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复制链接]

41#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2008/1 台灣"災情"報導: from http://www.wretch.cc/blog/jimmywu0505&article_id=6298389)
張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的錄音,對於古典樂迷而言,幾乎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51年是自二次大戰後拜魯特音樂節首次恢復的一年,在這年的音樂節中,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一共指揮了兩場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音樂會,而這錄音即是錄製於該年7月29日的現場演出。歌手陣容包含有Elisabeth Schwarzkopf、Elisabeth Hongen、Hans Hopf以及Otto Edelmann,樂團則是為音樂節所臨時組成的拜魯特音樂節合唱團及管弦樂團(Chor und Orchester der Festspile Bayrueth)。
對於Furtwangler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小弟曾收集過七、八種不同的錄音(自1930年代到他過世的1954年),其中最常拿出來聽的應屬這張1951年拜魯特音樂節的現場錄音了。本來現場錄音,干擾因素便遠超過錄音室的錄音,錄音麥克風擺放的位置,現場空間的音效,聽眾的干擾,指揮及樂團的臨場發揮(或出槌),許多因素是無法控制的。現場錄音事實上可能需要較多的"後製",去蓋掉某些不屬於音樂的聲音(如觀眾的雜聲),強化某些或許是因為麥克風擺放不良,或者因為現場噪音或其他聲部音量太強被蓋掉的某些樂器聲音。須知在那個錄音技術不甚發達的年代,錄交響樂錄音的同時,還必須特地給那些容易受其他樂器(尤其是銅管)聲音所掩蓋掉的聲部(如木管、長笛等)特加一支麥克風,或經由後製去強化這些聲部的聲音。(事實上時至今日,許多古典音樂大廠的錄音依然是這麼玩,而且玩得更兇,因為各種混音、錄音設備性能更強,而電腦這玩意兒,在電腦發展還在恐龍時代時,聰明的錄音師已經用得不亦樂乎了)這份錄音被動手腳,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吧!!!畢竟那是1951年啊.....或許,真的是這份錄音實在太重要了,重要到必須要用上"崇高"這兩個字來形容(偏偏又是一首"崇高"的樂曲),現在被"踢爆"幾十年來大家奉為圭臬的錄音,有可能是個贗品!!!??

小弟認為現在唱片業難過,古典唱片更是.......要如何吸引更多愛樂者掏出口袋中銀兩,大概也只能以"醜聞"為噱頭,讓大家再掏一次錢買這張錄音了。至於前面所說的錄音製作人,就是EMI王牌製作人李格,二次大戰後他曾挖掘一名可能被視為納粹戰犯的指揮家,那位就是卡拉揚。熟知卡拉揚錄音習慣的樂迷,對混音、剪接跟動過音量調整的手腳應該也不陌生了,這可是卡氏錄音的一樣絕活呢!!!其實卡拉揚許多錄音小弟我還是聽得很痛快啊!!!而且,EMI擺的"烏龍"這也不第一樁了,發行數十年的李帕第(Dinu Lipatti)蕭邦鋼琴協奏曲也不就曾被踢爆演奏者其實是另一位波蘭鋼琴家的錄音,而可憐的消費大眾,又只能再掏一次錢,再買一次號稱此生難逢的經典??
我想我還是會乖乖掏錢吧~~~~~已經不記得這是第N次買這份錄音了.......日本的科學家還是趕快把哆啦ㄟ夢發明出來吧!!!大概只有座時光機回到現場聽個究竟,不然這份錄音的真真假假,哪個轉錄比較原汁原味,也只能各自表述了!!!!!


關於這份錄音的傳奇與偉大,自從它被發行之時便不斷被傳頌至今,其地位之崇高似已無法動搖,或許會有許多樂友可能更為讚賞Furtwangler在1942年3月22日所留下戰時著名貝九錄音,其演出手法或許更具戲劇性與衝突性,(想想看人類史上最崇高、歌頌人類友愛之情、博愛的樂曲,竟在人類歷史上犯下最殘暴罪惡之納粹德國奏起),該次戰時錄音柏林愛樂樂團、合唱團的表現更具集中力、衝擊性....,然則1942年那場情緒性的演出,令人不禁令人懷疑Furtwangler是將其對於納粹政權的不滿與憤怒,透過這場情緒性、衝突性演出以進行無言對抗。1951年,二次大戰已經結束六年,Furtwangler在經過戰後盟國對於「非納粹化」調查後,於1947年開始也恢復正常的演出及錄音活動,中斷多年的拜魯特音樂節,在德國民眾的殷殷期盼下,從此年後恢復舉辦,在音樂節期間,出現多場至今仍堪稱經典的演出,卡拉揚的「名歌手」、克納佩茲布許的「帕西法爾」,當然還有這場絕世名演。在這場演出中,1942年那種以突顯戲劇性、充滿情緒性的聲響以示其處境之不堪的矛盾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揭示原作者意念之崇高,貝多芬的曲、席勒的詞,透過Furt的指揮,其所揭示人類最高之「普世之下,皆兄弟也」的博愛之誼,使此曲之超絕可能超過原作者的夢想,豎立起巍然如艾弗勒斯峰的紀念碑,不容跨越!!!使前賢後繼之指揮家在指揮此曲時,均難以超越Furtwangler的詮釋觀點。
TOP
42#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90元太贵了,等住下载APE吧
TOP
43#

回复: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曰本/RMB$130
台灣/RMB$110
中國大陸/RMB$90???
TOP
44#

回复: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原帖由 ANDRE 于 2008-1-19 9:33:00 发表
曰本/RMB$130
台灣/RMB$110
中國大陸/RMB$90???


四哥那里的orfeo牌的唱片一般价格是85元, kleiber 和 furt 的指挥的都是90元 ,不过看到kleiber 和 furt 的名字开价100元,你有时也是心甘情愿的
TOP
45#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有个问题,既然EMI版的第一乐章是彩排录音,那么那声咳嗽是谁的?和后面的咳嗽是不是同一个人?
TOP
46#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转自franciszhou兄博客:
http://musicandart.blog.sohu.com/72933440.html

[翻译] 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发现经过

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时,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听说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尚保存着这场著名演出的录音带后,我尝试去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更多具体情况。对于这个可说是富特文格勒最著名录音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传闻和推测,现在似乎有机会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了。

在一位朋友的慷慨帮助下,我证实这个录音的确存在,并得到了听录音带的好机会。于是有一天,我去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大办公室,那里配备了我们通常所听的EMI公司出版的CD及一本总谱。录音带装在一个旧的硬纸匣里,上面用旧体字打印出录音师、录音计时等说明以及“不准播放”的标记,看起来的确是在架子上存放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取出来。

接着我开始听录音。从一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录音是从一个不同的话筒位置录的,声音形象很不一样。我于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播放录音带,然后再切换到 CD唱片,这样对比着一直往下听。我越往下听越觉得兴奋,越来越确定这个录音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为人所熟知的“官方”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演出。最初的迹象是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观众的咳嗽声,而最终的证明则是在慢乐章中,小提琴提早进入——这个情况在EMI的CD中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肯定EMI的工程师们曾经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手段对录音进行过制作。细心的听众可以自己听出所有不同的部分,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EMI版在极弱段落加大了动态处理使其听起来更加响亮;在结尾的和弦增加了渐强;歌唱部分也变得不同,他们对总体的休止进行了编辑,改变了各位歌手间演唱的均衡。原版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更加自如、更加紧凑。当我们使用更好的播放器材去听这个未经修改的录音时,上述的聆听印象再次得到加强。

此后的事情,就是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展开顺利的谈判,结果发行了这张美妙的CD唱片。现在,所有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终于可以完整、真实地听到未经瓦尔特.李格修饰处理过的、这场在难忘的时刻举行的音乐会了。

Dietrich von Kaltenborn

[翻译] 富特文格勒1951拜鲁伊特贝九现场录音

1951年7月29日,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派出录音团队,通过覆盖全欧洲(包括巴黎)的广播网络,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并现场直播拜鲁伊特音乐节舞台演出的传统由此开始。

第九交响曲由音响工程师Hildebrandt和技术指导Bethkenhagen录音,只作了现场直播,但没有重播。因此,这个录音带一直收藏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音响档案馆里,从未以任何形式再次播放。1968年1月,原始录音带以单声道38cm/秒的速率复制到两卷由BASF公司生产的15英寸大圆轴盘式磁带上,以作更好的保存。第一盘磁带收录第一、二乐章,第二盘磁带是第三、四乐章,总时间长约74分钟。期间,HMV的商业录音于1955年被制成密纹唱片出版,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的录音带却仍然鲜为人知。

2006年初,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年轻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向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询问这个录音带的情况。在听录音带时,发现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所录的演出,与HMV出版的商业录音存在很多不同点。Dietrich von Kaltenborn曾经于2004年在慕尼黑诸圣教堂的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大提琴声部。

接着,2006年10月30日,在巴伐亚广播公司主楼的第一录音室举办了一个试听会。Dietrich von Kaltenborn,Michael Arlt(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小提琴声部)和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的理事们一起参与试听,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几位雇员也在场。试听会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令人难忘的,大家尤其对来自日本的访问者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授权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以CD唱片的形式专门向其会员以及世界各地富特文格勒协会的会员们出版这个录音。

Mary Ellen Kitchens

巴伐利亚广播公司 电台档案馆

[翻译] 真实的传奇: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鲁伊特"本真”贝九

1951年7月29日,富特文格勒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鲁伊特音乐节就中断了。英国HMV唱片公司派出唱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到拜罗伊特,负责对这场音乐会进行录音。

传闻在音乐会后,李格立即拜访了富特文格勒,表示对演出感到很失望,声称此前他曾听过富特文格勒更好的演出。此后数年间,这个录音一直未能出版,甚至到富特文格勒离世以后。尽管当时高品质的磁带录音和密纹唱片都发展起来了,但是唱片公司仍然不习惯对现场演出的录音作商业发行,HMV显然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从1950年开始,HMV正着手进行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录音,本来还应该包括第二、八、九交响曲,而拜罗伊特的录音是为未来的录音室录音作某种准备。但是富特文格勒于1954年离世,没有录下以上三首交响曲。鉴于第九交响曲的重要性,HMV不得不发行在拜鲁伊特的录音。

结果证明这个演出是HMV所发行的最成功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远远超出了李格和HMV的想象。它变得相当“流行”,不管发行的形式如何变化——单声道密纹唱片、Elektrola-Breitklang、开盘磁带、Musicassete及CD唱片,它始终保留在目录上。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还看见一些非 EMI的CD唱片,据称是从EMI各个分公司早期压制发行的密纹唱片转制而成。这些出版公司不约而同地声称,拜鲁伊特贝九的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他们根据以前的老密纹唱片转制的CD,声音比新出版的根据原版录音带重新制作的CD更加好,而且每间公司竞相表示,自己的转制技术比其他公司强。

EMI日本分公司(东芝)长期以来发行一个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包含了富特文格勒上台前观众的短暂嘈杂声,接着是热烈的掌声,富特文格勒走向指挥台的脚步声,以及他与一些乐团团员的“简短交谈”。有些追捧者称赞这个版本,宣称它是一个杰作,真正传达出富特文格勒这场音乐会的紧张气氛。无论如何, “拜罗伊特贝九”仍然是 最受喜爱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尽管后来又发行了柏林、卢塞恩和维也纳的贝九现场音乐会录音。

另一方面,尽管人们非常喜爱这个录音,但仍然有人对它提出怀疑。例如:(1)录音带有明显的剪接痕迹;(2)演出中最后的和弦有点奇怪;(3)在合唱部分 “vor Gott”的结尾,有突兀和不寻常的渐强;(4)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存在数个不同的“版本”;(5)最后,对东芝版的疑问:在登上指挥台之后,富特文格勒真的会跟乐团团员交谈吗?去年(2006)我们拜访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夫人的时候,就最后一点向她提出询问。听完东芝版后,她的意见是 “komisch!”(奇怪!)这些现象意味着,目前为止我们所听到的HMV拜罗伊特贝九并非纯粹的现场演出,而是一个被瓦尔特.李格剪辑过的、由排练和现场音乐会混合而成的版本。

这场历史著名的音乐会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音,于演出当天在慕尼黑、斯图加特、巴黎和赫比(Hörby)现场广播。(资料来源:奥尔森著《富特文格勒 1932-1954年广播录音》/《Furtwängler Broadcasts / Broadcast Recordings 1932-1954》by Henning Smidth Olsen)如果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仍然保存着这场音乐会的“本真”现场录音带的话,那么HMV后来做的手脚将会无所遁形,上述指出的种种问题也理应得以澄清。在 René Trémine编著的《富特文格勒唱片目录》(《The Furtwängler Discography》)中提到,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保存着这份录音带。

幸运的是,这份录音带真的存在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这个录音带被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重新发现”,他曾经在2004年德国耶那(Jena)的“富特文格勒日”上演奏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的大提琴声部,我们在那里相识。他联系到他的朋友,证实存在这份录音带,并且得到了听录音带的机会。此外,他还好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试听会。借此机会,我们愿向von Kaltenborn先生所作的安排表示最由衷的感谢。

现在,未经任何剪辑处理过的“本真”拜鲁伊特贝九已经投入发行,根据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签署的正式合约,唱片封套将打上“BR”的标记。

关于这场演出的特征,请听众们参考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的笔记。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大部分都幸运地保留下来,我们可以听到,独唱家们在第三乐章之前进场,而第三乐章结束仅一瞬间,第四乐章便开始。

录音的质量非常好。弦乐的音色被完美地捕捉下来,动态幅度惊人地宽广,我们在同一年斯图加特音乐会(富特文格勒中心发行)上的拉威尔和海顿作品中,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力地证明了关于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声音比密纹唱片还差”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总之,对比之下,HMV版清楚地显示瓦尔特. 李格作了一些改动:增加回响,用其他录音替代了带有听众杂音的乐句,改变动态,以及在合唱“vor Gott”的结尾部分增大渐强。

至于为什么这个录音直到目前都未被发行,这是一个谜。现在就连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自己也弄不清楚那些“广播播放-摘要-封存”的字样当初是想说明什么。总之,我们可以听到,在经过56年的漫长沉睡之后,这场历史著名的演出仍然具有出色的声音。经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许可,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得以使其会员以及国外的富特文格勒协会会员们拥有这个录音,这是一件令人相当欣喜的事情。我们将共同分享富特文格勒中心理事们2006年10月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播音室里聆听这个录音时经历过的那种战栗感觉。

我们的唱片封套选用了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原版宣传品的部分页面,其中包括四整页的“1951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名单。

Masayuki Nakamura

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 主席

(英译文由Lee Schipper审校)

听后乱弹:人间富特

我相信崇拜是人的本能。就像瓦尔特.李格对1951年富特文格勒的拜罗伊特贝九录音所做的那样:以一个更加杰出的第一乐章排练,代替真实的现场演出的第一乐章,造就了一版神话般的贝九,并一直传说了52年。也许这个神话还将继续传说下去。谁说不能呢?

“拜罗伊特贝九”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标签。人们还会继续聆听这个如今被证实是剪辑而成的录音,并且可能还会发现,这的确是一版最伟大的贝九。也许瓦尔特.李格的选择并没有错?

我不知道瓦尔特.李格是否崇拜富特文格勒,但我认为他绝对崇拜完美的演绎,崇拜高尚的演绎。为此,他不惜以并不完美、并不高尚的技术手段,创造“拜罗伊特贝九”的神话,而富特文格勒本身的神话,也由此达到巅峰。

2007之后,源远流长的“拜罗伊特贝九”神话将不会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从此它将拥有“EMI版”和“原版”双重面孔。人们将会争论“EMI版”是否真的比“原版”更加“杰出”,而瓦尔特.李格的其他种种技术修改,是否属于盗世欺名。

仔细聆听两个第一乐章,会发现这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意境的演绎。“EMI版”表现出的特点,也许更接近我们通常熟悉的那个富特文格勒:神奇的弹性速度;“打错拍子”的乐句看似让结构松散,然而却能取得整体的奇妙平衡;演出中间的灵光闪现和巨大的激情;等等。

“原版”则表现出一种十分稳健的姿态,结构紧凑,步履坚决(有人说富特文格勒是“犹豫大师”),一切都在掌握当中,稳步推向音乐的高潮。富特文格勒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可以清楚的看见他在探索作品表达手法方面的思考和演变。

事实上,我觉得“原版”演出完全朝向富特文格勒的后期风格。如果仔细聆听富特文格勒晚年的作品(例如最后的柏林“命运”、慕尼黑“英雄”、卢塞恩“合唱”等),可以发现许多相似的意念,并且越晚年的作品,表现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从容自如。

从这方面来说,从“EMI版”和“原版”两个贝九第一乐章中,或许能够看出一条明显的风格的分水岭:战后前期(主要是战时风格的延续)和晚期风格。又或许因此,拜罗伊特贝九将再一次突显其强烈的标志性?!

如果提一个这样的问题:富特文格勒为什么在正式的演出中采取了后一种表现手法?如果这个问题的确存在的话,我想可能除了富特文格勒本人,恐怕永远无人能够回答。但是从这两版贝九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更加肯定一点的是:富特文格勒对同一作品的深层探索永远不曾停止。这样,也许我们将不会再问为什么了。

传闻在拜罗伊特贝九的现场音乐会结束后,富特文格勒和瓦尔特.李格曾作过交流。富特文格勒问李格演出怎么样,李格说,他曾听过富特文格勒更好的演出。对富特文格勒的提问,突然使我想到一个假设——我假设富特文格勒在拜罗伊特期间,包括排练和正式演出,根本就是有意识地在试验、探索一种音乐风格的转变,他正处于一个重大的时期。这样的话,富特文格勒对李格的提问“演出怎么样”,将变得源自有来,其探索意味将非常明显,而不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顺口而出的问题。

从我个人感受来说,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更加喜爱哪一版。但是,我承认“EMI版”具有不可抗拒的迷思和魔力,它给予人更多精神方面的联想;“原版”则让人转向思索,去探寻富特文格勒是如何从重重迷思和魔障中突破,从容步向生命最后升华的旅程。

总之,这是一个人间的富特,从52年的神话中走出,你也可以说他是“重返人间”。但也许问题并不在这里。富特永远是人间的富特,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永远沉溺于崇拜,总是热衷于创造神话。在为富特、为历史、为真相遮掩重重烟云的过程中,人们虽然表面显得足够的狂妄自大,但是一切仍然根源于自身的卑微和生命的恐惧,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岛冰

[ 本帖最后由 幕府将军 于 2008-1-18 16:24 编辑 ]
TOP
47#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请问哪位DX买到手了?听过如何?请说说吧。
TOP
48#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前天在IMG下了一个,封面一样,^_^,是和这一样的吧!!
TOP
49#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哪有卖的啊:'( :'(
TOP
50#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有谁知道那有卖了?
TOP
51#

回复: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原帖由 李源 于 2008-1-18 13:45:00 发表
哈哈哈,90元,20号来找我吧


!!!
壮士豪情怀天下
英雄仗义本无名

江门市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
TOP
52#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在verycd下载到了,音质很不错!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53#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54#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哇,好快啊,下了下来后那个cue文件可以分析出四段的曲目吗?
壮士豪情怀天下
英雄仗义本无名

江门市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
TOP
55#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你对照着naxos那个1951年版本的cue搞一搞不就ok了嘛,何止4段……全曲分成11段!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56#

回复: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原帖由 hav 于 2008-1-22 22:01:00 发表
在verycd下载到了,音质很不错!


今午甫到聽此Orfeo 原版(C754081B ;非下載版)果真好聲!!
TOP
57#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Orfeo这个也有现场咳嗽声啊,而且比EMI的更明显,音场(虽然是mono)似乎也窄点。
壮士豪情怀天下
英雄仗义本无名

江门市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
TOP
58#

回复: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听完下载的啦,怎么后面真的砍了掌声的,但就还留有咳嗽声的。

还有,第四乐章似乎有几处明显的磁带破损声哦。
壮士豪情怀天下
英雄仗义本无名

江门市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
TOP
59#

回复: 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原帖由 audio 于 2008-1-23 21:20:00 发表
Orfeo这个也有现场咳嗽声啊,而且比EMI的更明显,音场(虽然是mono)似乎也窄点。


非下載版,好聲!!
TOP
60#

回复:ORFEO 51年拜鲁伊特贝九决定盘 1/20 正式登陸

昨晚听了下载版,比naxos的清晰、干净。

不过人声部分不如naxos饱满,估计orfeo版的麦克风离演唱者比较远,或者hmv版对人声部分作了处理。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