雄丰富的灵魂世界和巨大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规模宏伟壮观。斗争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冲破一切障碍的胆略同困惑、沉思、痛苦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的心理冲突的戏剧性,这种紧张的戏剧效果直到乐章末尾才得以缓释。

第二乐章,贝多芬把它称为“葬礼进行曲”,借此强调交响曲总的构思同革命英雄形象的联系。这是第一乐章情节的继续,英雄死了,全体人民抬着他的棺椁,怀着悼念的心情缓步前进。这里,进行曲的节奏作为不变的标题因素清晰可闻,它不但组成不变的背景,而且有机地溶入了乐章的第一主题。贝多芬第一次用到他的交响曲慢板乐章的三段体形式,也是进行曲的明显标志。在这里,公众的形象体现为抒情的沉思情绪,它的第一主题的复调式陈述及其在后来的发展,特别是再现部中的赋格段,带有一种深刻的表现力。

第三乐章为谐谑曲乐章,贝多芬直接把听众从悲怆的气氛之中带入到充满朝气和激昂的氛围里,主题犹如山谷中的激流奔泻而下,把人引入更为壮阔有力的高潮中。乐章开始时隐隐约约的弦乐器发出的一阵阵沙沙响声,起初虽然还很轻微,却充满精力和朝气,而且它还逐渐发展为一种愉快激昂和富于色彩的声响,在这一背景上出现的基本主题,旋律清晰、活泼,像一股激流那样在崎岖的道路上飞奔、前进。  

    第四乐章是规模巨大、戏剧性强烈的变奏曲乐章,只有二十年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方能与之媲美。最后乐章的基本主题,是贝多芬早在1795年间写成的一首乡村舞曲,这支旋律,他在世纪初已经两次用在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和《钢琴变奏曲》(op.35)中,在此,贝多芬重又采用这一主题,显然是为了强调终曲的思想内容,即英雄的最后胜利和革命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狂欢。这首终曲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不仅取决于主题的这一特点,同其主题发展的形式也有密切关联。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虽然拿破仑最终背叛了革命,使得《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从“伟人”变成了“叛徒”,但是这丝毫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伟大。虽然贝多芬这部交响曲的初衷是为拿破仑而作,但在其中却到处洋溢着贝多芬个人向往自由,向往革命的精神。这部长达40多分钟的作品,可以说塑造了一群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形象。作品中时刻洋溢着战斗的气息,自由的理念,其中所崇尚的英雄主题、自由气息,是这部交响曲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TOP
6#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交响杰作《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写于1822年,当时的舒伯特年仅25岁。1822年,奥地利的格拉茨城音乐协会选举舒伯特为名誉委员,他愉快地接受并送去这首作品以表示回敬与感谢。这首作品只有两个乐章,如果是按照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形式来看,它的确像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后来,在作曲家遗存的一些草稿里人们发现了据推测可能是第三乐章的128小节残谱和9小节的配器手稿。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作品未完成的原因是由于作曲家忙于着手新作而把此曲暂置一旁。但根据这部交响曲的结构和内涵的表现,多数学者认为,在这首交响曲写完两个乐章之后的六年,作曲家又创作了《C大调第九交响曲》,这说明作曲家是完全有时间来完成这首作品。再有,舒伯特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一个作品一经构思会完整写下来,这首作品只写了两个乐章,说明作曲家认为,他已经把要想表达的思想都呈现出来了,没有必要再补充任何东西了;同时也说明,作曲家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惜打破传统的音乐形式。不过,这些都是后人的推断罢了。



舒伯特当年把写好的《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曲稿交给了当时格拉茨音乐协会会长许滕布伦纳,因为是两个乐章,所以一直未得以演出。直到1865年,作曲家逝世37年后,才被“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交响乐团指挥赫贝克找到,并于当年11月在维也纳亲自指挥演出。



后人曾多次试图补写后两个乐章,如赫贝克就曾补写了两个乐章,但结果表明,并不成功,与原作相去甚远。1928年,为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曾有些人提出再次续写这首作品,但是最后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作品已相当完整,从形式到内容都无需再做增删,否则纯粹是“画蛇添足”。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曲家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首作品。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共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3/4拍,比较简单的奏鸣曲形式。音乐初始由低音弦乐器奏出富有暗示性的旋律,著名指挥家魏因加特纳曾将此形容为“好像是来自地底世界的声音”。这段旋律,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中都担任重要的角色。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E大调,3/8拍。整个乐章行如流水,布局和发展都舒缓自然。这一乐章的主题十分出名,是一个旋律优美的典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现,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幻想的意境。
TOP
7#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作曲家介绍



“伟大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是18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4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仅强迫孩子练琴,还经常在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拉琴。贝多芬不满8岁便被强迫在波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11岁时,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造就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还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与作曲法。贝多芬通过与奈弗的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他先是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后又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贝多芬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较好的学习条件,但他那通过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此时的贝多芬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毕竟贝多芬所处的时代与海顿,莫扎特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加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与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下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这使得他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情绪。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贝多芬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他创作力极为旺盛,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困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激情和坚毅的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与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幸福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像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最终,贝多芬以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浪漫派的先驱者而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被人们誉为“乐圣”。
TOP
8#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歌曲之王”——舒伯特



“歌曲之王”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李希塔尔,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舒伯特的家人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及两位哥哥更能够演奏提琴和钢琴,所以舒伯特从小就接受父兄的音乐启蒙。到了舒伯特9岁的时候,乐器演奏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父兄,所以舒伯特的父亲便请教堂合唱指挥霍尔采来指导他。

舒伯特11岁时进入康维特音乐学院就读,从此舒伯特便开始尝试作曲,只要他灵感一来,乐思就源源不断,甚至连上课的时候也不停的写曲,因而课业落后其它学生很多。舒伯特的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一气之下竟然将他逐出家门,直到舒伯特的母亲在1821年病逝后,父亲才对他有所谅解。

尽管舒伯特因沉迷音乐荒废学业而惹得父亲生气,但是他的音乐天分仍然是不可埋没的,他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舒伯特所写的乐曲也受到校长萨里耶利的欣赏,甚至还特别交代和声老师卢席卡来专门来教导舒伯特,不料卢席卡竟然向萨里耶利报告说“似乎上帝自己在教舒伯特,这孩子不等我教就样样都懂了”,最后竟是萨里耶利亲自来指导舒伯特。

1813年,舒伯特离开了康维特学院。原本心里打算从事作曲,但是后来打消了念头,原因是一个十多岁的年轻人想靠作曲生活是几乎不可能的。后来,舒伯特一面想着生计的问题,一面又打算逃离兵役的胁迫,最后舒伯特选择了教书的职业。白天教书,而晚上则是不停的写曲。

1814年舒伯特为李登德大教堂百周年纪念日写了他生平第一首完整的弥撒曲,并且亲自指导首演。结果演出非常成功,舒伯特的老师萨里耶利对他赞誉有加,舒伯特的声名也因此渐渐的被众人所知。

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最丰富的一年,仅是艺术歌曲,就写了140多首,其中包括了不朽的名曲:《野玫瑰》、《魔王》等。另外,舒伯特也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三、第四交响曲,两首弥撒曲以及其它形式的音乐作品。而舒伯特所写的艺术歌曲中,除了以哥德和席勒等名诗人的诗作为歌词外,也采用了一些较少为人所知的诗人作品来谱曲,这使得那些原已被后人遗忘的诗人,却因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而流传于世。

1818年舒伯特辞去了教职,好友萧伯为他提供了一间住处,使他能够安心作曲。但是,尽管舒伯特完成的创作非常的多,却一直没有受到音乐界的注意。由于舒伯特与他日常的一些好友史伯恩、萧伯、赫特布瑞以及诗人梅诺弗、歌唱家弗格尔等人时常聚会,和他们形成了小团体自称“舒伯特小组”,于是好友们决定帮舒伯特自行出版歌曲集。经过一番努力,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集终于在1821年出版了,此后另外一些歌曲也陆续发行,不过舒伯特所得到的版税却不多,始终过着清贫的日子。

1823年格拉茨市音乐协会颁赠舒伯特荣誉会员的头衔,尽管只是荣誉会员而没有任何报酬,但舒伯特仍欣然接受,因为他极需要社会对他的认识。为了回报,舒伯特将他所写的第八交响曲送给了协会。这首作品只完成了两个乐章,到了第三乐章仅写了几个小节就没有继续下去,而舒伯特为什么不把他完成?则成为了音乐史上一个永远不解之谜,这就是著名的“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虽然作品创作量没有像1815年那么多,却写下了不少传世不朽的佳作,其中包括了第九交响曲、《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艺术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等。尽管今天舒伯特已被大家公认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可在当时,直到他去世为止,他仍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1828年3月26日是舒伯特最得意的一天了,因为维也纳音乐协会举办了一场音乐会,里面全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这场音乐会也是舒伯特生平唯一的一场作品发表音乐会。

舒伯特非常崇拜贝多芬,1827年他终于见到了贝多芬,但是当时贝多芬已病的很重,舒伯特则是恭敬的在贝多芬床前默立了好几个小时。十四天后贝多芬撒手归西,舒伯特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没想到在贝多芬逝世后的不到一年,舒伯特竟然也一病不起,于1828年11月19日辞世。临终前,舒伯特希望能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贝多芬墓的旁边。舒伯特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了维也纳中央公墓贝多芬墓的侧面。
TOP
9#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演奏家介绍



老而弥坚的德奥音乐经典诠释者——君特·旺德

君特·旺德(Gunter Wand,1912—2002)德国指挥家。在他近70年的指挥生涯里,以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德奥作曲家的作品而享有盛誉。旺德早年曾在德国科隆等地的音乐学院求学,师从贾尔纳克,鲍姆加特纳等人。从1939年到1944年,他担任了迪特莫尔德和科隆的一些乐团的指挥。1944年和1945年,他指挥了萨尔斯堡的莫扎特乐团。1945年,旺德就任科隆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并担任这一职务长达30年之久。在这30年里,旺德指挥了许多非常成功的演出。在他的精心调教下,科隆歌剧院及其乐团成为了德国最著名的歌剧院和乐团之一。1974年,歌剧院将终身指挥这一头衔颁给旺德,但指挥家却在担任了波恩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之后将这一职务辞去。1982年,旺德执棒北德广播交响乐团(NDR—Sinfonieorchester)。年届70的指挥家,在这一位置上,兢兢业业,老而弥坚,创造出其指挥生涯的又一座高峰。在八十年代,他指挥乐团录制了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全集,被奉为典范。1991年,当旺德离开NDR的时候,乐团将乐团荣誉主席授予了他。从1991年起,他开始定期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举行音乐会。

旺德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绝少在音乐会以外的社交场合露面。凭借他的实力,他应该可以获得更高的声誉,但他却甘于淡泊,谨言慎行和对音乐的奉献精神,因此这也使得他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人格上都无愧“伟大”二字。作为老一辈硕果仅存的指挥大师,旺德和当今全球化“喷气式飞机”的指挥的作风是大相径庭的。他始终保持着隐居一般的生活,对待乐谱是充分尊重作曲家的原意,排练充分而精确。他对音乐保持着的热忱,使他到了绝大部分同行都挂冠而去的年龄时,他还保持着高涨的热情和能量去指挥。
但不幸的是,在2002年2月15日,旺德老人在瑞士的一个小村的家里去世,终年90岁
TOP
10#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又是推销新外心阿
多说无益
不辩自明
TOP
11#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古老世界中的最年轻的主要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1945年夏,当大多数德国人仍处于废墟和瓦砾之中,一位英国占领军的官员与指挥汉斯•施密特-伊塞尔施泰特一起去物色能够为新建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家。几个月后,上演了首场公开音乐会,这就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诞生,一家美国的报纸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古老世界中的最年轻的主要乐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花费很长时间乐团就成为德国音乐生活中的一支生力军,在国际巡演中得到世界范围的承认。



此后,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相继几任音乐总监:汉斯•施密特-伊塞尔施泰特、莫什•奥兹曼、克劳斯•腾施泰特、君特•旺德以及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的领导下,致力于发展伟大的古典和浪漫主义作品,尽管如此,他们也没忘记将演奏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为己任,由此赢得了当代音乐演绎者的美名。该乐团曾为布索蒂、亨策、拉赫曼、利盖蒂、诺诺、潘德列茨基、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B.A.齐默尔曼的作品举办过世界首演。



与乐团有着紧密联系的君特•旺德,1982年成为乐团的首席指挥,在以后的八年里,他为乐团制订艺术方针,1990年该团任命他为乐团的终身荣誉指挥。除了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全套交响曲的录音之外,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的第三至第九交响曲的录音和现场直播赢得了国际音乐评论界的热情赞誉。



乐团的常任客席指挥是波兰的作曲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在他的指挥下,乐团为他的一系列作品举办了世界首演并录制唱片,如:为四位独唱、两个混声合唱队及管弦乐队而作的《波兰安魂曲》、第二交响曲以及柔板(第四交响曲)。除了电台、电视台定期的节目之外,乐团还在汉堡、基尔、吕贝克举办系列音乐会,并在世界各地最著名的音乐会舞台巡回演出。
TOP
12#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世界杰出交响乐团的标志——柏林爱乐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始建于19世纪的初叶,原名:毕尔瑟赫·卡尔管弦乐团。建团初期,乐队有72名乐手。1882年,乐团因内部起了纠纷,随后其乐队中的52名乐手在一位名叫弗朗茨· 沃尔纳的乐师带领下脱离此团,自行组织了新的乐队。这就是现在名噪世界乐坛的柏林爱乐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创建之初,由约金出任首任指挥。不久,李斯特的前女婿汉斯·冯·彪罗于1887年接棒执掌,将柏林爱乐乐团的水平大幅度提升。随后在著名匈牙利指挥家尼基什长达27年的统领下,柏林爱乐乐团成为了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接下来,乐团又在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卡拉扬等著名指挥大师的严格训练下,以及众多杰出的客席指挥长期严谨的指导下,使得乐团的演奏水平达到了最高表现水准。然而,乐团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卡拉扬去世之时,已经在世界乐团排行榜首,堪称第一,但此时的乐团音色与风格则还多是以演奏德奥作品浓郁厚重情感色彩的乐曲而著称。1990年,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接任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在阿巴多任职期间,他对乐团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这其中既有音乐风格上的变化,也有人事安排上的调动。首先,阿巴多打破柏林爱乐乐团百年来从不聘任女演奏家的老传统,不仅聘任了大批优秀的女演奏家,并且还让她们担任了乐团各个声部的主要职务。此外,乐团人员大换血将近五分之三,使乐队演奏员的平均年龄更加趋于年轻化。阿巴多这样做一开始曾经遭到圈内人士的不少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逐渐发现柏林爱乐乐团在阿巴多的训练下,与卡拉扬时代浓厚夸张的音响相比,现在的乐队则显得更加顺畅与灵活。不仅如此,大量现代作品的演奏也使得乐队的音色变得极为透明靓丽。在阿巴多执掌柏林爱乐乐团的12年间,他将乐团的整体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使得乐团的演奏更加适应现代审美的需要。



随着阿巴多在柏林爱乐12年的任职期满,谁能成为他的接班人,成为了人们极其关注的一件乐坛大事。在两个候选的当代杰出指挥家中,最后经过柏林爱乐乐团全体演奏家的投票选举,英国指挥家西蒙·拉特战胜了老牌阿根廷指挥家巴伦伯因姆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并于2001年的9月7日荣登皇座。西蒙·拉特是一位非常全面的指挥家,接掌柏林爱乐乐团之后,在继承前辈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他更加注重对当代作曲家作品的推广与演奏。西蒙·拉特是想通过使乐团演奏大量的近现代作品而迅速提高乐队的变应能力,使柏林爱乐乐团在世界乐坛风云变幻的莫测时期,仍能保持雄居世界第一的至高地位。
TOP
13#

回复:音乐史上两部伟大交响曲贝多芬“英雄” 舒伯特“未完成”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

哥哥您太酷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