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音乐家欣德米特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张唱片,布鲁赫就不用介绍了。大卫这个苏格兰幻想曲是名演,也许她的经典地位仅次于海菲兹。和大家谈谈欣德米特。他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也因为大卫的推广而被大众而接受。欣德米特本人是比较出色的小提琴家和中提琴家。他曾任法兰克福歌剧院小提琴首席。他还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著名的作曲家。他是二战之后崛起的著名作曲家,他多才多艺。他早期作品受施特劳斯、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影响较多,他的室内乐作品富有强烈的节奏动力和幽默感,奏鸣曲具有很强的抒情风格,和声平稳柔和,还受美国新音乐的影响。
欣德米特被称为“20世纪的巴赫”,有着出色的对位技巧和创新的和声体系。“他认为自己的作曲技法是从物理的原理演化出来的产物,音乐的结构是不容主观随意变革的。”因此“他的歌剧强调以戏剧情节适应器乐形式,强调戏剧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他反对浪漫主义的情感夸张表现,也反对十二音体系从根本上否定调性体系的实践。”他的前期作品具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但也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的痕迹,同时提倡“认为音乐即音乐,事物即事物,不必过分掺入主观情感因素。”他还创作了不少结构简单、不求技巧性只讲实用性的大众“实用音乐”。 欣德米特写有十部歌剧。早期有《凶杀——女人的期望》(1919)、《努华—努希》(1920)、《卡迪拉克》(1926)等。中后期有《画家马蒂斯》(1935)、《世界的和谐》(1957)、《漫长的圣诞晚宴》(1960)等。由作曲家自撰脚本的七场歌剧《画家马蒂斯》,以德国画家马蒂斯(1460—1530年)的生平为题材,描写马蒂斯走出画室参加农民战争,又不忍无情杀戮,最后又回到艺术中寻找心灵的净化的过程。
后来,他的很多创作又吸收了路德合唱的营养,16世纪的对位,巴赫的康塔塔和赋格曲的因素。他的创作和理论与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不同。他继承了巴赫和文艺复兴的复调音乐传统,但在对位中运用了不协和音。“他不如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那么强烈,但仍属于现代音乐的范畴。他在许多方面都坚持传统,喜欢遵从巴罗克时代的大型对位形式,如大协奏曲。帕萨卡利亚、恰空、托卡塔,赋格等。所以,室内乐是他的创作中心。”在色彩方面,他的作法又与法国的印象主义很不一样.认为音乐的色彩应该服从音乐的织体和形式。这些都说明他与新古典主义的联系。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较难以理解。加上自己的丰富知识和阅历,他的作曲风格自成一格。他是20世纪德国新音乐的代表之一,非常前卫,风格新颖而狂乱。
欣德米特写有一本名著《作曲技法》,介绍作曲的总体分析和写作技巧,他本人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分别在柏林音乐学院、耶鲁大学、苏黎世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对现代音乐的推广也尽心尽力,卓有成效。
欣德米特的晚年也很辉煌,经常以指挥家身份在欧美巡演,一生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