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瑞鸣音乐赏析会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亦名《惜空酒樽》,原为汉乐府短箫铙歌之曲调。《宋书》有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将进酒》曲。将者,恭请也;将进酒者,盖言劝君更饮一杯耳。《乐府诗集》曾谓:将进酒古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唐宋人多以此题仿古叙游乐饮酒,唯李太白“莫使金樽空对月”一篇最为豪放骇俗。
古筝轮拂飞流直下,弦乐奔涌浩瀚如海,一句凌厉通透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几令天地变色。花盆鼓与木鱼的跳挞节奏配合拨弦的灵动,衬出怀才自傲不与世浊的狂放风骨。间中八句五十六字的韵白,似醉似狂,半歌半啸,洒脱不羁又沧桑满腹。恍惚那一个散发跣足持杯仰天的寂寞背影,在这笙与筝的疏笔白描中,渐行渐远。
主人,请听我说 选自《图兰朵》
如果是从来未曾聆听过《图兰朵》的人,第一次听见用琵琶等演绎的这段咏叹调,一定会以为这原本就是一首中国作品。应该说,中国民乐器使这部以古老北京为故事背景的歌剧终于名至实归。原来人们只是认为柳儿这段咏叹难得的美丽动人,然而琵琶秀美的弹拨赋予了歌唱性的曲调以恰如其分的东方气质,竖琴和弦乐五重奏抚弄出的缠绵背景,也令人柔肠百结。原本属于图兰朵公主的动机音乐“茉莉花”,亦妙手天成地与唱段融为一体,小提琴的吟哦感人至深。
饮酒歌 选自《茶花女》
威尔第的这段名曲,也被处理成了轻倩的圆舞曲风格。精致的乐器们,仿佛衣冠楚楚的贵客名流,集聚在巴黎的某个客厅中,端着美酒,唱出这动人的歌声。小提琴轻捷而优美,大提琴稳重而多情,吉他风度翩翩,钢琴虽有点矜持,却也加入了这欢乐的合唱。
客厅中的白色山茶花正在怒放,美好的年华正在流淌。这熟稔的旋律,这稍纵即逝的美景,令人忍不住地要应和,歌颂这青春韶华。
长坂坡
曹操取襄阳,刘备携军民逃难,被曹军掩杀至当阳县景山。赵云保护刘备妻小,单枪匹马怀抱阿斗,搏杀于敌军重围,杀曹将五十余名,几出几进无人能挡。
板鼓小鼓铃鼓定音鼓,鼓声雷动成血肉纷飞的疾风骤雨;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号令出三军重围的逼人气势。素来优雅的古筝用难得的紧张度,在弦乐的波涛上凄厉染出了峰与谷的跌宕。板鼓的马蹄声声惊着人心,琵琶轮拂写意出赵子龙在重围中纵横捭阖、如入无人之境的飒爽身影,那一身银盔银甲早已染作了桃花的艳红。亮堂堂喝一声“吾乃常山赵子龙”,借一段日月明鉴那忠心护主的磊落胸膛。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三顾茅庐
刘备初立,羽翼未丰,求贤若渴。乃依司马徽、徐庶之荐,往南阳卧龙冈谒求诸葛亮出山。一去未果,如是三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隆中对定三分天下,从此入世。
此曲亦有三顾。一顾是笛,清亮婉转如云出岫,描绘隆中乡野清晨纯美景致,美不胜收;二顾是箫,依依如诉,当是草木含情山水钟灵,更有波光粼粼如静雅湖泊,不可方物;三顾为排箫,优雅辽阔,意向深远,毓藏着入世匡主济民之大弘志,将跃然出于雅韵之外。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个)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梁。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挂藤鞭,倒骑着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绕过了小溪旁。
《丑末寅初》,亦名《三春景》,为京韵大鼓几代传唱脍炙人口之传统唱段。早年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渐成独立唱段,并成为刘派和骆派擅演的看家戏码。唱段晓白如话,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简练形象地描述丑末寅初时辰中的世人万态,殊为趣致,古朴生甘。
就是这样一番悠闲笃定的气度,一板三眼,半说半唱。京胡咿咿呀呀,中阮韵味十足,板鼓和铓锣在抑扬顿挫的唱腔里掐准了气口,轻盈玲珑的木琴把那平上去入字正腔圆点缀得趣味盎然。更有吱溜一声刮板,像盛夏的大晌午嚼了片冰萝卜,那一种爽利帖服的舒坦劲儿,沁人心脾。
江河水
江水东流流不尽万古烦忧,江水东流流不尽这长夜无尽头,江水东流流不尽痴心难休。无心栽柳柳成荫,憾事处处有。春水默默江中流,醉看人间情难收。看春水流,醉情难收,任世间风情万种付与江水奔流。啊——江水流无尽头,春到秋,春到秋。
《江河水》原为双管独奏曲,是由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原型中速,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激越悲愤有力。后经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凄怆哀怨,广为流传。
箫的姿态近乎于静默,它在京剧板鼓和古筝的交织表情下,愈发素朴地呜咽吐露着已经凄怆了一世纪的旋律。是的,曾经的江河水,管子欲哭,二胡如诉,然而这里大提琴深沉回旋的,却是超越以往悲秋情绪的哲意探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老生泰斗韵味独具的京剧声线,与大提琴的委婉低诉水乳交融,妙韵天成地达到东西方的圆通之境。
南府祝寿 (南霸天做寿)
铜管奏出威压的气氛,仿佛阴森恐怖的南府。转而,木管奏出兼具戏曲和黎族民歌况味的轻盈舞蹈旋律,并与弦乐交替对答,表现南府的女奴们在皮鞭下列队献舞,为南霸天做寿。铜管和低音贝司带来的是南霸天骄横而阴沉的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轻巧的木管和明快的弦乐奏出的旋律让人精神一振,洪常青化装为巨商之子进南府假意祝寿,意欲里应外合生擒恶霸。然而,这一入虎穴,到底凶吉如何呢?压抑阴郁的铜管,奏出了那样的危险莫测。
《文成公主》 五场中国民族舞剧
舞剧作于1979年,描写的是公元七世纪,吐蕃(今西藏)英主松赞干布,为发展汉藏两族友谊,派贤臣葛尔东赞向唐朝请婚,唐太宗十分重视各民族的团结友好,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舞剧音乐通过融汇汉藏音乐元素,完美地体现了两族友谊源远流长的主题。
舞剧音乐吸取了秦腔和藏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构成全剧音乐的风格,作曲家以浓郁的风土情调、生动的人物感情、调动交响乐技法,描绘出中国化的舞剧音乐。该剧曾获“建国三十周年文艺二等奖” 、“二十世纪舞剧经典作品奖”。
小放牛
三月里来,桃花儿开,杏花儿白,月季花儿红,又只见那芍药牡丹一齐开哟放哪哈呀嗨!行来在,青草儿坡前,有一个牧童,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手横着短笛,倒骑着牛背,他口儿里唱的俱是莲花落啊哪哈咿呀嗨!牧童哥,你过来,我问你:我要吃好酒就向哪里去买呀哪咿呀嗨?
牧童开言道,尊声女客人。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南指北指,东指西指,前面的高坡,有啊户人家,杨柳枝上挂着一个大招牌,女客人,你过来,你要吃好酒在杏花村哪哈咿呀嗨!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
河北民歌《小放牛》,是民间歌舞小戏《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对唱,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的对答情景,明快流畅、富于表情的曲调常被融入戏曲音乐之中。京剧《小放牛》又名《杏花村》,剧情为放牛的牧童与路过的邻村小姑娘相见对唱歌舞,互表爱慕之意而别。
清洌洌一句女童声带来扑面的脆嫩与清新,小陶阳一板一眼精气神十足地唱和对答。婉转悠扬的戏曲杂腔小调在水灵灵的竹笛和水纹缭绕的古筝的映衬下,妩媚动情又趣味盎然。福建高甲戏中特有的乐器狗叫锣,为这根源于华北的曲调平添了几分南方的灵巧与诙谐。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为唐代诗人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人)名篇,共有两首,《锄禾》为其二,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一首本意沉稳痛诉的诗作,却是以幼学启蒙的清甜印象存留于我们的记忆中。在天真无邪的学童们的琅琅书声和柳琴、木琴等趣致的音色衬托下,被誉为“百年不遇”的京剧小神童陶阳用稚嫩却底蕴十足的声线,把这支以脍炙人口的古诗为题的原创音乐表现得滋味独具。
红梅赞
1978年的歌剧电影《江姐》改编自首演于1964年的同名歌剧,描写以江姐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秘密战线和黑暗狱中不屈斗争的英雄生涯和光辉事迹。片中多首优美而激荡人心歌曲如《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等都广为传唱,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便是这首《红梅赞》。
这两种琴声的珠联璧合给这首经典名曲带来出人意料的质朴感动:钢琴的铿然坚韧描绘出共产党员舍身忘义的伟大情操和英勇无畏的铮铮铁骨,而小提琴的婉转倾诉表现了江姐作为一个女性特殊的柔美和细腻,一遍遍回环往复的抑扬曲调在最终升华为明亮的希望之光。
映山红
1974年拍摄完成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可谓中国影史上最轰动亦最经典的儿童电影之一,剧中年仅十岁的小英雄潘冬子浓眉大眼、虎头虎脑的形象至今还深深刻在很多走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脑海中,而片中那支抒情的英雄赞歌《映山红》也在三十多年的时光流转中一直悠扬地飘荡。
青翠的竹笛描画出赣区绵延起伏的山峦,那一片满山遍野怒放的映山红,灼红了记忆深处的久远印象,一如三十多年前的青春那般热烈、纯真、奔放,毫不褪色也从不凋谢。小提琴和钢琴交织奏鸣出熟稔清新的旋律,既有小英雄潘冬子虎虎生风的可爱生气,也有失去亲人后难抑的莫大悲恸,最终明朗细腻的结尾也因此显得格外动人。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为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所作,字里行间表现出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情怀,以及报国立功的信心。抗战时期,刘雪庵将此词谱曲,成为传唱大江南北的爱国励志歌曲,甚至成为抗日战场上二十九军的嘹亮军歌。后来,顾嘉辉亦以此词谱曲作为电视剧插曲,影响甚广。
大锣大鼓,大天大地,弦乐似海,一句“怒发冲冠”破石裂帛凛然而立。上阕四十七字,雄姿英发,精忠报国之心怦然如现。中段轻快的弦乐描绘出静谧恬适的田园生活,然而低沉的铜管瞬间把情绪拉到壮怀激烈的战场,大鼓滚奏渐行渐密,弦乐交缠愈演愈急,白刃如电战鼓如雷。琵琶急转,三声大鼓空旷中訇然强奏。上阕意气风发的报国少年,下阕再会时已是戎马倥偬尘满面。功虽建,虏未灭,耻未雪,一腔壮志未酬的戾气直冲九霄,恨碎了心肠,恨裂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