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谈谈电影与电影音乐——KRZYSZTOF KIESLOWSK & ZBIGNIEW PREI...

也推介Naive V4997《多古拉之歌》電影原聲帶Etenne Perruchon 作曲/ 索菲亞交响樂團 &合唱團l
台北金馬獎影展開幕片l
巧妙結合音樂與視覺,捕捉生命最動人心弦的感動l
錄音動態鲜活,精彩體現樂團與人聲完美默契l
法國原裝進口,錄音品質一流from http://blog.roodo.com/munch/archives/552756.html(ps)很難將這部電影歸類,說劇情片,它沒劇情,說記錄片,部分場景安排的太美,說音樂片,它又非好萊塢《萬花嬉春》的歌舞俱佳,那麼將他歸類為超大型的音樂MTV好了,算是以民族誌風格展現的超大MTV。
反正,一從放片開始,眼睛、耳朵就被緊緊抓住,根本轉不過頭,心想這導演厲害,沒有俊男美女主角、不弄曲折離奇劇情,竟然也能讓觀眾乖乖待上一個多小時。
《多古拉之歌》是法國導演Patrice Leconte與配樂家Etienne Perruchon合作的電影,主要描繪柬埔寨的國族風情,透過影像與音樂的結合,陳述一個走出戰亂的國家,在現代與傳統,貧窮與獨裁,貴族與平民的多方衝突下,呈現的民間面貌,把一個國家拍的很美,也批的很醜,總之算得上一部超有水準的MTV電影。



對於電影內容,其實那種「他者觀看」的成分很濃,算是法國統治者重溫曾經殖民的異邦,一種東方主義式的懷想風格。由於音樂先電影而存在,導演將電影依音樂曲目分成十多段場景,每個場景秀一段柬埔寨的風光、人文,或者利用不同事件做蒙太奇剪接,從中產生一種對照與衝突,讓觀眾情緒為之起伏。其實在內容呈現上,對於同是從開發中國家渡過來的台灣觀眾,並不會太陌生,無論是都市中一家老小全擠上機車的車潮,騎著單車上工的勞動群像,或是早期西門町拉黃包車滿街跑的車伕,甚至巨大垃圾山中的拾荒者,西方佬看著異國情調入迷,我們倒是覺得有點辛酸。
電影雖沒人物劇情,以一個國家風情影像為主,但是始終出現的兒童,成為片中不斷出現的主題,也多少豐富片子的人文關懷,甚至在音樂中的兒童合唱交響樂,都緊抓著這個主題,讓全片充滿一種童話電影的氛圍。
電影內容算是老套的東方注視與人道關懷,但是電影製作手法就不能不大加讚賞,至少在畫面與音樂的和諧上,確實達到一個動人的高峰。

其實導演所用的音樂剪接法並非新招,1925年前蘇聯導演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等早期黑白電影片,即是使用音樂剪接法,在電影製作時,先依電影風格選妥音樂,再依音樂的調性,剪入不同的鏡位畫面,甚至再加上A+B=C的電影剪接技巧,這樣的手法到現今不算新潮。不過在1925年電影還沒現場收音技術,甚至電影底片缺乏音軌,配音無法同步,所以在古早電影中,下面放音樂,上面放影片,外加躲一個說書人,算是一整套電影,那麼音樂剪接法,就成為當時不得不變通開發出來的技巧,但是愛森斯坦用得早、用得好,當然算經典。
但是到現今,在電影音效技術上,已是不能同日而語,影片mix上一、二、三、四軌的音效,算是家常便飯,要玩技巧可是多樣,如果再學愛森斯坦一成不變,可是會讓人感覺電影沒進步。在《多古拉之歌》中,導演充分而完美的運用這項優點,在音樂中配合現場音效,讓音樂性更加豐富,也讓電影產生時空的差異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