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巴托克 [复制链接]

查看: 29613|回复: 100
11#

回复:谈谈巴托克

   再上来说几句巴托克,公牛那张图就是我舍不得听的黑胶封面。
  我总以为巴的音乐在现代几位大师中是最贴近我们的,1是他的和声是以四度五度为基础建立的,听觉上我们比西方人易接受。这二年我国的作曲家也多借鉴巴的和声配器手法。2他的结构基本沿用传统奏呜曲及变奏曲型。不会给我们把握不住整体的困难。
  听一下他的代表作乐队协奏曲第三乐章,那种悲恸甚至嚎哭的情绪很明了,一点不抽象。弦乐群内在张力很让人感染。
在G弦上……
TOP
12#

回复:谈谈巴托克

   听现代音乐的人不多哪,上来聊的也少。我原来也是这样,自从九五年在北京听了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交响乐团在音乐厅演出“春之祭”后,感觉突变。根本没有有吵闹乱的感觉,一阵阵音浪时而激越时又低回拉着你回到那个世界之初的蛮荒远古。那种感觉和古典音乐是大不相同。由其乐队色彩太丰富了。施兄有句话说的有理:直觉。不用你思维,跟着走吧。很震撼,另类美感,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音乐体验。
   巴托克的小提琴协奏曲二与一首狂想曲第一。飞利蒲日本版。HENRYKSZERYNG小提琴。片号phcp-24080《24bt》《九五年165元中图购》。录音非常好,小提琴质感一流。
   音乐很客易听,十分传统。回忆述说压抑抗争表达直接明了。第一狂想曲匈牙利民间风格,一听便知。
   真正天翻地复的音乐革命是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完全推翻了几干年来形成的大小调系统。没了调性感觉,那才是眼瞎了似的,脚没地方放,不知所措。\
      也许吧,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再过二百年会象今天我们听巴哈的十二平均率钢琴曲一样,被那时的人们称做新音乐之父。
在G弦上……
TOP
13#

回复:谈谈巴托克

       看了施兄去年的帖子,是关于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介绍。鄙人认为十分正确。谈音乐这是最清折的、规范的的谈法。《也许有人认为枯燥》。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这样,巴二协开篇就是竖琴轻拨奏工整的四分音符,二小节后而后低音进八,几小节后,小提琴进八,切分节奏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旋律。

   谱子就是这样。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联想,决没有标淮答案。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如这是一个激动有力的旋律。
  你可 以隨着音乐的发展或浮想联翩,或什么也不想。
   音乐欣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极大的误区:那就是文学式的阅读。如巴二讲了什么表达的什么?这样去把音乐当语言文字永运听不明白。
     施兄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与音乐有本质的关联。用已知的材料和手段去构建一个平衡合理、美观实用的建筑。当然希望自已的设计能别有风味、独树一帜了。这也是作曲家希求的呀。
在G弦上……
TOP
14#

回复:谈谈巴托克

     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开始了。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是音乐的二大特性,但是人的感受能力是神奇的。举个例子:
    一个楚楚动人,青春四溢的美妇脉脉含情注视你的时候,你怎么会心动?她向你说了什么?没有语言。但你已接受到很多很多了。具体是什么,也许你说不清。但你心里十分明白。
   贝五的总谱只薄薄的几十页,可是研究的相关文献得拉几卡车。音乐不可说又非说不可。
   说和说是有很大区别的。古人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每天埋头听乐比不听的明白。既听又看的,还要明白。
   读过很多音乐及相关的书,但有二本很薄的是十多年来常看的:1伯恩斯坦,怎样欣赏音乐《在美国广播公司的讲搞》。2论音乐的美《爱德华、汉斯立克著》。
    前一位不用说是音乐大师,人们都知他是指挥大师也是作曲家,《我有他的代表作之一,耶利米交响曲黑胶》。看他是怎么谈音乐的。第二位更了的,他的音乐美学观应该是音乐界占统冶地位的。伯恩斯坦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之一。
   纲举目张也。
在G弦上……
TOP
15#

回复:谈谈巴托克

  整个帖子不是有图也有多个大段文字吗?怎么不来讨论讨论。不要老赚这个那个,要积极参与才好吧。有图多好,大家一看就知道你说的是那个碟。欢迎谈音乐。木卫2谈的很真实也很有水平哪。或者象6月27日19点cJ那个黄金率多好,起码我是第一次听这样剖折作品,很新鲜。
在G弦上……
TOP
16#

回复:谈谈巴托克

   说实话,巴托克的音乐专业界也多是作曲的人更喜欢,因为他几乎运用了所有已知的音乐手段,而且极融合统一。且又极简洁。非大师中的大师做不到。《只有巴哈。莫扎特可比》。如二协,第一主题是经消化后的匈牙利色彩的歌唱性旋律,传统性的。而第二主题则是用十二音序列手法写作的。一二主题在传统的奏鸣曲式的第一乐奏中极好的拥融。
    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更是与春之祭并列为二十世纪音乐的里程碑式的交响曲。可见乐界的评之高。
    巴托克的音乐在他在世时也没有红火。也只是专业界的有识之士识货。只在他死后二三十年经几位大师指挥手下得以传播。这种情况有点象文学界的卡夫卡《生前更残,无人出版》。死后也只有文学界识货,老百姓还无几人买账。但巴托克还是好的多,演出录音也隨处可见。
     如果能有高水准乐团音乐厅无电演出,现场听肯定比音响讨发烧友喜欢,起码乐队色彩、配器的音效美要好出多多。就本人听春之祭的经验,这一点应该差不了。
在G弦上……
TOP
17#

回复:谈谈巴托克

       好,这样讨论音乐很细了,《谱子怎么弄?怎么上?》
    不是巧合,是有意识的运用。巴托克在别的作品中也时有运用。就如同他运用巴哈的复调、赋格手法一样。
   巴托克从没有明确的要加八那个流派。《虽年青时有一段曾迷恋瓦格那与理查。但很快就远离了。》也有史家称他为现代新民族乐派。但我们是听音乐的,巴是什么派,还是让干那些事的人们去争论去吧。
   巴托克就是个集大成者,这是他的伟大之处,是吧。
在G弦上……
TOP
18#

回复:谈谈巴托克

           喜欢巴托克的烧友,听听他的乐队协奏曲啊。震撼。由灵魂直至全身。慢乐章的弦乐群……那是现代音乐的弦乐群,和罗西尼的弦乐完全不同了们噢。
      肯定只是感受了九牛一毛。要隔段时间再详听。手头没有曲谱,没有相关材料。现代和声,由其巴的四五度。巴的穹型曲式还的一小节一节的啃呀。
       这交响乐里也有十二音序列音型的乐句呢。难道又是巧合不成。还是用了这一技巧呢。完全用十二音序列的方式和偶尔吸收为我所用应该是不同的噢。
      踏踏实实学习。真真诚诚去感受。真正感受音乐是不应有二心的。
在G弦上……
TOP
19#

回复:谈谈巴托克

      GJ、和木卫二兄:首先在这里说声对不起。关于我们有争议的这一问题,在我翻阅了手头有限的资料后,马上意识到自已的说法与认识有误。为此,老朽同意二位的提法。
   二位的认真,是值的赞同的。虽不是靠此吃饭,但具体到学问还是认真搞搞清楚为好。
   希望往后多谈多聊,我相信,后生可畏。只要真心喜乐,老少已无分别。
在G弦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