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但丁交响曲》李斯特从青春期就爱读但丁的「神曲」,1830年代据说也常与情妇共同研读这部名著。1837年他写成钢琴曲《但丁读后感》初稿(乐界则通称此曲为《但丁奏鳴曲》),1857年进一步將乐想扩张成《但丁交响曲》,并将它题献給华格纳。此张《但丁交响曲》DG457614-2是由意大利人西诺波里指挥德国交响乐团(STAATSKAPELLEDRESDEN)录制。西诺波里对德奥作品是有一定的理解与权威性的判断,能够很好的诠释各类德奥作品的精神。他到中国来过几回。 此曲根据但丁箸名的神曲一书中三大主题:地狱、炼狱,天堂创作的。 第一部地狱:全体低音区乐队开始奏出地狱之门已打开,彷佛让所有犯过罪的人进去洗涮你的悲伤,去忏悔,似乎李斯特在说不好好生活的人,那里是你们最好的归宿,整个第一乐章是在闷重的气份下预示出黑暗来临。 第二部炼狱:开始较为柔软精妙的美感,主题用弦乐群表达那此罪人哀伤过去,憧景未来,主题中表示出欲升天堂的人们正在接受炼狱的理疗,向往梦中的幸福进入尾声的高潮。 原本第三部天堂用作来收尾,当时他的好朋友瓦格纳告诉他,人类的声音不能代表天堂,那是多此一举,他用圣经中的路加福音中的哈利路亚做为在天堂上的结束。整个交响曲还是较好地表达了主题精神,曲调上下连贯,韵调细腻,娓娓动听,在我听过的交响乐中它还是有古曲浪漫主义的色彩,是较为通俗易懂的。第一轨一开始便展开惊人的力度与动态,不愧是李斯特之作,直接给予音乐最强的爆发力,伸缩号、土巴号极富弹性的低频,撕裂、摩擦声相当过瘾。乐团的马力十足,定音鼓的槌击也精神抖擞。相信就算您并非用顶级音响,也能感觉到录音的威力。若是聆听室有高水平表现的话,能得到的效果就更惊人了!原来第一乐章是充满描写性的「地狱(Infeno)」,入此门者放弃一切希望,因此音乐表现出一股绝望的美感。西诺波里一样擅长处理具官能美或是深邃的乐段,加上他已经有过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的录音经验,因此技法更为纯熟动人。中段以接进行板的低回表现保罗与雷米尼的法蓝西斯卡的不幸,您可以听到小提琴、竖笛、低音竖笛的重奏,声音细腻与一开头的凶猛形成极大的动态对比,这是木管轮流上阵考验音响器材阴柔表现的乐段。调校得宜的音响可以明显感受到德勒斯登音乐厅堂音相当温暖,弦乐群整群的拉奏质感以及纹理都相当清楚。随着弦乐的紧致,开始堆砌出惊天动地的尾奏。可怕!可怕!是我仅能形容的字眼,没有亲自体会过,无法了解李斯特的「暴力」与西诺波里的「恐怖」。第二乐章「炼狱(Purgatorio)」以行板开始,有着很浓厚的华格纳的配器味道(实在说不清谁抄谁、谁影响谁),高把位弦乐、大提琴的质感都极为优美,象征欲上天堂的灵魂正在接受试炼。李斯特展现他细腻的一面,加上弱音器的中提琴,搭配长笛的竖琴声都是相当独特的音色搭配。第二乐章后段(第三轨)女声合唱「圣母赞美歌」虽然旋律不算顶优美,人声录音效果也比不上管弦乐,但所营造出来的诚净气氛倒是没几个乐团能做得好。最后一段的低音提琴声音,考验器材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能耐。