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8日 上海音乐厅
朱卡-佩卡·萨拉斯特指挥芬兰室内乐团
西贝柳斯—《d小调第六交响曲》、艺术歌曲五首、《佩里亚斯与梅利桑德》选曲;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芬兰乐团给我留下好印象源自于2005年年底的两场音乐会。当年12月,中演公司相继邀请万斯卡指挥的拉蒂交响乐团和穆斯托宁领衔的赫尔辛基节日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演出,前者对西贝柳斯作品近乎独一无二的演绎风格以及后者明快热情的音色效果,着实令人对芬兰乐团的高素质、高水准刮目相看;同时也足以让人相信,这个北欧小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发展水平的确是世界级的。所以两个月前当我看到萨拉斯特与芬兰室内乐团将时隔近五年后再度造访上海的消息,便立即锁定了他们六月份的这场音乐会。
2003年他们首次来中国巡演时,我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这次便仔细查阅了乐团的背景资料。有趣的是,作为一支“国字号”乐团,萨拉斯特1990年初创的这个团队,并不是一支常设乐团。演奏员们在芬兰各大主要演出团体都有自己的固定职位,只有当演出计划需要时,他们才会从四面八方临时汇聚到“芬兰室内乐团”的名下,进行排练和表演。这样的机制似乎并不容易造就一支成熟、优秀的乐团,但介绍中又说,这些乐师大多是芬兰主要乐团中的佼佼者乃至各个声部的首席,他们互相熟悉彼此的风格,而乐团的领导者萨拉斯特更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人物。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这支成立不到二十年的新生力量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奠定下自己在欧洲乃至国际乐坛的地位。主办方打出“芬兰古典音乐的旗舰”作为体现乐团份量的宣传语,听完演出之后,我认同这个美誉是名副其实的。
乐团规模并不大,五十多人的样子;对于上海音乐厅相对狭小的舞台而言,这样的乐团或许是最为适合的。但对乐器编制我起初是有疑问的——这点人若是来演海顿、莫扎特那是绰绰有余,可他们今晚将要面对的是西贝柳斯和贝多芬啊!随着音乐声响起,我的怀疑迅速变成了多余,乐师们用他们精湛而富有激情的演奏,证明了中型室内乐团在驾驭大型交响乐作品时,即便在弦乐器总数量方面不占任何优势,也能凭借自身过硬的技巧以及整体超凡的融合度,展现出令人动容的艺术表现力。当然,绝不能指望用这点弦乐器去演马勒、布鲁克纳或是理查·斯特劳斯,但作为演奏西贝柳斯和贝多芬中后期交响曲所应达到的最低数量配置,靠六把大提琴和四把低音提琴就能营造出如此扎实、绵密的低频,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乐团的非凡实力。而这一优点对于演奏西贝柳斯交响曲而言,几乎是获得成功最主要的一大因素。值得一提的细节是,乐团的四位BASS手居然没有坐高脚凳,站立着完成整场演出!
对于西贝柳斯音乐中所特有的音乐语汇,这些来自芬兰的演奏家们无疑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由此为我们带来了极其真切而到位的解读;而对他作品里源自于大自然声响的独特配器,乐团在萨拉斯特的引领下也予以了精妙而细致的诠释。相比之前所听过的拉蒂交响,芬兰室内乐团的音色显得相对浓烈、明快一些,整体上或许缺乏前者所拥有的那种如薄雾缭绕般的清冷色调和苍凉气质,但某些时刻萨拉斯特的乐队却能展现出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强烈、鲜明的艺术张力,这与两年多前的那支赫尔辛基节日乐团倒是比较相似。对于一支中小型乐队而言,芬兰室内乐团所透出的粗犷有力,已算相当惊人了。而在这部并不热门的《西贝柳斯第六交响曲》中,萨拉斯特除了强调作品自身冷峻、克制的气息,又通过增加强弱对比,从而频添了几分戏剧性与感染力。乐团的状态几乎无懈可击,听众最终所收获的自然是一个技巧完美无缺、韵味细腻无比的非凡演奏。
随后是莉莉·帕西基维演唱的五首由西贝柳斯创作的艺术歌曲——《芦苇沙沙响》、《与情人会面后归来的姑娘》选曲、《三月雪中的钻石》选曲、《初吻》选曲以及《春之舞》选曲。在作品甄选上看得出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五首歌曲虽然出自不同的曲集,但被串联到一起后,似乎是一个非常和谐、完满的整体。即使听不懂唱词,仅凭那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氛围,便足以让人心驰神往。大多数听众对这位女中音并不熟悉,但从履历上看,邀请她合作的指挥家却都是当今最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她那丰满、淳厚且饱含深情的嗓音也足以证明自己不俗的实力。这些歌曲也颇能体现出西贝柳斯在管弦乐配器方面的精妙手法,而乐团的伴奏真是再和谐、得体不过了。
下半场是贝多芬不朽的《第五交响曲》。将乐圣的作品放入节目单或许有着特殊意义——作为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西贝柳斯一生最为崇拜的前辈就是贝多芬;而除了专注于西贝柳斯之外,芬兰乐团也似乎对贝多芬作品一贯情有独钟。萨拉斯特棒下的这个“命运”显得直率而富有冲击力,他采用了稍快的行进速度,尤其是第四乐章充满了勇往直前的气势;对于渐强与渐弱他也给予了异常鲜明、突出的呈现。乐团的表现延续了高水准,上半场始终保持着情感克制的铜管声部终于在“与命运之神的搏斗过程中”获得了崭露头角的爆发机会,他们高歌猛进、声势浩大,效果令人热血沸腾。遗憾仅仅在于小号有点过于刺耳,尾声的短笛却又不够尖锐,否则整个乐章可堪称完美。当然,他们的演奏偶尔还缺乏一丝凝重感与思辨色彩的深度,尤其在充满安详、沉思气息的行板乐章,但面对这样一支中小型乐团,能听到如此斗志昂扬、雷霆万钧般的“贝五”,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至于最后的加演,乐团选择了戏剧配乐《佩里亚斯与梅利桑德》中的两段,既活跃了气氛,也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他们对西贝柳斯音乐无可比拟的诠释力!
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