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 上海音乐厅
帕沃·雅尔维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
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布拉姆斯—《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匈牙利舞曲第六号》;中国民歌改编曲—《茉莉花》
帕沃·雅尔维大约还算不上当今国际乐坛的顶级指挥,但同辈中,这位爱沙尼亚人近几年的上升势头显而易见,相信假以时日其声望完全有可能超过自己的老父亲尼姆。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也似乎尚入不了当今德国最负盛名乐团的行列(恐怕进前五名都比较勉强),但建团八十多年以来能始终拥有比较稳定的口碑,可见他们所具备的良好传统。因为这两个原因,当得知小雅尔维将带领法兰克福广交做中国巡演,便立刻有了订票的念头,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搭配。然而他们的这场访沪音乐会最终却被企业包场,幸好有少量对外公开出售的入场券。回想到杨松斯-巴伐利亚广交、蒂勒曼-慕尼黑爱乐在上海音乐厅曾悬出过的天价(最低300元、最高3000元),眼前这场音乐会最低100元、最高880元的票价实可算平易近人了;而听完整场演出之后,相信所有买票入场的乐迷都会感觉物超所值。与去年到访的慕尼黑爱乐相比,法兰克福广交的整体素质或许的确存在些许距离,但显然不是100与300的差距,更不是880与3000的差距;我曾给慕尼黑爱乐的那场上海音乐会打过满分,那么小雅尔维与他同事的得分绝对不会低于8.5(10分制)。
音乐会以“完美布拉姆斯”为题,选择作曲家的后两部交响曲唱主角,却偏偏安排用瓦格纳的前奏曲作为开场热身。联想到这两位同时期作曲家在创作理念与艺术格调上的迥异,乃至二人当年宿敌般水火难容的情势,乐团方如此的曲目安排倒显出些“别有用心”般的趣味。只是开场的这首《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并不算特别精彩,相比年初马泽尔与纽约爱乐在上海大剧院现场所演奏的那版,明显欠缺些华丽、自信与从容。不过在那一场此前奏曲是作为加演,这回却是开场曲,乐团在开演之初声音偏紧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对此李严欢先生与我有相同的观感,但他同时还认为,假若要再比一比对布拉姆斯交响曲的诠释水准,马泽尔与他的乐团或许就无甚优势可言了。
我并没有现场聆听纽约爱乐所演奏的那版“第四”,所以无法做这样的对比,但就小雅尔维与法兰克福广交演出本身所体现出的质量而言,他们对布拉姆斯两部交响曲的演绎大致还是令人满意的。帕沃的指挥风格大开大合、直截了当,肢体语言没有任何多余的小动作。与他剧烈的身体幅度相对应的是乐团呈现出生动、鲜活的情感起伏,某些快速乐句的展开显得尤其敏锐和果断,由此戏剧冲突被展示的极具张力,反应凌厉是雅尔维与乐团留给我最深刻的一处印象。不过在对持续爆发力有相当要求的段落(如《第四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他们在气势上与顶尖乐团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在速度追求上指挥家并没有任何偏执,即使偶尔展现出一些细微的变化,也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其弱项或许在于细节处理上的轻描淡写,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帕沃棒下的布拉姆斯,在整体上给人以直率、朴实之感,而乐团的背景又使其不失严谨之风。但不得不说的是,乐团的“战斗状态”在本场演出中存在不稳定的缺憾——上半场对《第三交响曲》的演奏虽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失误,但演出情绪似乎不在最高峰;下半场演奏《第四交响曲》时,精神似乎比上半场更饱满,技术层面却暴露了大大小小好几次瑕疵,显然距离“完美布拉姆斯”的境界还是有距离的。
演出间隙,我听到这样一种见解,大致意思是,有了慕尼黑爱乐去年那次极为成功的诠释,为之后所有来上海演出布拉姆斯交响曲的德国乐团竖起了一杆极难超越的严苛标尺,这话一定程度上的确不无道理。就整体完成度而言,这场音乐会的两部交响曲,无论是“第三”还是“第四”,都无法媲美去年慕尼黑爱乐在同一个大厅里所演奏的那版“第一”。蒂勒曼与他的乐团凭借字斟句酌般的精致细腻,将听众的情绪从头至尾牢牢抓住,小雅尔维与他的乐团则尚欠缺这样的功力,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我之前所谈到的对细节处理方面的差距。同时,就乐队音色而言,譬如弦乐的温度与厚度、铜管声部的稳定性方面,慕尼黑爱乐都更具优势。但我还是要承认自己很青睐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的声音风格,尤其是他们中性偏暖、干净清晰的弦乐声部。如果说慕尼黑爱乐如酒,法兰克福广交则像茶,后者不足以醉人却也自有清新之气。或许限于场地条件、也或许一贯如此,帕沃只安排了六把BASS登台,相比某些二、三流乐团演布拉姆斯动辄十把一齐上阵,靠“人海战术”加重低音的做法,法兰克福广交所展现出的声音厚度已经相当可观,足见其训练有素。
颇为出人意料的是一首加演的《匈牙利舞曲第六号》居然成了整场音乐会最令我心醉神迷的作品。不知究竟是哪位高人的独具匠心,将这首拥有很高知名度、极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舞曲改造的如此优美典雅、妩媚动人——音乐开始部分的弦乐颤音几乎让人识别不出它的真容,而后轻盈的乐段则被要求舒缓到近乎极致,最后的快速主题则大致保留了本来的活泼面目。一首三分钟左右的小品,演奏时间居然被拉长了几乎一倍,乐曲原先所洋溢着的那份热情如火、心花怒放的表情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扩大了的柔美与妖娆,给人以彻底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不免又让人回想起年初马泽尔指挥纽约爱乐在大剧院现场所演奏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虽然同样有着细节处理上的变化,但效果却流于表面的娱乐;相比之下,小雅尔维棒下新颖别致的《第六号》无疑显得更有品位。当然,对于音乐会最后加演的那一曲旋律上耳熟能详、演奏方式上却又略感新鲜的《茉莉花》,所有在座的国内听众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曲子的管弦乐编配瑰丽多姿,却不知是出于谁人之手?
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