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我 的 《 贝 9 》 情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5 22:04:00 发表 木卫二老弟,没人说,咱们说。就音乐理论家而言,九不及五成就高。五,简洁,结构严紧。九在某些段有拖沓之感。也没五一气呵成之感。但瑕不掩玉。九的思想精神已在上面提及。 其实谈作品本身最有价值的是作品专业分折。动机、主题发展、曲式结构。和声、体织、等等。这样你听吗。那么谈时代背井,作曲家相关书信,跌事。还是谈些什么好呢? |
技术层面的作品分析自然是不需要在此过多讨论了,用骨沟儿百度一下分析透彻的大把抓。呵呵~
思想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个人觉得除了无限自由、崇高、伟大之外,贝9里还有更有趣的东西可以讨论——那就是这部作品
可能是贝多芬本人严重的暴力主义倾向的集中爆发。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作品中
可能隐含的“戾气”甚重。
在此不想通过长篇累牍的论述得出一个特别明确的结论,只提供几个有意思的线索供感兴趣的人考量印证。
1. 为什么被贝多芬视为天才崇拜着的,《欢乐颂》原作者席勒本人当年在听过贝9末乐章后,断然道“这完全是错误的!”?2. 为什么天才的德彪西说“天才当然也有没品位的人,比如贝多芬!”,而同样天才的老柴根本就对贝多芬晚期几乎所有作品表示了明确的厌恶?2. 为什么另一个天才——人类史上最大的公敌希特勒在贝9中找到了如此大的共鸣,以至于将其用作1942年4月20日53岁生日庆典上的唯一曲目,而非他最喜欢的瓦格纳、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的任何其它曲目?仅仅是一种宣传利用手段吗?3. 为什么70年代一位天才的导演库布里克在他那部“臭名昭著”的《发条橙子》中,选则贝9二乐章及“欢乐颂”作为极端暴力情节时的音乐主题引导?仅仅单纯为了反讽效果吗?4. 为什么80年代西方音乐界公认的跨界音乐天才Michael Kamen在为《虎胆龙威》创作配乐时,再次把“欢乐颂”作为歹徒行动的主题动机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又获得如此绝妙的效果?5. 为什么90年代末当苏珊·麦克拉蕊在她那本划时代的《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贝9第一乐章中隐含的“强奸未遂者的暴力倾向”时,获得了很多音乐学者和社会学者的赞同? ......
也许这些能帮助有更多思考意愿的人深刻全面地认识真正的
贝多芬的贝9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